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爲含蓄只屬於東方,卻沒有想到西方的人也可以如此的浪漫。不是一個對音樂敏感的人,依稀的記得聽過他唯一的一首小提琴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勃拉姆斯的珍貴

不知道爲什麼腦子裏被種進了一個人——勃拉姆斯。整整一天滿腦子裏全是他。——1、;2、;3、4、

第一次知道他是在去年的模擬考上,當時做爲一個講關於含蓄的散文講述了他和克拉拉之間浪漫的愛情。題出的很艱澀,很多人都在考完之後大罵勃拉姆斯。沉浸在高考的壓力中,我也喪失了享受美好的感覺。

直到高考後有一日碰巧看《綠光森林》,裏面的男配角在拉小提琴的時候有一段關於勃拉姆斯的旁白。那一刻我似乎懂了,懂了勃拉姆斯。

如果人生真的就像納蘭性德說的那樣,人生若只如初見,多好。她是師母,他是學生。擦肩而過之後再沒有交集。只是,這個世界上少了一段含蓄,少了一個音樂家。

不是一個對音樂敏感的人,依稀的記得聽過他唯一的一首小提琴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田園牧歌式的風格,有一點點的華麗也有一點點的荒涼。彷彿是在訴說着自己心底的愛戀。輕快中帶有一點點的震撼,就像是酸奶中添加了一點點的果粒,剛剛好。

勃拉姆斯的珍貴就在於他始終沒有對克拉拉說出那三個字。

我愛你。

說出來多麼的容易。多麼的簡單。

又多麼的殘忍。

那是一種自私,一種索取。

所以勃拉姆斯不說,他不想要求克拉拉,以任何的形式。

14歲的初見,克拉拉就是勃拉姆斯心中的維納斯——聖潔、美麗。只是她已爲人婦,他的軒車來得太遲了。擺在他面前的不僅僅是一份珍貴的愛情還有師道、世俗、責任……

以現在人的思想來說,勃拉姆斯完全可以在舒曼死後大膽的追求克拉拉。

好還,勃拉姆斯沒有。否則朦朧的美將被擊得粉碎。

暗戀,是最美。

每一首曲子爲你而拉,每一個音符爲你而譜。聽着雖多,但我的心裏只有你。

因爲你,世界都變得不重要。

愛一個人的意義是什麼?

不僅僅是和他在一起天荒地老。也可以是一種默默的付出。因爲他笑而笑,因爲他心傷而心傷。

只是我們總是充滿了佔有慾。一旦是好的總想着把他變成自己的。

我們忘記了小時候長輩總是教導我們不要去摘採公園裏的花朵,摘走了別人就無法欣賞了,而且他的生命也將是枯竭。

克拉拉就是那一朵最嬌豔的花兒。且不說克拉拉對於勃拉姆斯的態度,如果勃拉姆斯硬要摘走這朵兒花的的話,那麼克拉拉將面臨世俗怎麼樣的討伐?克拉拉還會幸福麼?她的生命或是她的名聲,是不是也要終結了呢?

勃拉姆斯是真的愛克拉拉的,那種愛已經讓他放棄佔有。

他成全了舒曼,成全了克拉拉,也成全了他自己。

也或許是這40多年的一寸相思一寸灰,讓他在擁有貝多芬的恢宏時又多了一分的細膩。

這個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不是站在身後的沒有回報的付出,而是根本無法去付出。

克拉拉懂,她沒有拒絕勃拉姆斯的每一次付出,不是因爲她自己,而是希望勃拉姆斯能夠開心。

既然不能接受他的人,那麼就接受他的好吧!

一直以爲含蓄只屬於東方,卻沒有想到西方的人也可以如此的浪漫。

這種浪漫不是泰坦尼克式的悲壯,也不是章臺柳式的悽美,而是一種死生契闊與子成說的平淡。

含蓄是越女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含蓄是龔自珍的萬人叢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含蓄也是勃拉姆斯寫給克拉拉的搖籃曲。

是不是我們因爲生活太過於快餐化,讓我們放棄了最原始的愛戀。

在我們的心裏充滿的永遠都是你愛我就要和我在一起,如果不能,那麼我也要和你“生未同寢死同穴”的決絕。

勃拉姆斯的珍貴就在於他知道在愛與不愛之間還存在着一種浪漫的灰色。

我對你的憐惜,與你無關。

如果你不能接受我,只是希望你能夠給我一個對你好的機會。這足矣。

留一點含蓄給他。

留一點含蓄給自己。

換來一份真正的愛。

勃拉姆斯生日快樂🎂

西方音樂評論公衆號推送

老柴生日快樂🎂

每晚一張音樂CD公衆號推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