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在2000多年的時光裏,中國人的長相是什麼樣的?都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這一直是個被我們好奇也是一個被我們關心的話題。但在研究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常常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不管承認與否,長相都有着心理的因素,它更多來源於我們“認祖”,也是我們的歷史。 現實:我們的長相變化太快

對於祖先的興趣是我們今人共有的一個特徵,因爲人從哪裏來和過去我們長得什麼樣,一直是停留在我們心中的謎團。

在說這個問題時,我先說兩件小事。一件是有天我上網,看到一幅山東人祖先的復原圖,險些嚇了我一跳。照片上的山東人祖先下巴尖尖的,瓜子臉,下半部彷彿沒什麼肉,和猴子差不多,眼睛卻出奇的亮,眉毛也很濃,但彎曲得沒有了鋒芒,盡是祥和。而頭髮卻出奇的黑,和臉上那些濃重的汗毛以及有些古怪和滿足的神情加在一起,讓人真的不敢相信但又不能不承認那就是曾經的我們自己。

雖說,這裏面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大多是人們想象的成分,但它的確能勾起人心中的那份好奇。隨後,我想到了我在這裏要說的第二件事。上世紀九十年代,甘肅一帶氣候不是很好,生活條件也一般,小孩子從出生到長大,臉蛋一直被風吹得紅紅的,人們把這叫“紅兒團”。這個“紅兒團”有兩層意思,一是小孩子的臉是紅的,一團團;另是,小孩子都是這樣的,像一個團體。大約到了新世紀初,“紅兒團”因爲生活水平的提高,漸漸從甘肅人的臉上消失了。但被人曾經叫過“紅兒團”的甘肅人卻把這個名字很是慷慨地送給了生活條件相對差一些的青海人,說人家是“紅兒團”了。我記得,有一回出差到蘭州附近的一個地方辦事,晚上住賓館,幾個青海人也來登記,甘肅的女服務員就很不客氣地叫人家“青海紅兒團”。

這樣的事現在想起來很有意思,但在寫這個東西的時候,我發現現在的人分明都長得漂亮了,尤其是年輕人,街上全剩下了美女和帥哥,根本沒有我們小時候那些流鼻涕甚至帶豁豁(兔脣)等醜相了。扳指頭一算,也就這麼幾年,不由感嘆:人的長相變化真快!

那麼,兩千多年中,我們都長得什麼樣呢?有人抱怨古人沒個照相機什麼的,沒能給我們留下一張照片,因而我們只能去找歷史,找來歷史上的那些寶貝們一一比照。 歷史:還有一種長相叫認祖

不管承認與否,長相都有着心理的因素,它更多來源於我們“認祖”,也是我們的歷史。

東晉十六國時期,有個政權叫前秦(350年—394年),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存在的時間很短,只有四十多年。其首領叫苻洪,氐族人,350年佔據關中,稱三秦王。隨後,前秦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北方的非漢民族政權,東北、西域各國都遣使和前秦建立關係,他們不但征服了北方草原上的柔然、庫莫奚、契丹及高車,西部的吐谷渾及白蘭等民族,就連當時朝鮮半島由高句麗、百濟、新羅割據,都接受前秦冊封。

前秦盛時疆域東起朝鮮,西抵蔥嶺,南並川蜀,北逾陰山。前秦的統治者爲什麼要給自己的政權取“秦”這個一個名字呢?這是因爲他們認爲,自己佔據的地盤爲戰國時秦國故地。後世爲了讓它與真正的“秦”有所區別,便將其稱爲前秦。而前秦政權奠基者苻洪是今甘肅秦安人,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是秦人是老鄉。

爲什麼要說爲個事呢?從秦到前秦已經有五六百年的歷史了,祖國西部的大地上,依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事實,包括一千多年後的今天也是。苻洪雖然有些“認祖歸宗”的意思,但我們現在很多人依然用今天的思維與眼界看待這個問題,認爲苻洪是“少數民族”,有些不待見他,甚至不去了解這段歷史。

爲什麼會有這種心態?即是“大漢族主義思想”。現在很多人都在說,在中國,有一個民族便夠了,沒必要用那麼多的民族來識別自己的身份,我們都有一個名字——華夏族;而所謂“少數民族”的提法,是近現代才叫得很響的一個概念。事實和史實是,中華民族這一概念在中國的歷史上從古至今都沒有變。

血緣的認同有着文化的認同,文化的認同當然有着長相的認同。作爲中國人,每一個人身上都流淌着華夏民族的血,也因爲自己的民族而深深驕傲和自豪着。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爲,華夏族有着古老、悠遠而文明的歷史。

范文瀾《中國歷史上的民族鬥爭與融合》:“春秋時期,在後來長城以南地區,華夏族與戎狄等族還是雜居的,華夏族的農業區與戎狄等族的遊牧區還是犬牙交錯的,東周天子的都城洛陽,附近就有陸渾之戎、伊洛之戎。衛國城牆上可望見戎州。在春秋時期,華夏族與非華夏族之間的鬥爭非常激烈。到戰國時期,這些民族大體上與華夏族融合了,形成了一個華夏族。”(《中國民族關係論史集》142-143頁)

