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許曉青 吳霞

“嚴格說,沒有他,也就沒有我後來做導演的勇氣。”姜文堅定地說。

“他來挑演員,見的第一面。他說,這個孩子長得沒什麼好看,但是有特點。”陳沖回憶。

17日晚,上海電影集團“海上電影五號棚”燈火通明,姜文、陳沖、徐松子等上百名電影人齊聚一堂,參加“致敬謝晉”主題活動。20世紀80年代,他們見證了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電影的發展和變遷,也親歷了上海電影製片廠創作的一批銀幕力作。

撫今追昔,關於改革開放的那些中國電影往事,繞不開一個名字——謝晉。

正在舉行的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自17日起舉辦爲期9天的“謝晉經典電影回顧展”。經過數字技術修復,謝晉代表作《女籃5號》《紅色娘子軍》《大李小李和老李》《舞臺姐妹》《天雲山傳奇》《牧馬人》《芙蓉鎮》集中放映。

“他走了近十年了,好像沒有走,又好像走了,就是這樣。”在《芙蓉鎮》中扮演李國香的徐松子很感慨。她一邊說,一邊用手整了整自己身穿的晚禮服。她回憶,這是《芙蓉鎮》獲獎後,謝晉導演對自己的一句囑咐——電影演員在出席儀式時,要有演員的樣子。

重返上影的姜文,握着麥克風,手微微顫抖,眼眶溼潤。談起謝晉,談起這位如父親般慈愛的電影良師,他說,“我的話真的有點兒止不住。”

“應該說是鬼使神差,我就被謝晉導演選中了,我想不通爲什麼,就被他選中了,拍了這麼一部電影(指《芙蓉鎮》)。”

在姜文內心,謝晉的影響極爲深刻,乃至後來姜文自己當導演時,依然保持着謝晉在劇組執導電影的一些習慣。

“大家一起研究劇本,誰都可以說‘不好’,但是你要告訴我,怎麼樣才能‘更好’。”姜文試着模仿恩師謝晉的導演話語風格。

他還特別懷念謝晉的“心無旁騖”,謝晉耳朵裏聽的、腦海裏想的,都是電影。

姜文感慨,謝晉用言傳身教告訴大家,電影不是抖機靈,“不是說,精神一抖就出來的”。

緊接着走到聚光燈下回憶往事的是陳沖。

20世紀70年代後期,因爲謝晉的慧眼,陳沖初出茅廬就與張瑜等一起演了電影《青春》,這是陳沖的電影表演處女作。

“從我見到謝晉導演開始,就改變了我的命運。他是特別好的啓蒙老師。”陳沖哽咽了。

她回憶,出演《青春》時,自己“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拿着劇本,也不會念。”是謝晉寫了很多小品,讓她和張瑜不斷排演,把人物關係建立起來,每天除了鏡頭前拍戲,就是演小品,一直堅持。

直到謝晉去世前幾個月,陳沖還在深圳與他見過一面。當時得知謝晉八旬高齡還在籌拍兒童片,片中需要一個五六歲的孩子,陳沖很想支持。於是她說,“那我把我自己的小女兒推薦給您。”沒想到,這一說竟然成了永訣。

17日晚,姜文、陳沖獲得了上海謝晉電影藝術基金會頒發的榮譽理事證書,演員徐松子則將擔任基金會理事。

上海謝晉電影藝術基金會由謝晉遺孀徐大雯與上海電影集團共同發起成立,一直致力於電影知識普及、藝術教育等公益事業。徐大雯去世後,謝晉後人繼續參與基金會日常事務。

上海電影集團董事長任仲倫說,今天我們追憶中國電影在改革開放初期的那些事,可以說上影當年創作的一大批作品,推動完成了當時電影界對大衆的“思想啓蒙”任務,在全社會呼喚改革開放、擁護改革開放。

最新統計顯示,改革開放以來,上海電影集團下屬上海電影製片廠生產電影522部、電視劇316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生產動畫電影24部、藝術短片207部、動畫系列片60部(1661集);上海電影譯製廠配音錄製影片986部。

任仲倫說,40年間,上海電影所創造的里程碑中,大師謝晉功不可沒,當被銘記。

17日深夜,4K修復版《芙蓉鎮》在“海上電影五號棚”放映,老藝術家和青年觀衆都久久不願離去。直到18日凌晨時分,放映完畢散場,一些年輕人還在議論這部中國電影史上的精品力作。“希望上海電影的未來會更好!”他們說。

(新華社上海6月18日電)

致敬謝晉——姜文陳沖等重聚上影憶改革開放電影往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