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得知九頂公社辦了一所農民大學,其中有畜牧獸醫專業。我知道畜牧獸醫專業的專兼職教師,都是公社畜牧獸醫站的業務尖子,其中專職教師張釗平同志是宿縣地區“五·七”大學(現爲宿州職業技術學院)畜牧獸醫專業畢業生。

九 頂 農 民 大 學

文/同齡人

(網絡配圖,圖文無關)

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業生產開始實行科學種田,使用化肥、磷肥和農藥。每個大隊都辦了一個“農科隊”,生產隊有棉花專業隊等科技小組。畜牧養殖業迅速發展,公社畜牧獸醫站只有十幾名獸醫人員,滿足不了全公社三十三個大隊的需要。同時,機械化、電氣化也在農村開始起步。靈璧縣水電局在九頂公社前進大隊周莊南湖,建立了一個“變電所”,把高壓電輸送到了九頂,九頂農村開始用上電。那時候大多數大隊有柴油機加工麪粉或者抽水灌溉,有少數經濟比較好的生產隊才能買得起一部手扶拖拉機。公社設有拖拉機站,“東方紅”拖拉機下到大隊、生產隊耕地。有人說:“拖拉機下鄉,小公雞遭殃”。1972年,我在九頂大隊工作。公社拖拉機到九頂大隊耕地,大隊安排廚師趙香元師傅,專門給機耕人員做飯。並且指派我趕朝陽集買菜,買的小公雞才四角多錢一斤。那時候,坊間還流傳一首打油詩:“遠看像個要飯的,近看像個扒炭的,酒桌上坐着的,原來是拖拉機站的。”常言道:“物以稀爲貴”,形象地描述了農村各方面技術人才短缺的真實狀況。

怎麼辦? 在這種情況下,九頂公社黨委書記吳恆俠同志,不是消極的“等、靠、要”,而是積極的想辦法培養農村急需人才。他提議創辦“九頂農民大學”,得到公社黨委會、革委會一班人的贊同。經過公社黨委會研究決定:創建九頂農民大學,校址選在朝陽集南邊約三里遠,靈雙公路東邊約二百米,總共約有五十畝土地的趙莊小農場;第一期興辦農學、機電、獸醫三個專業。學員由三十三個大隊推薦,每個專業、每個大隊給一個名額。學員條件要求:高、初中文化程度,身體健康,熱愛所學專業,願意回到本大隊爲發展農業生產服務;由戚良璧同志(小學校長,50多歲)擔任校長,崔輝同志(剛從部隊退伍,20多歲)擔任黨支部書記。後來,戚良璧同志因病去世,崔輝同志兼任校長。

1976年春,九頂農民大學三個專業,約100名學員報到入學。學制爲一年。農學專業班主任是魏老師;機電專業班主任是王老師;獸醫專業班主任是張老師。班主任爲專職教師,各個專業還從公社相關單位選聘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學校新建六間大瓦房當作教室兼會議室,老師和學生的宿舍以及學校辦公室、食堂,都是臨時搭建的簡易馬鞍式茅草菴棚。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村社員不再捱餓了,不論孬好能夠喫飽飯了。但是喫的不好,是“白芋飯,白芋饃,離了白芋不能活”的年代。因此,學生自帶口糧多數是白芋幹,交學校食堂入夥。從學校領導到老師和學生,集體實行同喫、同住、同勞動。師生們上課沒有桌椅板凳,睡覺沒有牀睡地鋪,喫的是白芋乾麪饃,喝的是白芋乾麪稀飯或者青菜湯,能夠喫上一頓麪條就好像過年似的。擀麪條沒有小麥麪粉,用的是三分之一黃豆與三分之二白芋幹,摻在一起機的麪粉。1976年5至7月,我從安徽農學院畜牧獸醫專業回到本縣進行畢業實習。得知九頂公社辦了一所農民大學,其中有畜牧獸醫專業。我感到非常高興,便主動向吳書記要求到農民大學授課,爲家鄉作出一點貢獻。我在九頂農民大學同師生們一起生活兩個多月,親身體驗了那裏的簡陋條件和艱苦生活。其間,我還受到九頂中學戚愛慶老師的邀請,到九頂中學實行開門辦學的獸醫班去上了兩個星期課。我知道畜牧獸醫專業的專兼職教師,都是公社畜牧獸醫站的業務尖子,其中專職教師張釗平同志是宿縣地區“五·七”大學(現爲宿州職業技術學院)畜牧獸醫專業畢業生。

