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徹底清淤消毒 魚種放養前必須清除池塘過剩的淤泥,然後再對池塘進行消毒或曝曬,改善水質和底質條件。

2、推廣生態養殖 減少魚苗放養密度,降低養殖產量,提高水產品品質。加大科學宣傳力度,提高養殖水平,加強魚病監控,實行憑處方購藥、用藥,推廣使用無拮抗、無毒性、無殘留的漁藥,減少因藥物殘留而造成養殖池塘污染。

3、改變投飼方式 爲減少殘餌對池塘水體的污染程度,在養殖過程中應提倡、推廣使用優質配合顆粒飼料,並搭設食場、食臺,採用自動噴料機投餵,以提高飼料質量和利用率。

4、營造人工溼地,進行生物修復根據養殖單位自身情況,將部分養殖池塘放棄養殖功能,改造成人工溼地。池底種植蘆葦、蒲草等,池中放養菱、睡蓮、浮萍等植物,形成一個獨特的動植物生態系統環境。

養殖污水中的不溶性有機物通過溼地的沉澱、過濾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進而被微生物利用;污水中可溶性有機物則通過植物根系的吸附、吸收與生物代謝降解而被分解去除;污水中的無機氮和磷,作爲植物生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營養元素,直接被溼地中的植物吸收利用。通過定期收割溼地植物而將池塘中的有機物質從養殖系統中去除。

5、利用微生物修復

(1)投餵乳酸菌、酵母菌、芽孢桿菌等,以改善養殖對象腸道微生物菌羣,提高其消化率和機體免疫力。

(2)直接向水體中投放光合細菌、芽孢菌、硝化細菌等,將水體或底泥中的有機物、氨氮、亞硝酸鹽等分解吸收,轉化爲有益或無害物質,以改善池塘水質和底質。

6、使用增氧機械 讓池水溶氧分佈均勻,使池底表層處於氧化狀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