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武汉大学在2015年推出所谓「3+3」聘期制教师制度的第一个考核期,结果在第一个三年工作考核期后,网络曝光只有4人通过评审,进入正式武汉大学的教师编制,而没有通过考核的特聘副研究员等,则面临没有薪水的失业状态。一名武汉大学考核未过关的教师在论坛吐槽制度的不合理,认为「所谓的聘期制就是高级博士后换了一个名称而已,特聘副研究员只是一个没有职称的虚名」。

如何看待武汉大学3+3聘用制,青年教师淘汰率97%?

其实不光是武汉大学一家,从清华北大到华东五校等名校,教师聘用制,非升即走,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必须完成高校的考核任务,如果没有完成那么就不符合高校留校当教师的资格。越是名校,对于考核的指标越高,武汉大学的「3+3」聘用制只是中国高校提高师资标准的一个代表而已。

高校改来改去,苦的还是青椒和学生啊,从创新试点班到师资招聘和引进,再到职称评选和课题申请、留校,不容易。如果不是存量的既得利益太大,学校早把多少教授都搞下台。武大的学术堕落了这么多年,这里面的人,对得起堂堂武汉大学的牌子吗?混资历的时代过去,出成绩给你100万一年又不是没有政策,没成果就走人,有什么稀奇。

看看现在的博士发的什么文章,二十年前的博士发的什么鬼文章!全中国搞科研的一届不如一届。刚建国那会儿是中国博士生质量最顶峰。国产航母都是按照四十年前老博士手稿建造的,现在的工程师只会刨故纸堆,惭愧的很。问题的根源在于普通博士并不再是稀缺资源了。某些吃香的方向(例如人工智能)待遇还是不错的,但其它的一些比较普通的方向就很难说了。工作不分高低贵贱是没错,但是应用面的宽窄、入行门槛的高低、资本的追捧程度等多种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博士的收入。

一来学历贬值太快,二来是头衔崇拜症,好的大学都想着引进院士、杰出学者呢,对他们待遇上可是相当大方,一般博士自然就那啥了。这种现象正常不正常不说,但存在即有缘由。人在社会中就是一只蚂蚁,学会面对现实吧。对于学校来说就是发论文拿钱,有可能加一个带学生,不然高薪请来教书么?教书随便找个都能教啊。自身水平如何评价?知道一个学校有多少人么,各个面试都哭了,比Paper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人和人差别本来就没多大,很多大神都真的就是靠时间堆积出来的。

高校现在的待遇确实不高,尤其是年轻刚入职的,国家应该多关注一下年轻一代呀。其实不过大部分想做科研的第一目的是留校当老师,轻松加愉快,不是为了什么高大上科学事业献身吧。大家都挤到高校研究所,待遇差那是必然的,有什么可抱怨的。水涨船高,现在高校也不轻松甚至能累死人了吧。不过话说回来要看和谁比,和企业比当然是轻松。要不然大家也不会用脚投票,死赖着不走。所以我觉得做人真的要有点骨气,拿得起放得下,既然选择了想轻松就要耐得住清贫。又想清闲又想钱多哪有那么多好事。

我本科学校,清北人去还是问题不大的,还有土博留校,西部算风水宝地了,或者别的地区的一些双非,可怕的不是学校条件高,是好多人看不起211和双非,一心奔着985去。当然,平台确实也有优势,去了双非或者二本,意味着科研平台受阻,教学任务重,发展前途变窄,但这些学校好歹开始给的钱不少,985么,就是割韭菜的。

当初读博,做课题写本子哪怕是报账,都是有着学术理想和改变些什么的初衷的。然鹅,现实呢?数据造假的不少,灌水的成批,青椒被大牛压榨,不是个例了,不是既得利益群体,没早上车,就是我们这代人乃至更多后代人的悲哀吧。以前读博,是兴趣,不分专业好坏。然后就有了损益比比较,有了劝退,有了转行CS、金融。有的也为了从政读博,初衷?理想?早就变了。所以,如果真的想读,那就是在意识到这个圈子的真相后依然热爱,执着,用自己的影响力和行为去改变他人,试着传达些真相,而不是继续呗割韭菜,变成自己当初最讨厌的那个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