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大师」发酵期间,在朋友圈流传着一张图:

有人配文道:

「耶稣当初也是这么流浪四方」

「他是追求自由的隐士大师」

看似煽情,实则子虚乌有,自相矛盾。

沈巍先生固然令人尊敬,但究其到底,他也就是个普通的阅读者。

但凡认真看过几本书的人,都不会对沈巍的话大惊小怪。

这里没有任何知识含量,不具备任何精神价值,却受到了前呼后拥的疯狂关注。

1/这是一个反智的时代

什么是反智?

学者和知识被拉下神坛,人们嘲笑崇高,却偏好低俗。

他们不相信教育:动不动就举例「比尔盖茨大学没毕业」,「爱因斯坦成绩也很差」。

他们不相信知识:比起学者,人们更愿意追捧那个看起来很不一样的流浪大师。

他们前呼后拥地和大师合照,却没兴趣看一眼大师看的是什么书。

他们什么都不信,如果说人们还有信仰,那就是:何以解忧,唯有沙雕和暴富。

哪里有娱乐,就往哪里去,哪里能快速挣到一百万,就往哪里去。

别人在看流浪大师,自己也要去刷一刷;

别人转发锦鲤,自己也要转;

别人都在听《三个月让你月薪翻倍》网课,自己二话不说就付钱了...

可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正在成为被收割的流量。

2/流量时代害怕独立思考

在资本面前,众人组成了一大片绿油油的待割的韭菜。

流量时代,资本最终的目的就是用最短的时间,以最低的成本收割你的注意力。他们希望个体不再思考,以化身为流量洪流里的一颗小水滴。

曾有学者提到一个「嗑瓜子」理论:

无论人们喜欢与否,很容易拿起第一颗瓜子;一旦吃上第一颗,就会停不下来。究其原因,嗑瓜子是一件简单,且能快速得到回报的事情。

这恰恰也是娱乐互联网产品的机会:通过声音、视频、交互等全方位途径,精心打造出一个让用户「嗑瓜子」的虚拟空间。

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人只能在流量收割里渐渐丧失自我。

丧失独立思考,普通人都有可能成为恶的化身。

阿伦特·汉娜在《艾希曼在耶鲁撒冷》仔细论述了一种「平庸之恶」

什么是平庸之恶?

汉娜·阿伦特发现,纳粹著名的「死亡执行官」艾希曼本人,是那种在大街上随时都能遇到的路人甲:说话平和,彬彬有礼。事实上,他本人竟然是个康德伦理主义者(提倡人类的道德是一种义务)。

为什么像这样道德感十分正常的人,会变成纳粹杀人的工具?

纳粹的宣传机器就像一个巨型洗脑仪。纳粹政权不断地把反犹意识不断合理化,打着民族复兴的旗号进行种族清洗。而像艾希曼这样的人,根本无法跳出纳粹肤浅的逻辑,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过独立思考的能力。

再看看今天,邪恶的传销之所以能屡屡得手,荒谬的权健之所以能收买人心,从网络暴力到流浪大师不堪其扰... 正是因为独立思考的缺席

在流量时代,平庸之恶更是有了天然的生长土壤。

如何抵御这种「平庸之恶」呢?阿伦特说:精神独处带来的良知是个体的道德明灯

精神独处,说的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当人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对周遭的一切,就拥有了判断和预防能力。

3/在流量时代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

黑格尔说过,要超越这个时代的偏见,唯一的办法,就是阅读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典著作。

读经典,才能更加确认自己在茫茫人海中的位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定位。

在《老子》里,「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只一句话,就道尽了这个「争」狂时代的处世之道。

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你会看到几百年前,莎士比亚和我们一样在为个人处境与命运而纠结。

读《约翰·克里斯朵夫》,你会更清楚地俯瞰人的一生,他的悲苦、抗争、热情、执着......而在当下这个丧文化流行的时代,我们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另外人生的可能。诸如「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他」,不知道冲击了多少人的世界观。

4/唯有读经典

才是性价比最高的阅读

几年前,徐沪生在复旦哲学系的演讲中说道:

「如果说,我们这些媒体人、专栏作者的那点小聪明,是茶杯里的几片茶叶的话,普鲁斯特这种人的才华,就是漫山遍野的茶树林。」

这就是为什么说「经典书本身是读不尽的」,经典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是毫不夸张的一个宝藏。

这也让我想起了很多受人追捧的大V,总是试图从影视剧中诸如《都挺好》《大江大海》中去寻找最基础的「为人之道」或者「职场之道」。

但事实上,只要你随便翻一翻诸子百家,你就会发现他们讲的东西,其实只是经典中的凤毛麟角。

把有限的时间花在糟糕的内容上,才是真正的浪费。

唯有读经典,才是性价比最高的阅读。

藏书馆潜入人类几千年文明,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几百本经典书籍,它们都是人类世界的经典。每个VIP会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从书库中免费领取100本价值2599元经典书籍!

这些书将成为你的永久个人财产,即使VIP过期了这些书仍旧是你的个人资产,可以永久珍藏。

重点提示哦:经典书是持续更新的,目前已上线130本供大家挑选,以后还有新书上线供挑选。如果你还想挑以后上新的书,建议不要一次性挑选完100本,留待后续根据喜好添加至自己的云端个人图书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