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廉银制度的确立,使雍正年间至乾隆中期的半个世纪了里边,清朝的贪污腐败的风气得到明显的改善,吏治也有所好转。后是对于雍正年间的养廉银制度也都评价比较高,这也是清朝在反腐败的斗争当中的一大成就,也是中国历史上在反腐败制度建设层面上少有的亮点。

在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继位。乾隆从小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是一个由传统儒学教育起来的皇帝,所以执政思路和雍正大为不同,也对养廉银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所谓的“完善。”

雍正时期的养廉银本来是一个动态调整的数额,地方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请示中央,最后还是由中央政府定夺,所以可以保证养廉银更加的灵活,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变化。

但是乾隆却对这一制度定量,并且定为永久,轻易不会做出调整。表面上看乾隆是对这一制度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但是在实际施行过程中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比如说早遭遇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官员的收入不能进行合理的调整。

在历史记载中,从雍正朝到乾隆朝再到嘉庆朝,经历了漫长的通货膨胀,而且物价上涨非常的明显。在现在的历史研究中我们得知,造成这一波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当时清朝人口的急剧上涨,更重要的是海外贸易导致的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根据这一时期的碎片化记载,这段时间中国的物价大概涨了三倍左右。

通货膨胀达到三倍,代表着官员的收入和支出之间存在着大量的赤字,官员的生活再次入不敷出。支出增加,收入不变,于是官员们开始又一次的打破规则,历史重新从原点开始。

按理说乾隆的正确应对策略应该是再一次提高啊官员的工资,来一次新的财政体制改革,把他们从收支不平衡的困境中解救出来,但是乾隆皇帝却反其道而行,因为朝廷的财政紧张,他居然开始打养廉银的主意。本来已经缩水的养廉银又遭遇乾隆的七扣八扣。这种不得已的方式又在乾隆晚期成为了常态,到后世甚至成为了“祖制”,靠克扣养廉银来缓解财政紧张。本来就不多的养廉银,现在又扣了这么多,可谓是“百物翔贵委难敷用”,这又回到了雍正初年的窘境,使得腐败的瘟疫再次横行,而这次,远比上一次来的更加猛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