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實際上這3個月的時間裏出現了多起具有信號意義的事件。研判這些事件不難發現,儘管低調慎言,易會滿治下的資本市場去往何處已經初見雛形,資本市場新週期已經悄然來臨。

新一任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5月7日這天迎來了其任上的第一個100天。除了首次發佈會和媒體、公衆接觸以及必要的儀式感亮相外,易會滿給市場的印象是低調和慎言。

易會滿 圖/圖蟲

記者多方獲悉,除了加大力度落地此前頂層設計已經明確的政策外,易會滿前幾個月精力大都放在了加深對資本市場的認知之上,充分聽取各方面彙報以及給業務部門佈置研究課題是近期的常態。

易會滿也在其首次國新辦發佈會上說:

“銀行業和證券業確實有很大區別。所以,到一個新崗位,角色轉換了,要適應新環境、研究新問題、接受新挑戰。我到了證監會以後也會不斷地加強學習,不斷地調查研究。”

但這並不意味着資本市場沒有變化,實際上這3個月的時間裏出現了多起具有信號意義的事件。研判這些事件不難發現,儘管低調慎言,易會滿治下的資本市場去往何處已經初見雛形,資本市場新週期已經悄然來臨。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這段時間以來易會滿的公開講話、會見、調研重點有幾方面:

一是會見國際友人,加強國際合作,力推證券業對外開放。

二是籌備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100天以內僅有的一次調研即是圍繞這一主題。

三是對再融資以及IPO等資本市場核心制度進行鬆綁探討。後兩者將致力於解決企業直接融資難題,如此宏觀上可穩定槓桿率,微觀上支持創新驅動。

監管新風向

2016年在多重因素疊加之下,資本市場進入了嚴監管的週期。“依法監管,從嚴監管,全面監管”是證監會這一監管週期重要的執政理念。

首先是併購重組。2016年6月,證監會一口氣公佈了幾項有關併購重組的重磅政策,爲併購重組市場打下了嚴監管的基調。

隨後是再融資,2017年2月17日,證監會完成對《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部分條文進行了修訂,發佈了《發行監管問答——關於引導規範上市公司融資行爲的監管要求》。

文件多管齊下,從定價到融資間隔期,對再融資亂象形成了精準打擊。在隨後的時間裏,再融資規模連年大幅下滑。

除了併購重組和再融資,這一階段另一項具有代表性的政策是減持新規的發佈。減持新規和細則,從減持方式、數量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對大股東等減持行爲的約束。

事實上,在2018年監管層爲了穩定市場,已經對一些此前基於嚴監管邏輯發佈的政策進行了調整。例如併購重組,2018年末證監會連發數十項政策放鬆對併購重組的監管。

但這一階段更多的調整並未觸及核心邏輯變化。以再融資政策爲例,2018年底,證監會鬆綁了2017年以來對再融資的部分約束,但對再融資造成實質性影響的定價機制以及減持規則限制並未解除。

在易會滿上任的這幾個月中,一些信號逐步釋放。近期21世紀經濟報道便確認監管層有意真正放開再融資。

記者獲悉監管層召集券商徵求意見,再融資政策鬆綁內容可能包括創業板取消連續兩年盈利、放鬆前次募集資金進度和效益基本達標的要求等,更重要的是影響非公開發行的核心因素定價以及減持等問題或將同步鬆綁。

“根據目前能看到的信息,這一次再融資鬆綁會較爲徹底,儘管不會完全恢復到2016年的寬鬆程度,但鬆綁的力度空前,業內都表示能夠感受到監管轉向的跡象。”一家中字頭券商自營部門人士表示。

近期另一個具有重要信號意義的變化是IPO審覈節奏和尺度變化。2017年末,第十七屆發審委上任後主導了IPO從嚴審覈,擬IPO過會率降至歷史低點。同時配合現場檢查,大批企業打了退堂鼓,一段時間後IPO“堰塞湖”的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

而到了2018年末,IPO審覈節奏開始加快,過會率也有了明顯的提升。近期監管層更是釋放了要進一步穩定目前IPO審覈節奏、加大對中小型擬IPO企業支持力度的信號。

總結看來,在新的監管週期中,證監會要激發併購重組、再融資以及IPO這些市場化資源配置手段的活力。還有一些政策的變化也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近期股指期貨迎來第四次鬆綁,也是歷次鬆綁幅度最大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易會滿上任後的這一百天時間裏,新一屆發審委和併購重組委人員調整正式完成。

易會滿在國新辦發佈會上說過的一段話一定程度上能夠解釋這些信號事件背後的監管邏輯,他指出:

