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彻底清淤消毒 鱼种放养前必须清除池塘过剩的淤泥,然后再对池塘进行消毒或曝晒,改善水质和底质条件。

2、推广生态养殖 减少鱼苗放养密度,降低养殖产量,提高水产品品质。加大科学宣传力度,提高养殖水平,加强鱼病监控,实行凭处方购药、用药,推广使用无拮抗、无毒性、无残留的渔药,减少因药物残留而造成养殖池塘污染。

3、改变投饲方式 为减少残饵对池塘水体的污染程度,在养殖过程中应提倡、推广使用优质配合颗粒饲料,并搭设食场、食台,采用自动喷料机投喂,以提高饲料质量和利用率。

4、营造人工湿地,进行生物修复根据养殖单位自身情况,将部分养殖池塘放弃养殖功能,改造成人工湿地。池底种植芦苇、蒲草等,池中放养菱、睡莲、浮萍等植物,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系统环境。

养殖污水中的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进而被微生物利用;污水中可溶性有机物则通过植物根系的吸附、吸收与生物代谢降解而被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无机氮和磷,作为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直接被湿地中的植物吸收利用。通过定期收割湿地植物而将池塘中的有机物质从养殖系统中去除。

5、利用微生物修复

(1)投喂乳酸菌、酵母菌、芽孢杆菌等,以改善养殖对象肠道微生物菌群,提高其消化率和机体免疫力。

(2)直接向水体中投放光合细菌、芽孢菌、硝化细菌等,将水体或底泥中的有机物、氨氮、亚硝酸盐等分解吸收,转化为有益或无害物质,以改善池塘水质和底质。

6、使用增氧机械 让池水溶氧分布均匀,使池底表层处于氧化状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