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大衆化的重要實踐基地,以毛澤東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高度重視羣衆工作,以實際行動生動闡釋了什麼是正確的羣衆觀,取得了人民羣衆的擁護,初步顯示出中國共產黨蘇區局部執政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綜上所述,蘇區局部執政時期,以毛澤東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如何樹立正確的羣衆觀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在羣衆工作的諸多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爲延安時期形成的中國共產黨成功的羣衆路線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羣衆觀

□謝廬明

一部中國共產黨史,就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羣衆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大衆化的歷史。蘇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大衆化的重要實踐基地,以毛澤東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高度重視羣衆工作,以實際行動生動闡釋了什麼是正確的羣衆觀,取得了人民羣衆的擁護,初步顯示出中國共產黨蘇區局部執政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學術界對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羣衆觀的研究仍未系統進行,史料的發掘還有待深入。

一、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羣衆觀的核心:真心實意爲羣衆謀利益

其一,堅持把真心實意爲羣衆謀利益作爲制定黨和蘇維埃政府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929年4月,毛澤東在根據地初創時期就提出,每個共產黨員要如和尚念“阿彌陀佛”一樣隨時都要念叨“爭取羣衆”。1934年1月,蘇維埃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在瑞金召開的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作報告時,強調指出“真心實意爲羣衆謀利益,解決羣衆的生產和生活的問題,鹽的問題,米的問題,房子的問題,衣的問題,生小孩的問題,解決羣衆的一切問題。我們是這樣做了麼,廣大羣衆就必定擁護我們。”作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席的毛澤東“實際上已經闡述了執政爲民的思想,並且這是黨的文獻關於這個問題最早的明確表述之一”。

其二,蘇區黨政幹部和紅軍指戰員,牢記黨執政爲民的宗旨,努力爲羣衆謀利益,解決羣衆的實際困難。毛澤東在瑞金沙洲壩,瞭解到當地羣衆缺水喫,就帶領大家挖“紅井”,幫助羣衆解決飲水困難; 朱德等紅軍領導人帶頭下田幫助農民插秧收稻,車水抗旱;周恩來、張聞天等帶頭幫助紅軍家屬砍柴,挑水……毛澤東 1933年11月所作的《長岡鄉調查》,生動詳細地記載了模範的長岡鄉工作人員的情況。“我們鄭重稱讚他們的工作爲‘蘇維埃工作的模範’,因爲他們與羣衆的關係十分密切,他們的工作收到了很大的成效。” “長岡鄉有一個貧苦農民被火燒掉了一間半房子,鄉政府和互濟會就馬上捐錢幫助他。有三個人沒有飯喫,鄉政府和互濟會就馬上捐米救濟他們。去年夏荒,鄉政府從二百里的公略縣辦了米來救濟羣衆。”因此,長岡鄉的羣衆說:“共產黨真正好,什麼事情都替我們想到了”。

其三,共產黨人真心實意地爲羣衆謀利益,蘇區羣衆也就真心實意地擁護蘇維埃、擁護紅軍。巡視員歐陽欽1932年在檢查中央蘇區後報告:“羣衆得到了土地革命的利益,又被敵人摧殘,鬥爭情緒當然好,對紅軍是極端擁護。”蘇區羣衆對共產黨和紅軍的支持非常無私。第三次反“圍剿”時,“在池江和水口戰鬥中,天氣炎熱,仗打得異常激烈,糧食一時供應不上,隨軍的擔架民工就把自帶的糧食讓給部隊,保證了戰鬥勝利。”在中央蘇區,羣衆踊躍當紅軍,在擴紅運動中到處出現有父母送子、妻送郎,父子兄弟爭挎槍的熱烈場面。“在中央蘇區時期,贛南13個蘇區縣總人口約240萬,青壯年有50萬,先後參加紅軍的有33萬餘人,支前的有60多萬人。”爲了革命戰爭的勝利,蘇區羣衆源源不斷地將糧食送往前線支援紅軍。爲了支援紅軍,蘇區婦女還將自己的銀器首飾,無償捐獻給蘇維埃政府。1934年10月,紅軍過於都河時,羣衆拿出門板架浮橋,于都縣城的曾大爺將自己的壽材也捐獻出來給紅軍架浮橋。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蘇區局部執政就初步顯示出巨大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

二、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羣衆觀的前提: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

