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有一箇中華魂或者民族魂,如果講一個人,那就是孔子;如果講兩個人,那就是孔子加孟子。孟子最重要的就是大丈夫精神。這種大丈夫精神,影響了千秋萬代的英雄豪傑和聖賢君子,它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底色。

餘東海老師講《孟子》,不是字面解釋,而是用生命的體證來講,不覺讓人將他稱其爲“當代孟子”!

《孟子大義》教學片目錄

第一集 中華第一大丈夫【引言】

中華民族有一箇中華魂或者民族魂,如果講一個人,那就是孔子;如果講兩個人,那就是孔子加孟子。孟子最重要的就是大丈夫精神。這種大丈夫精神,影響了千秋萬代的英雄豪傑和聖賢君子,它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底色。

第二集事天和立命

【《盡心篇上》第1章】

這第一章,講知天,事天和立命之道。盡心就可以知性、知天,存心養性,就可以事天和立命。這裏就將心、性、天、命貫通起來了。孔子說“下學而上達”,下學,就是盡心的一個過程。學而時習,堅持不懈,就可以盡心。

第三集意識心與良知心的差別

【《盡心篇上》第1章續】

《孟子》七篇,盡心篇最重要。而這一篇以第一章爲最關鍵。這一章把中華文化當中最重要的概念都抓住了。心和性,它是學問的頭腦,也是生命的根本。西方人不事這個心,他事的是這個意識心,它還不是根本性的這個良知心。

第四集正命與非正命

【《盡心篇上》第2章-第3章】

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命,孟子把這個命分成兩種,一種是正命,一種是非正命。順天而行,接受的命,就是正命,順受其正。如果你逆天背理,你的命運啊,你的這個命啊就非正命。你就會招來這個非正常的死亡,有不良的下場。

第五集王小波的痛苦和憤怒

【《盡心篇上》第4章】

孟子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王小波有句名言: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是對自己的無能的一種憤怒。此言貌似深刻,其實暴露了他思想的侷限性,他沒有體會到這個本性之樂。原因是他對中華文化、文明和歷史都缺乏瞭解。

第六集無恥與無恥之恥

【《盡心篇上》第5章-第6章】

沒有羞恥感的這種無恥,就是無恥之極。恥感,人皆有之。這個恥點啊,聖賢、君子很低。顏回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爲者亦若是?”他的意思是說,如果我此生沒有成德,沒有成聖,我就感到羞恥。這就是君子之恥。

第七集如何才能怡然自得

【《盡心篇上》第7章-第9章】

君子的一大特點,就是不斷充實自己的內存。至於同時代人能不能接受你,那強求不得。如何才能怡然自得呢?孟子說尊德樂義。“尊德”,就是尊重道德,道義掛帥,“樂義”就是以仁義爲樂,那麼自然就可以“囂囂”矣。

第八集自己打造命運

【《盡心篇上》第9章續-第11章】

豪傑之士都是能夠自興的人,而聖賢呢都是能夠興人的人。所以說孔子說:“自立立人,自達達人。”自立,自達就是自興,達人就是興人。就是你自己站起來了,也讓其他的人,和你一樣的站起來,這就是儒家的一個責任。

第九集回到正常,需要好的教育

【《盡心篇上》第12章-第14章】

“善教得民心。”良好的教育,能夠得到民衆衷心愛戴。王道政治的一個目的,就是讓民衆的好惡,獲取它正道,獲取它正常的好惡。我們普通人的好惡,往往會失常。那麼,要把這個好惡迴歸到正常,就需要通過良好的教育。

第十集人人皆有成爲堯舜的可能

【《盡心篇上》第15章-第16章】

人人皆有良知,這就意味着,每一個人都可以致良知,每一個人都有成爲堯舜的可能性。而堯舜之所以成爲堯舜,是因爲他從善如流,聞一善言,見一善行,沛然莫之能御,就像這個山洪暴發擋都擋不住。

第十一集物質主義和人本主義的偏差

【《盡心篇上》第17章】

物質主義,即物質第一性,若你第一性的東西被物質佔住了,那上天怎麼辦?性與天道怎麼辦?我們的昊天上帝放在什麼位置上啊?至於西方現代文明的人本主義,沒有大錯,但不夠充分,因爲人道本於天道,天人一貫。

