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手艺,在心与手之间,来回琢磨,是不移的深刻。」

越来越多白领离开原本的工作室,自己动手酿啤酒、烘面包,甚至是腌黄瓜。这类看似不怎么「性感」的行业,在富裕国家却越来越风行。

上月前往华盛顿,参观了一家蒸馏工场One Eight distillery,两位创办人既非酿酒家族出生,作为前律师和实验室研究员的两位年轻人也豪无制酒经验,两年前却一起离职,造起杜松子酒、白威士忌来,去年秋天更酿成了首批波本酒,是美国自1933禁酒令以来,小区第一批再次出产的波本酒。当我一边押著他们的波本,跟二人聊起制酒工序,言谈间不难发现他们总是流露出一份匠人的骄傲,那份满足感,可能比他们穿上西装革履,进出国际会议还要高。​

​虽说是返回工业革命前的小量生产,但科技进步无疑大大推动了手作工艺的行业,工场内的德国制蒸馏器就可以用手机程式操作,这样二人就不用每天于零晨三点跑回工场,启动蒸馏过程。在生产自动化的形势下,手作工业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正反映市场,特别是高级消费者,正逐步回归小量生产、匠人工艺的怀抱中。

工匠是品牌居功至伟的功臣,但同时是不被看见的一群。花一辈子的专注和手艺,为世界打造一件又一件传世传代的精品,当中付出的血和汗,让他们成为品牌的无名英雄。曾经在网上看过一段影片,是某时装品牌的高级订制时装秀,品牌多名经验丰富的老裁缝,躲在模特儿出场的进出口,窥看她们没日没夜赶工缝制的华衣,如何在镁光灯下摇曳生姿,同时也生怕自己的心血结晶还不够完美,她们当时脸上的表情,令人为之动容。

要认识一个品牌的价值,往往不能只看其眩目的橱窗设计、华丽的市场推广,这些更像是糖果上的包装纸,里头包裹著的,才是核心,但要窥见核心,一点也不容易,因为当中涉及不少商业秘密,不是所有品牌也愿意打开包装纸,让人看到最真实的一面。

因此我总是喜欢到世界各地参观不同的品牌的工场,以获取灵感。无意间更发现原来LVMH集团,隔年便会举办特别开放日(Les Journées Particulières)。LVMH,我猜大家多少也认识,甚至拥有他们的产品:迪奥、芬迪、娇兰、轩尼诗,当然还有路易威登,也有新罗致的品牌Rimowa等,LVMH旗下所有品牌也会于今年10月打开门户, 让公众免费参观,地点遍及全球,除了法国之外,美国、意大利、澳洲会举行特别开放日,让大众得以全面了解集团对丰富艺术遗产的传承,及其手工艺大师们的精湛技艺。欧洲是年轻工匠辈出的摇篮,无论品牌如何企业化,但工场以内,还是把其手艺一代接一代的传下去,以传统经验配合年轻一代的创意与革新,擦出更多新火花。而我认为这对小孩也是非常好的教育,让他们参观生产制作过程,不仅能让他们认识身边事物得来不易,更能启发他们寻找自己的兴趣,发展所长,培育新一代工匠,薪火相传。

还记得2015年,我为新世界策动全新的品牌个性The Artisanal Movement,以「We Create, We are Artisans!」的工匠精神为精髓,外界不少人也不明所以,不明白工匠跟地产发展商,到底有何关连,但宣传口号往往不及行动来得有力。过去三年,我们就以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何谓工匠精神。本著Artisan不断创新及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以匠人的诚恳及真诚的心,运用无界限的创造力与新思维去创造超越设计和美学的产品及项目。​

​21世纪是由千喜世代主导的的年代,这群年轻人富有好奇心、敢于冒险、破格创新,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代。而我更乐见他们如何运用创意/科技,革新传统工艺,为市场带来更多惊喜。​

​今年10月,LVMH集团将开放旗下品牌的工场让公众免费参观(但要先上网报名)。不妨先在网站寻找举办地点,如十月刚好到当地旅游,万勿错过!​

​了解工序以及工匠背后所付出的心血,消费者更能明白品牌价值,开放公众参观工场,有时候更胜大洒金钱打广告。​

​LVMH跟新世界一样著重培育年轻人,2014年推出L’Institut des Métiers d’Excellence,提供奖学金,就是为了提拔低收入的有为年轻工匠。​

​路易威登自是当中最受欢迎的品牌之中,他们的行李箱,8成工序也靠人手制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