(原標題:欣賞網上博物館)

文/聞白

庚子鼠年的這個春天,全國各地博物館雖然暫時閉館,但打開你的手機,下載一個“5G智慧博物館”的APP。從這裏你就可以進入湖北省博物館參觀。看看精品文物,既有鄖縣人一號頭骨化石,又可以聆聽編鐘的聲音,還可以欣賞元青花四愛圖梅瓶。你看這件元末描繪人物故事題材的青花瓷,器腹中部的4個海棠形開光,分別繪有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林和靖愛梅鶴,周茂叔愛蓮圖,4幅圖案之間滿是三角狀的祥雲紋,肩部則有鳳凰穿飛在纏枝牡丹花叢之中,真是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文物價值集於一身的珍貴寶藏……當然,你還可以去曾侯乙展廳、楚文化館一飽眼福,除了傳統的文字、圖片說明外,這個智慧博物館的視頻、語音講解、3D文物影像一個也不少。

2000多個網上展覽足夠你瀏覽。這些展覽包括很多你平時想看卻沒有時間去看的好展覽,比如遼寧省博物館的“又見大唐”、山西博物院的“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江西省博物館的“驚世大發現——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近些年,多媒體展示在博物館陳列展覽中已經大量使用,幻影成像、實時人景合成、虛擬、激光、三維動態成像乃至VR、AR、全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大大提升了展覽的科技含量。這些努力本身也使一些精品展覽具備了在網上長期被瀏覽的可能性。相關部門每年評選出的十大精品展都是可圈可點、值得反覆學習的歷史大課堂。

博物館與互聯網的互聯互通讓一切成爲可能。越來越多的實體博物館實現網絡化、遠程化的同時,更多集聚式的、虛擬博物館也會出現。只要擁有足夠多的文物數據化信息,就可以做成一個在線的博物館平臺。由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集合全國1800多家博物館數據資源建設的“博物中國”就是這樣一種嘗試。這個全國性的數字博物館集羣,集中展示的是區、縣級收藏單位的藏品資源。這些小的收藏單位普遍存在無充分展示空間、收藏文物被關注度低、展覽缺乏交流的現實問題,正可以利用互聯網信息化數字化對文物擾動最小、成本最低、傳播最廣、全天候的獨特優勢,實現資源開放共享。當然,1800餘家博物館的18萬餘件藏品信息的篩選、近1000個縣級博物館博物基礎信息的整理,絕非一日之功。從2012年10月開始,國家文物局用4年多的時間進行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即我們所謂的“國寶大調查”,覆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國有博物館,建立了相當珍貴的文物信息庫,這爲所有深藏在不知名角落的文物進行信息存儲、研究、傳播、教育等“活化”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網絡的普及和技術的支持很大程度上拓寬了博物館的外延。可以期待,隨着“作爲庫房的博物館”功能的弱化,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將逐步轉變爲一個鏈接中心,衍生出“藝術家的工作坊”“歷史的儲藏室”和“文創產品的孵化園”。在社會層面上,它依然在服務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社區生活等方面持續發力;而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它將成爲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知識寶庫、靈感源泉和精神支撐。

熱愛博物館的人過去經常引用一句話:不是在博物館,就是在去博物館的路上。但現在,你卻可以隨時“約會博物館”。永不落幕的網上博物館,現在、未來,隨時陪伴着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