九頂農民大學,學習遼寧省朝陽農學院的辦學經驗,實行開門辦學。農學專業在本學校的田地裏進行科學種田,邊學習理論邊進行實踐,學習農作物科學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知識。機電專業組織學員分別到公社拖拉機站、機械廠和供電所去實習,組織學員下大隊架設高、低壓線路,維修各種農用機械。獸醫專業組織學員參加生豬防疫,跟着包隊獸醫進村入戶給豬打防疫針,給公牛做閹割手術,學習給家畜家禽診斷治療疾病。我記得1976年午收的時候,我和獸醫專業的三十多名同學一起,到崔樓大隊幫助割小麥,到小君莊生產隊幫助栽水稻,幹了有十多天。真是“無巧不成書”,我在崔樓參加生產隊勞動,意外地見到了三年前經過同事介紹,曾經相親見面的對象。那次相親見面之後,我還騎着自行車送她十幾里路,到了她家莊子西頭。當時我只是和她說:“我想考大學”,別的沒有說什麼。後來她從鄰村嫁到了崔樓,並且當上了生產隊的婦女隊長。想不到來這裏勞動還得由她安排活幹,這次見了面說話,依然感覺格外親切。

九頂公社創辦農民大學,引起了靈璧縣教育局領導的高度重視,局領導多次蒞臨九頂農民大學檢查指導工作。其中有一次我在場。教育局領導在全體師生會議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肯定九頂農民大學爲當地培養急需實用人才,走的是一條捷徑,是靈璧縣教育系統開展“學朝農,見行動”的一面旗幟。還有一位股長即興發揮,賦詩一首:“九頂農大一面旗,農村人才來培育,師生團結排萬難,闖出一片新天地。”讚揚師生們不怕艱苦、努力學習、奮發圖強的拼搏精神。

九頂西邊李寨山出產大理石,東邊九頂山出產磷礦粉,因此九頂是靈璧縣大理石廠、靈璧縣磷肥廠的發源地。當年,九頂人民公社興辦了機械廠、水泥廠、構件廠、磷肥廠、軋花廠、麪粉廠、榨油廠、醬園廠......等十個廠,和建築隊、搬運隊以及九頂農民大學,一起並列稱爲“十廠兩隊一校”。1976年6月,宿縣地區革命委員會在靈璧縣九頂人民公社召開“發展社隊企業現場會”(社隊企業後來叫“鄉鎮企業”),號召全地區九個縣(包括現在的宿州市四縣一區和劃出去的濉溪縣、懷遠縣、固鎮縣、五河縣)的各個公社都要向靈璧縣九頂公社學習,迅速掀起大辦社隊企業的新高潮!

1976年7月28日凌晨兩點多鐘,我國發生唐山大地震。安徽農學院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在各地實習的學生立即返回學校,投入抗震救災鬥爭。因此,我離開了九頂農民大學。後來,我聽說戚良璧校長因爲身患肝癌去世了,他倒在了創辦九頂農民大學的工作崗位上。想起戚校長那中等身材、黒裏透紅的臉龐和平易近人、愛說愛笑的脾氣,有時候還在我的腦海中浮現。讓我們記住“九頂農民大學”,記住九頂農民大學的好校長戚良璧同志!

作者:馬香俊;靈璧縣科學技術協會退休幹部;安徽省散文家協會會員,靈璧家園網資深作家。

歡迎喜好文學的朋友登錄靈璧家園網www.szlingbi.com13093570999,把您的稿件上傳給小編,讓我們走到一起,相互切磋,相互探討,共同進步!也許,下一篇在本平臺發佈的作品就是您的!別猶豫了,這裏不缺優秀的讀者,就缺優秀的您還有您的作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