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年三月,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被迫自尽,李自成成了帝国首都的新主人,那些跟随李自成打天下的弟兄们顺理成章的成了新王朝的重要班底,而崇祯皇帝的旧臣子们则纷纷要为自己的将来谋划出路。

出路看似很简单,二选一,投降是第一选择,不过换个主子打工而已;如果不愿意投降,那么只有为崇祯皇帝尽忠,或者隐姓埋名,放弃前程,抑或剃去万千烦恼丝,遁入空门。

但是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李自成进京后到山海关战败后西逃这段时间里面明朝旧臣们的众生相吧。

首辅魏藻德死皮赖脸乞降而不得

崇祯皇帝的最后一任首辅,二月当上首辅,三月北京城破,就做了一个月的首辅,虽然换了新主子,但是魏藻德似乎觉得问题不大,凭借自己的才气在新朝重获重用也不是难事。他在李自成面前“叩首膝行”,李自成责问“若受特恩,为何不死?”,藻德哭曰“方求效用,那可死?”无耻至此,实在让人不屑,魏藻德的跪舔让李自成尴尬症都犯了,如此恬不知耻之人如何能够重用,于是李自成将其下狱,逼其捐款助饷,结果可怜的前首辅大人因交不出足够的数目而被拷打致死。临死前,魏藻德也悔恨为何不为先帝尽忠,可是事已至此,悔之晚矣!

无锡四人组组团投降,争先恐后

李自成进京后,投降似乎已经成了风气,投降已然不是个人行为,甚至发展到了组团投降。四个无锡老乡就组了这样一个投降团,他们分别是兵部职方司主事秦汧、翰林学士赵玉森、礼部主事王孙蕙、礼部主事张琦,四人相约前去投降,唯恐别人抢占了先机,其中又以王孙蕙最为无耻,他为了防止其他三人抢了投降的首功,事先偷偷的准备好了表文,阿谀新主,可谓不要脸至极。

东林世家魏学濂投降后纠结痛苦,后自尽殉国

魏学濂是东林巨头魏大中的次子,在甲申之变前以忠孝而素有盛名,但是北京城破、崇祯自尽的消息传来之后,有同道邀其一同赴死,但是魏学濂以“以有用之身,为可为之事”为理由,投降了大顺,主张暂时隐忍,以待王师。但是后续发展却未能如魏学濂所愿,太子被捕,期待中的王师也久久不至。已经投降的魏学濂十分纠结和痛苦,四十天后,经历了痛苦的煎熬之后,魏学濂选择了自杀殉国。魏学濂的经历是很多大臣当时真实的写照,既不是拒不投降,也没有投降后如小人一般洋洋得意,而是纠结、痛苦、自责,最终选择了了解这一切痛苦之源。

复社之长周钟作《劝进表》,贬旧主“独夫授首”颂新主“四海归心”

在投降的大臣中,名气最大的恐怕非周钟莫属,他是复社名流,在复社中地位极高,才气之大连李自成都有所耳闻。但是北京沦陷后,所谓的复社名流却成了最坚定的投降者,更加可恶的是他不仅投降为新主效力,反而无情的贬低自己的旧主崇祯皇帝,在周钟为李自成所作的《劝进表》中有一句“独夫授首,四海归心”,将自己的的旧主成为“独夫”,而称颂自己的新主子“比尧、舜而多武功,迈汤、武而无惭德”,实在令人发指。所谓名流,不过徒有虚名罢了。

改朝换代成了一块试金石,在强权与武力面前,无论是身居庙堂之高的首辅,还是道德顶端的复社名流,都成了顺风而倒的墙头草,跪舔新贵,贬低旧主,如此丑态,不知崇祯皇帝九泉有知作何感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