谷苞《論正確闡明古代匈奴遊牧社會的歷史地位》:“在戰國時代,燕、趙、秦三國分段修築了長城,人爲地製造了一條中原農業區與北狄、西戎遊牧區的界線。同時,中原地區戎、狄等族融合於華夏族的一個主要標誌是,他們放棄了遊牧生活而從事定居的農業生產。因此我們說,在中原地區的農業生產雖有極其久遠的歷史,但是中原地區形成統一的農業區,應該說是戰國時期才完成的。”(《民族研究文選》,新疆人民出版社)

這就是說,在戰國時期,華夏族就已經形成。然而,這個古老的華夏族長得什麼樣,是我們現代很多人都想要知道的,而史籍在這方面給我們提供的資料少之又少。現在,就讓我們將華夏族歷史上的一個偉人搬出來,一起看看。 個例:秦始皇是典型的帥哥長相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中國首位皇帝,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他長得什麼樣呢?我們現代的譯文說這個人高鼻樑,大眼睛,老鷹的胸脯,豺狼的聲音。《史記·秦始皇本紀》原文:“秦王爲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蜂準,意思爲高鼻;長目,譯爲大眼睛可能有些不太準確,除了大還應該有長,言下之意是眼睛不是大而圓而的那種;摯鳥膺,有人譯成“雞胸”,但這不太準確,因爲“雞胸”被現代理解爲一種病,如雞、鴿子之胸脯故稱之爲“雞胸”,司馬遷那會兒應該沒這個概念,應爲秦始皇胸肌發達更合理;豺聲即是說話聲音大,有些沙啞,但把它說成豺狼的聲音當然有點照本宣科了。

這就是我們華夏民族祖先的長相了,大氣、有力而且強悍。今天,我們一些喜歡“小白”的女人可能不喜歡他這種長相,但它無疑代表了我們中間一部分人的長相。更何況,《史記》中說,秦始皇是秦國莊襄王的兒子。莊襄王曾以秦昭王的孫子的身份作爲人質抵押在趙國,在那裏看見呂不韋的妾,十分喜愛,就娶了她,生了秦始皇。趙在河北、秦在陝甘,秦始皇身上的“民族融合”成分應當非常濃。

順便說一句,如果您覺得這是一個單一的長相,不能一概而論,那麼你就去看看秦兵俑,在那裏,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遠古長相,而且沒有一個是相同的。那是我們共同的民族,共同的長相,都是標準的帥哥。

秦俑,可能是秦人用手工爲我們做出的集體合影了,那是中國人的標準長相。曾經,國內某雜誌有一年甚至還在那裏面找到了“張藝謀”、“鞏俐”等等大明星,讓人覺得還真是那麼回事。據說,當年的秦俑各個都有鮮豔和諧的彩繪,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着鮮豔的顏色,但是出土後由於被氧化,顏色不到一個小時瞬間消盡,化作白灰。現在,人們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他們留着長髮,並且紮了起來,是標準的國字形臉。最有意思的是翹起的鬍子,讓他們生動而且傳神,堅毅並且充滿力量。

文物:忠實記錄了我們的長相

漢俑,五官周正,表情愉悅,臉上的肉彷彿比秦人多了一些,也沒有秦人那麼嚴肅、冷酷了,多出的是活潑可愛可親。漢陽陵的陶俑個個面帶微笑,這或許與漢景帝時期“文景之治”的盛世背景有關,反映了文景時期,國家安定、百姓富足的生活面貌。

從秦俑看當時男人留長髮、扎頭髮,漢朝時頭髮短了,有時間或者知道收拾頭髮了。另外,無論是秦俑還是漢俑,穿的衣服都是對襟開領衣服,衣服和褲子都較爲寬鬆。可見,他們對衣着的要求首先是舒適。

唐俑,現在我們知道最多的是唐三彩。因爲俑來代替活人殉葬的,所以在開放和發達的唐朝,俑也變得更加豐富和多元了起來,更加具備了生活的氣息和活潑的特點。這時候的俑大致可以分爲樂舞俑、女俑、胡人俑和鎮墓獸。

在我們今天這個流行減肥的朝代,這時候的俑看起來有些嚇人,但它們卻反映出了一個朝代的氣象。據說,唐朝的第一美女楊玉環也長得很肥,但她在唐朝人的眼裏卻是最美的。看着這些“照片”,我們今天一些較胖的女性朋友也許可以自我安慰——要是在唐朝,就你身上的這點肉算個啥!

宋俑,文雅、堅毅。宋朝人相對以瘦爲美,俑這玩意到那會少了,大多成了畫像。因爲宋俑在我們今人看來胖瘦適中,所以很多人覺得特別好看,也很喜愛。他們的臉上沒有苦大仇深,卻有理想和信心。這時的俑有文、武俑,男、女俑及生肖俑等。武士俑大都身披鎧甲、頭戴兜鍪,鍪頂豎火焰形纓飾,側面有護耳,有的向上飄起,形似雙翼,手按(持)兵器,豎眉怒目,立於橢圓形底座上。文俑除手握笏板,筆直站立外,有的身體還向不同方向傾斜。女俑大多爲貴婦俑和侍俑,舞俑少見。以後的事離我們近了,不講了,這麼多的形象,快看看現在的我們更像誰?(文/路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