第一,調查研究,實事求是。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一直倡導到羣衆中作實際調查,先後作了《尋烏調查》、《興國調查》和《長岡鄉調查》等10多個農村調查,涉及中央蘇區的政治制度、經濟關係、階級狀況、土地歷史、商業交通、文化教育、宗祠族權、家庭倫理、風土民情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爲制定正確的政策提供了依據。1930年5月,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毛澤東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強調:“共產黨的正確而不動搖的鬥爭策略,決不是少數人坐在房子裏能夠產生的,它是要在羣衆的鬥爭過程中才能產生的,這就是說要在實際經驗中才能產生。因此,我們需要時時瞭解社會情況,時時進行實際調查。”可見,“作爲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的三個基本點,即實事求是、羣衆路線、獨立自主的思想,在這篇文章中可以說已初步形成。” 1931年4月2日,毛澤東以蘇維埃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主任名義起草並簽發《總政治部關於調查人口和土地狀況的通知》,強調:“一、不做調查沒有發言權。二、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這樣表述得就更加完整了。

第二,深入羣衆,調查研究與黨的羣衆路線緊密聯繫。1933年11月,毛澤東先後到興國長岡鄉和上杭才溪鄉,就如何開展鄉蘇工作,改善黨和政府同羣衆的關係問題作了調查。他認爲:“蘇維埃是羣衆生活的組織者,只有蘇維埃用盡它的一切努力解決了羣衆的問題,切切實實改良了羣衆的生活,取得了羣衆對於蘇維埃的信仰,才能動員廣大羣衆加入紅軍,幫助戰爭,爲粉碎敵人的‘圍剿’而 鬥爭。”因此,他強調:“蘇維埃政府的工作只要這樣做了,才能得到羣衆的擁護,才能成爲任何力量也打不破的“真正的銅牆鐵壁”。第三,倡導“羣衆化、實際化”的工作作風。在毛澤東的倡導下,各級蘇區幹部和紅軍指戰員十分注重一切問題的討論解決要依據民意,不斷改進羣衆工作,確立了“羣衆化、實際化”的工作方式,實行“常委會制度”、“值日代表制度”、“幹部參加勞動制度”等,規定鄉政府幹部每天除1名值班外,其餘都下鄉檢查工作,瞭解情況。村負責人則直接從羣衆中選舉產生,自帶乾糧去辦公。由於注重調查研究,不僅幹羣關係融洽,而且黨羣關係密切。

三、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羣衆觀的關鍵:密切黨羣關係,弘揚蘇區幹部好作風

“蘇區幹部好作風,自帶飯包去辦公,日着草鞋分田地,夜走山路訪貧農。”可見,調查研究,實事求是;關心羣衆,執政爲民; 艱苦奮鬥,廉潔奉公;模範帶頭,爭創第一是蘇區幹部好作風的重要內涵。第一,密切聯繫羣衆是蘇區幹部好作風的本質和真諦。1932年,毛澤東帶領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工作人員和紅軍戰士,和羣衆一起修起了“紅軍橋”。“張聞天帶頭參加禮拜六義務勞動,他同大家一道在紅軍家屬地裏鋤草、種菜、挑水。”蔡暢“下鄉調查研究,先不擺開場面聽彙報,作指示,而是笑眯眯地幫助羣衆幹活,邊幹邊談,聽到重要的問題時掏出小本記上。婦女們把她當作親姐妹”。

第二,蘇區幹部模範帶頭。興國是蘇區模範縣,毛澤東號召“要造成幾千個長岡鄉,幾十個興國縣。”興國縣首先倡導幹部“十帶頭”,要成爲“四模範”,在興國縣“爭創第一等工作”的帶動下,整個蘇區各項工作成效顯著。湘鄂贛蘇區陽新縣的幹部也有像興國幹部那樣的好作風。羣衆有歌讚譽蘇區幹部:喫的金絲湯(紅薯絲),睡的金絲牀(稻草)。穿的金絲鞋(草鞋),打的勝利仗;誇獎他們是聯繫羣衆,沒有官架子的“提包政府”。毛澤東在1934年1月二蘇大會上表揚道:“湘鄂贛邊區陽新縣的一些地方,以及江西還有許多縣裏的區鄉,加上瑞金直屬縣,那裏的同志們都有進步的工作,同樣值得我們大家稱讚”。

第三,蘇區幹部廉潔奉公。以毛澤東爲代表的共產黨人爲蘇區的廉政建設作出了光輝的榜樣。毛澤東嚴於律己,生活簡樸。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至今保留着一冊毛澤東照章交納伙食費的賬本。周恩來在蘇區與羣衆一樣,過着“有鹽同鹹,無鹽同淡”的清苦生活,司務長在爲他炒的菜裏偷偷多放了一點鹽,周恩來發現後說:“一個共產黨員無論職務多高,他都應該勤勤懇懇地做人民的公僕,只有爲人民多做工作的義務,決沒有向人民索取多一些享受的特權。”中央審計委員會在1934年9月發表的審計報告說:“只有蘇維埃是當前的真正的廉潔政府”。