第十二集發自本心的快樂

【《盡心篇上》第18章-第20章】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就是對君子之樂的一個強調。無論是天倫之樂,教育之樂,還是善良之樂,都是心靈的充實,精神的充沛和境界的崇高這種樂。這些快樂,紮根於本心,它就是本性之樂的一個外放。

第十三集一個人的神態與氣質

【《盡心篇上》第21章-第23章】

君之所性,我稱之爲聖賢君子的不動產,世間財富有聚有散,有存有亡,而天命之性,你一旦這個放光了,它這個光明就永恆了,就不會再灰暗掉了。君子所性,和順積中,英華髮外,在神態氣質上,它自然而然就會表現出來。

第十四集“新三權分立法”

【《盡心篇上》第24章-第25章】

王道政治,它對於民衆的尊重、管理和教育,在當代社會如何體現呢?我提出“新的三權分立法”:主權在民;治權在君,這裏的君,代表政府和國家;教權在儒,教育權歸於儒家,因爲儒家最重視教育,也最擅長教育。

第十五集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的弊端

【《盡心篇上》第26章-第28章】

楊朱的利己主義是良性的,他說利己而不損人,但他把利己本位化,有所偏頗。墨家的利他主義,意味着事事都以利他爲主,這就不符合人性。因爲利己和利他本一體,都是良知的本能作用,該利己時就利己,該利他時就利他。

第十六集誰是偉大領袖

【《盡心篇上》第29章-第30章】

堯舜禹,文武周公,都是偉大的領袖。現在流行一種觀點,就是說人民不需要偉大的領袖,而我認爲只要是偉大的文化和偉大的文明,必然有偉大的領袖,這個是相輔相成的。聖賢君子得位,那不就是偉大的領袖啊?

第十七集法國大革命的嚴重問題

【《盡心篇上》第31章-第33章】

法國大革命問題嚴重,它純粹就屬於暴民作亂,還有野心家陰謀家,利用人民來造反作亂。中國自古的革命傳統,是順乎天而應乎人。革命就怕指導思想的錯誤,所以一個暴力行動,可以成爲革命,但首先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

第十八集義路與仁宅

【《盡心篇上》第34章-第37章】

我有一副對聯:“須從人道達天道,勿外凡心立聖心。”對天道的信仰,必須立足於人道,從人道去通達天道,這就是義路,也就是仁宅。 一個人啊若能夠立足於仁宅,居住於這個仁宅,那麼人的這個精神、氣色就會與衆不同。

第十九集行走的身體

【《盡心篇上》第38章-第39章】

形色,天性也。這句話非常重要,我這個肉體,這個意識心是屬於形色;而天性乃命之性,人之本性。每一個人身上,它既有形色又有天性,完全統一在一起。孟子說唯聖人,可以把天性發揮到最大,發揮到極致,這就是踐形。

第二十集天下不容,所以見君子

【《盡心篇上》第40章-第43章】

孔子畏於匡,不少弟子對夫子有所質疑,認爲夫子之道不太符合時代環境。唯有顏回,照樣高度認同孔子,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天下不容,所以見君子。有感於此,我擬了一副對聯:不容然後見君子,難得此生是本來。

第二十一集意識形態的問題即正名的問題

【《盡心篇上》第44章-第46章】

唯物史觀存在嚴重問題,其實經濟基礎決定不了上層建築。孔子對名的高度重視,就是對意識形態的高度重視,意識形態是最高、最大的名。一個國家,如果意識形態出問題,就是名不正,名不正就言不順,言不順就事不成。

第二十二集愛國不等於國家主義

【《盡心篇下》第1章-第2章】

我們的文化傳統也強調保家愛國,抗禦外敵,但是這個文化傳統,它是以民爲本的,實際上儒家是民本主義或者說愛民主義,它不是愛國主義。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愛國主義,是把國家放在第一重要的地方,這個關係就顛倒了。

第二十三集暴秦的成功與孟子的迂闊

【《盡心篇下》第3章-第6章】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義的實踐越深入,越能得乎民心,所有的人都願意擁護你,天下順之。當時的諸侯王啊,認爲這個孟子迂闊,不切實際。而暴秦詐利並重,似乎是成功的標杆。結果,暴秦如此強大,卻不過二世。