“市場化就應該是依靠市場各參與者、調動市場各參與者,按市場規則來辦事。遵循市場規律,就是要從按照市場規則辦事的高度來認識。”

對於資本市場監管趨勢的變化,北京地區一家中小型券商投行業務負責人表示,政策的變化很難主觀判斷好與壞,要和當下的市場情況結合來看,2016年再融資亂象頻發,融資結構畸形。而2017年末IPO常態化面臨的問題則是IPO堰塞湖,紓解堰塞湖需要強有力監管手段來配合。

“但如今市場有了新的情況,大環境變化後,企業融資難成爲了資本市場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甚至在這一階段解決企業直接融資問題就是資本市場最重要的任務,因此對再融資、IPO政策的調整甚至未來可能會鬆綁減持規則都是服務這一目標。” 前述北京地區一家中小型券商投行業務負責人表示。

圖/圖蟲

科創新格局

毫無疑問,籌備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的工作將是易會滿任內的主要工作。

易會滿將其上任調研首站選在上交所也足以說明其對科創板籌備工作的重視。2月20日至21日,易會滿圍繞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有關問題,帶隊赴上海聽取市場機構對相關制度規則的意見建議,並調研督導上海證券交易所相關改革準備工作。

對於易會滿來說,在其任上做好設立科創板試點註冊制的改革能夠進一步兌現各方對資本市場的期望。

“資本市場在金融體系中起到最關鍵的作用,否則就不會牽一髮而動全身。今後一段時間資本市場的改革在金融改革中將起到‘牽牛鼻子’的作用。”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便解釋過:“宏觀方面,如果資本市場不進一步發展起來,股權融資沒有一個顯著提升的話,這個宏觀槓桿率是穩不住的;微觀方面,高質量發展創新驅動,必須依靠股權投資和資本市場。”

而股權投資和資本市場支持高質量發展創新驅動的核心正是科創板,科創板的設立也將引領資本市場服務科創進入新的週期。

圖/圖蟲

易會滿在國新辦發佈會上則將科創板提至“增強資本市場的包容性、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新高度。他表示:

“科創板不是一個簡單的‘板’的增加,它的核心在於制度創新、在於改革,同時又進一步支持科創。”

綜上所述,就在易會滿執掌證監會的第一個100天當中,科創板的各項工作都以最快的速度在推進,目前制度框架已經基本搭建完畢,各類審覈人員已經到位。截至5月7日,上交所受理科創板上市申請的企業數量正式達到102家。

另外,爲了配合科創板設立註冊制試點,市場期待已久的證券法修訂草案第三次審議工作也在近日完成,審議稿中專門新設了“科創板註冊制的特別規定”一節。

不僅是這一百天,可以預見的是在易會滿證監會主席任上,科創板、註冊制改革都將是其最重要的任務之一。這也包括,未來要將科創板、註冊制的改革經驗推廣至資本市場其他板塊。

對外開放提速

如果說2018年是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制度建設期,那麼2019年則進入重要的落實階段。在易會滿上任證監會主席的第一個100天中,一些標誌性的對外開放措施陸續落地。

1月31日,證監會就《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及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期貨投資管理辦法》及其配套規則公開徵求意見。這一政策將簡化外資在境內投資的程序,同時也拓寬了外資在境內投資的範疇。

3月1日,MSCI(明晟)宣佈,“進一步提高A股在MSCI指數中的權重方案”諮詢獲海外投資者通過,這意味着A股在MSCI全球基準指數中的納入因子將由5%提升至20%,中小盤股將納入標的池。

一直以來,A股“入摩”都是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標誌性事件,而此次 MSCI方面打破最開始的規劃提高納入比例意味着2019年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提速。

圖/圖蟲

證券機構的開放也在提速。3月29日證監會例行發佈會上,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常德鵬宣佈外資控股券商增添2家,證監會正式覈准設立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有限公司。這兩家外資控股券商也是中國證券史上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外資控股券商。

梳理來看,監管層主要在做兩方面的努力,將更多外資引入境內市場以及將更多優質的國際金融機構引入國內。

這兩項改變都將對境內資本市場形成巨大影響。首先,隨着外資投資境內市場比重的提升,海外投資者的投資行爲也將會影響國內投資者的資產配置行爲。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

“海外的投資者經歷過很多成熟市場的情況,因此對於國內的制度變化有自己獨立的、不同於國內投資者的理性認識,這種理性認識也有助於中國市場的制度向更成熟的方向演進。”

“與此同時,海外投資者在國內進行投資之後,會對產生的問題更加關注並提出解決方案,促使國內產生制度性的變化。”

