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武漢大學在2015年推出所謂「3+3」聘期制教師制度的第一個考覈期,結果在第一個三年工作考覈期後,網絡曝光只有4人通過評審,進入正式武漢大學的教師編制,而沒有通過考覈的特聘副研究員等,則面臨沒有薪水的失業狀態。一名武漢大學考覈未過關的教師在論壇吐槽制度的不合理,認爲「所謂的聘期制就是高級博士後換了一個名稱而已,特聘副研究員只是一個沒有職稱的虛名」。

如何看待武漢大學3+3聘用制,青年教師淘汰率97%?

其實不光是武漢大學一家,從清華北大到華東五校等名校,教師聘用制,非升即走,也就是在單位時間內必須完成高校的考覈任務,如果沒有完成那麼就不符合高校留校當教師的資格。越是名校,對於考覈的指標越高,武漢大學的「3+3」聘用制只是中國高校提高師資標準的一個代表而已。

高校改來改去,苦的還是青椒和學生啊,從創新試點班到師資招聘和引進,再到職稱評選和課題申請、留校,不容易。如果不是存量的既得利益太大,學校早把多少教授都搞下臺。武大的學術墮落了這麼多年,這裏面的人,對得起堂堂武漢大學的牌子嗎?混資歷的時代過去,出成績給你100萬一年又不是沒有政策,沒成果就走人,有什麼稀奇。

看看現在的博士發的什麼文章,二十年前的博士發的什麼鬼文章!全中國搞科研的一屆不如一屆。剛建國那會兒是中國博士生質量最頂峯。國產航母都是按照四十年前老博士手稿建造的,現在的工程師只會刨故紙堆,慚愧的很。問題的根源在於普通博士並不再是稀缺資源了。某些喫香的方向(例如人工智能)待遇還是不錯的,但其它的一些比較普通的方向就很難說了。工作不分高低貴賤是沒錯,但是應用面的寬窄、入行門檻的高低、資本的追捧程度等多種方面的因素都會影響博士的收入。

一來學歷貶值太快,二來是頭銜崇拜症,好的大學都想着引進院士、傑出學者呢,對他們待遇上可是相當大方,一般博士自然就那啥了。這種現象正常不正常不說,但存在即有緣由。人在社會中就是一隻螞蟻,學會面對現實吧。對於學校來說就是發論文拿錢,有可能加一個帶學生,不然高薪請來教書麼?教書隨便找個都能教啊。自身水平如何評價?知道一個學校有多少人麼,各個面試都哭了,比Paper算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人和人差別本來就沒多大,很多大神都真的就是靠時間堆積出來的。

高校現在的待遇確實不高,尤其是年輕剛入職的,國家應該多關注一下年輕一代呀。其實不過大部分想做科研的第一目的是留校當老師,輕鬆加愉快,不是爲了什麼高大上科學事業獻身吧。大家都擠到高校研究所,待遇差那是必然的,有什麼可抱怨的。水漲船高,現在高校也不輕鬆甚至能累死人了吧。不過話說回來要看和誰比,和企業比當然是輕鬆。要不然大家也不會用腳投票,死賴着不走。所以我覺得做人真的要有點骨氣,拿得起放得下,既然選擇了想輕鬆就要耐得住清貧。又想清閒又想錢多哪有那麼多好事。

我本科學校,清北人去還是問題不大的,還有土博留校,西部算風水寶地了,或者別的地區的一些雙非,可怕的不是學校條件高,是好多人看不起211和雙非,一心奔着985去。當然,平臺確實也有優勢,去了雙非或者二本,意味着科研平臺受阻,教學任務重,發展前途變窄,但這些學校好歹開始給的錢不少,985麼,就是割韭菜的。

當初讀博,做課題寫本子哪怕是報賬,都是有着學術理想和改變些什麼的初衷的。然鵝,現實呢?數據造假的不少,灌水的成批,青椒被大牛壓榨,不是個例了,不是既得利益羣體,沒早上車,就是我們這代人乃至更多後代人的悲哀吧。以前讀博,是興趣,不分專業好壞。然後就有了損益比比較,有了勸退,有了轉行CS、金融。有的也爲了從政讀博,初衷?理想?早就變了。所以,如果真的想讀,那就是在意識到這個圈子的真相後依然熱愛,執着,用自己的影響力和行爲去改變他人,試着傳達些真相,而不是繼續唄割韭菜,變成自己當初最討厭的那個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