四、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羣衆觀的基礎:宣傳羣衆、動員羣衆、組織羣衆

首先,廣泛地宣傳羣衆。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爲推動馬克思主義大衆化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紅軍決不是單純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之外,還要負擔宣傳羣衆、組織羣衆、武裝羣衆、幫助羣衆建立革命政權以至於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的任務。”爲了更好的宣傳羣衆,中央蘇區創辦了《鬥爭》《紅色中華》、《紅星》《青年實話》等34種報刊,組建了多種宣傳機構。在宣傳方式上,根據羣衆的特點,羣衆宣傳採用了多種通俗的形式,如標語、傳單、圖畫、演戲、歌謠、化妝講演、講解報紙等。中央蘇區宣傳工作的羣衆化、通俗化,達到了喚起民衆參加革命,鞏固蘇維埃政權的目的。

1933年,毛澤東召集長岡鄉主席謝昌寶、村代表李逑應、貧農團主任王先懷三人到瑞金臨時中央政府辦公廳作

其次,深入動員羣衆。對羣衆的動員工作,主要是宣傳黨的政治主張,黨的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擴大黨的政治影響。張聞天指出黨的宣傳鼓動工作必須通俗化、大衆化,黨的宣傳員要儘量利用圖畫、唱歌、戲劇等易爲羣衆接受、喜聞樂見的方法。“到羣衆中去學習羣衆日常所用的白話,用這種白話來寫他們的傳單……只有利用一切這些活潑的、羣衆的宣傳鼓動工作的形式,我們才能把我們的政治影響傳達到工廠中、農村中、學校中、兵營中的廣大羣衆中去,我們才能用更多的方法來動員羣衆。”蘇區各單位、鄉村普遍建立了列寧室、俱樂部,主要以政治動員爲中心工作,構成了遍佈蘇區的羣衆動員工作網絡。“無論三歲小孩,八十老人,都痛恨地主,打倒帝國主義,擁護蘇維埃及擁護共產黨的主張,幾乎成了每個羣衆的口頭禪。”毛澤東在《長岡鄉調查》中稱讚:“長岡鄉工作的特點,在於能用全力去動員羣衆,用極大的耐心去說服羣衆,結果能完全實現他們的任務,並且爭取了最快的速度,推銷公債不過一例”。

再次,全面地組織羣衆。黨和蘇維埃政府領導人高度重視羣衆組織的建設,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建設羣團組織。蘇區的羣團組織主要有工會、貧農團、青年團、赤衛隊、少先隊、兒童團、互濟會、女工農婦代表會等,構建了羣衆工作的網絡,形成了蘇區羣團建設的獨特模式,顯示出中國共產黨蘇區時期羣衆工作的巨大組織優勢。

五、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羣衆觀的保證:關心羣衆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首先,關心羣衆生活。毛澤東在1934年1月舉行的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和結論中,明確指出:“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羣衆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因此,“一切羣衆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蘇維埃應該注意的重要問題。”毛澤東表揚的興國長岡鄉和上杭才溪鄉蘇維埃工作人員,就是關心羣衆生活“活的榜樣”。如長岡鄉貧農馬榮海家由於失火燒了一間半房子,鄉政府就發動羣衆捐錢捐料,三天就幫助他蓋起了房屋。1933年夏荒缺糧,新溪村主任彭國亮晝夜兼程帶人從兩百里的公略縣挑回米來救濟羣衆。彭國亮還把自己的那份糧食讓給貧農劉大煥,寧肯自己喫野菜紅薯糊,有一次餓着肚子去開會,後來在回家的路上暈倒了,讓羣衆深受感動。可見,蘇區幹部對羣衆生活非常關心,細緻入微。

其次,注意工作方法。毛澤東指出:“我們是革命戰爭的領導者、組織者,我們又是羣衆生活的領導者、組織者。組織革命戰爭,改良羣衆生活這是我們的兩大任務。在這裏,工作方法的問題,就嚴重地擺在我們的面前。”毛澤東把興國長岡鄉和上杭才溪鄉作爲鄉蘇工作的模範,總結典型經驗,推動蘇區羣衆工作。毛澤東在《長岡鄉調查》中真實記載了羣衆發自肺腑的感激之言:“紅軍共產黨什麼都想到了!”、“政府工作人員真正顧樂(愛惜的意思) 我們! ”

綜上所述,蘇區局部執政時期,以毛澤東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如何樹立正確的羣衆觀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在羣衆工作的諸多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爲延安時期形成的中國共產黨成功的羣衆路線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黨在蘇區時期羣衆工作的經驗啓示我們,羣衆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羣衆觀點和黨的羣衆路線,聯繫羣衆、宣傳羣衆、組織羣衆,不斷提高羣衆工作水平,密切黨羣關係,黨的執政基礎纔有根本的保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