而對於引入境外優質金融機構,讓其在境內獲得控股權,一位民生證券非銀分析師表示:

“獲得控股權後,控股股東可以將成熟資本市場在組織架構、股權結構、公司治理、流程管理、風險控制以及股權激勵等方面的創新機制嫁接到境內來。境內市場和海外市場區別很大,包括IT、風控、技術水平和交易標準等都很不一樣,這也是海外投行相比境內券商的戰略優勢。外資投行的進入,有望把海外的技術引進境內,這對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很有幫助。”

就在最近一次公開亮相時(以視頻的方式亮相中日資本市場論壇),易會滿對證券業對外開放做出了進一步的規劃。

他透露:

“證監會將會同市場有關各方,加快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大幅放寬證券基金期貨行業外資准入。持續完善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互聯互通機制。穩步推進原油、鐵礦石等特定期貨品種對外開放。進一步優化合格機構投資者制度安排。”

郭臺銘:中國市場會有驚天動地的開放!

美國當地時間5月1日,郭臺銘去白宮拜會特朗普50分鐘。郭臺銘還在與特朗普見面後透露,他在會面中告訴特朗普,如果他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會當一個和平製造者(peace maker),而不是麻煩製造者(trouble maker)。特朗普給他“轉換跑道”加油。特朗普還在會談中說“這個活兒不好乾”。

歷史轉折,大多是由偶然事件促成的。在中美關係日益緊張的時刻,偶然出現了個郭臺銘,他要“轉換跑道”,他看到了中美不可或缺的真實,他更看到了和平競爭的真相。他要從科技和產業的黏連中,在中美的對拔中,不當“麻煩製造者”,而當“和平製造者”。

演講直落根本,實事求是。通篇沒有政客的虛假和煽情,而是擺脫小島臺灣政客莫名的恐懼,直落中美關係的根本,看到了“在中美貿易的壓力下,中國市場會驚天動地的開放”。在這樣的視野和格局中,展開了他的思維,令人折服。

在美中貿易的壓力下,中國市場不只會更開放,而且會有驚天動地的開放。中國市場將開放給全世界。問題是我們的臺灣,我們的位置在哪裏。

同樣的,美國遭受到的調整也是很巨大的,尤其是產業鏈的重新佈局和建立。這次美中貿易的劇變,將帶給我們人類文明的另一次突破和挑戰,影響不但是空前而且是巨大的。這會是臺灣的挑戰,但也會是一個最重要的機會,所以我們要如何發揮臺灣的優勢,來創造三贏,讓‘臺灣獲利、美國達標、中國轉型成功’。”

未來很有可能會演變爲科技戰,尤其在下列領域:人工智慧、5G通訊 + 8K超高清視頻、先進製造網路化、微晶片和半導體、超級電腦及軟體定義網路、量子電腦。在這個科技戰之下,臺灣千萬不可妄自菲薄,臺灣其實具有很多優勢,可以創造我們的機會。

我是一個經濟人,沒有政治權力的慾望,我只有想讓臺灣好的慾望,我只有想讓下一代年輕人站起來的慾望!

——王育琨手記

郭臺銘展示特朗普送的簽名杯墊和筆

郭臺銘最新演講:未來臺灣拼經濟是不夠的,要拼的是科技、是AI!

作者:郭臺銘、來源:中評社

馬英九基金會4月30日舉辦“突破困境,迎接挑戰”重振臺灣競爭力會議,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受邀進行專題演講。

郭臺銘演講全文如下:

美中貿易戰對未來臺灣經濟的機遇和挑戰

答應這個演講的時候,我根本沒有想到會參選,如果我當時有動了參選的念想,我就會請馬英九邀請各方勇士們,各自發表演說,而不是我一個人,所以我特別拜託主辦單位下午務必讓我和幾位勇士們平起平坐,先向大家說一聲抱歉、感謝!

各位早安,今天我要來跟大家報告:“美中貿易戰對未來臺灣經濟的機遇和挑戰”。在美中貿易的壓力下,中國市場不只會更開放,而且會有驚天動地的開放。中國市場將開放給全世界,問題是我們的臺灣,我們的位置在哪裏。

同樣的,美國遭受到的調整也是很巨大的,尤其是產業鏈的重新佈局和建立。像是美國國內的很多基層工人要再教育,尤其是5G的時代要來了,有兩個大的重點:第一是“資訊高速公路的快速布建,第二是AI要如何跟各行各業做跨領域的整合,這都需要一段磨合期。