第二十四集良知是最好的護身符

【《盡心篇下》第7章-第10章】

周於德者,正氣內存,邪不可幹,邪世不能亂。君子知幾,從智慧的層面來理解,良知自有智慧,自然能發現危險的苗頭,那麼他可以良知護身,明哲保身。同時,君子有仁智勇三德,乃吉祥之人,很容易逢凶化吉,遇難成祥。

第二十五集禮制是接通天人的關鍵

【《盡心篇下》第11章-第12章】

中國被稱爲禮儀之邦,實質上禮儀的精神是禮義,而禮義的支柱是禮樂制度。禮本於義,禮以義起;義本於仁,那麼禮的精神就是仁義。《禮運》又講禮本於太一,禮本於天,所以禮制呢就把這個天道和人道密切地結合起來了。

第二十六集以人民的名義

【《盡心篇下》第13章-第17章】

王道政治以民爲本。一方面,民是個體性的,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不能以人民的名義去損害人民的利益;民又是集體性的,要注重集體的利益。而西方的以人爲本呢,它是以個體爲本,那麼有時候對集體利益關注度不那麼高。

第二十七集啓蒙派的矇昧

【《盡心篇下》第18章-第20章】

五四派,號稱啓蒙派,我稱之爲蒙啓。蒙啓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他們不知道中國的歷史的光明度在哪裏。他們認爲啊,這個中國歷史下來就是一片黑暗的,就是一個沒有坐穩奴隸的時代和做穩了奴隸的時代的一個交接。

第二十八集正君心與正民心

【《盡心篇下》第21章-第23章】

儒家有兩條路線,一條是上行路線,影響統治集團。另一條是下行路線,影響廣大的民衆知識分子。就是上正君心,下正民心,只要走得通,哪一條路都行。那麼在君主制的時代呢,正君心更重要;在民主社會,正民心更重要。

第二十九集 中華文化語境中的真善美

【《盡心篇下》第24章-第26章】

西方文化講真善美,與中華文化語境中的真善美,有所不同。譬如真,我們的真,直接與天道貫通。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也。你不斷地明明德,致良知,就會走向人道的極致,然後就能與天道貫通,下學而上達。

第三十集儒家的劫難

【《盡心篇下》第27章-第30章】

壞人尊儒有時候是利用儒家,所以會給儒家帶來一定的形象損害。比如袁世凱當年尊儒,造成了儒家進一步遭到社會的排斥。但實際上當時反儒,也不能怪罪於袁世凱,因爲這是大勢所趨,五四以後的大勢,歷史大勢就是如此。

第三十一集有所不忍與有所不爲

【《盡心篇下》第31章-第33章】

教育的目的呢,就是擴充下面的這幾個心。一是,“人皆有所不忍”的心,一是“無慾害人之心”,“無穿逾之心”, 還有“無受爾汝之實”之心。這幾種心啊,每個人都有的。只要將這個擴充開來,他就可以成爲仁人、君子。

第三十二集王者之心

【《盡心篇下》第34章-第36章】

孟子在那個權力主義的時代,他保留了自己內在的一份尊嚴,他說我得志啊不會得意忘形,不會去追逐那些物慾的滿足,不得志我就獨善其身。得志了就兼濟天下,建設王道政治,和諧社會,幸福人民,這是一個王者的追求。

第三十三集文化自信即道統自信

【《盡心篇下》第37章-第38章】

本章是孟子的道統論。道統啊,是歷代儒家王朝的指導思想,所以道統對於中華文明來說特別重要。孟子有着強烈的文化自信,他還不是一般的文化自信,他是道統自信。故他會說:“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講師介紹

餘東海老師

本名餘樟法,1964年生,原籍浙江,現居廣西。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海一梟等,出版新舊詩十餘冊,學術著作有:《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大良知學》(貴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儒家大智慧》(上海三聯書店2014年版),《東海先生叢書》(中國友誼出版社2016年版),《仁本主義論集》(知識產權出版社2018年版)等。

本教學片適合人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愛好者、踐行者;

所有願意瞭解中華文明之真精神者。

課程收穫:

瞭解孟子其人以及《孟子》其義;

瞭解孟子以及中華文明道統所提倡與踐行的真精神,並理解中華文明之精神在今日世界中的指導意義。

開始優惠預售

搶先訂閱《孟子大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