郭臺銘出席馬英九基金會舉辦的“突破困境,迎接挑戰”重振臺灣競爭力會議。(中評社 張嘉文攝)

所以這也會導致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提早爆發,這次美中貿易的劇變,將帶給我們人類文明的另一次突破和挑戰,影響不但是空前而且是巨大的。這會是臺灣的挑戰,但也會是一個最重要的機會,所以我們要如何發揮臺灣的優勢,來創造三贏,讓“臺灣獲利、美國達標、中國轉型成功”,尤其讓這個世界沒有人需要因爲經濟困境而發動戰爭,只有在臺海和平之下,再加上找到對的國家產業方向,及有執行力的領袖,才能創造臺灣經濟的新未來,找回臺灣的經濟奇蹟!所以我今天的重點要強調“臺灣獲利、美國達標、中國轉型成功”。

首先我認爲,美中貿易戰必會達成協議,但是大國崛起所引發的科技競爭纔剛開始。所以我要告訴大家,大家都說要拚經濟,但其實是不夠的,因爲未來經濟的核心在科技整合的競爭力,特別是各行各業AI的整合,所以我們要拚的是科技、是AI!

我們可以預期的是,未來很有可能會演變爲科技戰,尤其在下列領域:人工智慧、5G通訊 + 8K超高清視頻、先進製造網路化、微晶片和半導體、超級電腦及軟體定義網路、量子電腦。在這個科技戰之下,臺灣千萬不可妄自菲薄,臺灣其實具有很多優勢,可以創造我們的機會。我們臺灣經濟其實在美中之間是有獨特地位的,第一,我們和美中兩大經濟體之間,具有長期“經濟共生的關係,美國和中國大陸都與我們有密切的經濟貿易往來;第二,我們與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可以共同形成以東亞爲核心的世界供應鏈;第三,臺灣高科技業的發展是有基礎的,我們具有完整和綿密的產業聚落,隨時可以在美中科技戰中扮演重要角色。

另外,對臺灣經濟的機遇和挑戰如下:

臺灣是美中貿易戰的重大利害關係人,講白一點,等貿易戰一落幕,由科技競爭取代後,美國的許多高科技產品,也會繼續在中國大陸生產,但某些敏感性產品美國會選擇在離大陸有“一臂之隔”的地方上生產、投資或與當地廠商合作,所以臺灣將是首選。我們在這時候要善用我們的ICT,也就是“資訊與通信科技、電子半導體”產業實力,這樣就可以翻轉檯灣經濟。

中國大陸在歷經這次貿易戰,將加速發展其自有科技,在此過程中會對臺灣產生新的機會,不容錯過,所以我們要加速高科技方面的投資,未來科技發展及架構面向沒有G20只有G2,就是美國/中國大陸競爭各自訂出來的規格標準,未來的世界將是One world、Two systems。

另一方面在美國我們也有機會,當初特朗普當選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國中西部的中產階級因爲舊產業凋零、新產業缺席而沮喪;所以要解決這個貿易戰的根源問題,應當幫助這些州發展新產業,在當地做傳統產業、科技農業的投資,所以這是臺灣各行各業,甚至於被認爲產值比較低的農業,擴大發展基地的機會,我郭臺銘希望可以有這個機會,帶着臺灣這一些我最尊敬,也是最辛苦的優秀農民們,結合我最熟悉的AI,一起進軍美國,在這裏我想借用敬重的韓市長一句話,因爲他的口才實在好太多了,那就是優秀農民發大財。

我們知道,任何經濟體最後決定盛衰的關鍵就在於人才。臺灣一定要加速培育人才,才能讓臺灣經濟脫離平庸成長的陷阱,也才能再次創造經濟奇蹟,許年輕人一個未來。

我這次會動念想要參選,有一個很重要的出發點,就是想要爲年輕人做點事情。臺灣目前面臨到許多挑戰,如果臺灣領導人沒有做好面對挑戰的準備,未來年輕人將會活在一個絕望的臺灣!全世界的年輕世代都面臨共同的困境,他們低薪,他們負債,他們無法學以致用,他們所受的教育和正在發生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脫節,許多人只看到他們的憤怒,我看到的是他們在憤怒背後說不出來的絕望沮喪,但是現在政府卻讓年輕人坐以待斃,所以我看不下去了!

我是一個經濟人,沒有政治權力的慾望,我只有想讓臺灣好的慾望,我只有想讓下一代年輕人站起來的慾望!謝謝大家!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ID:jjbd21)記者:張嘉文 中評網、郭臺銘

記者丨谷楓 北京報道、編輯丨楊志錦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源自網絡,未能及時聯繫到作者,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版權屬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