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设置了节度使一职,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却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到了中晚期,各地节度使逐渐做大,不再服从朝廷的调遣,纷纷拥兵自立,从而造成了繁镇割据的局面。唐朝末年到北宋建立的几十年间,属于战乱频发的时期,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凡稍微有点实力的诸侯,纷纷建立政权,其中就包括南方的闽国。

闽国是王审知于公元909年所建立,属于五代十国中的一员,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如今的泉州、漳州等地,面积仅有10平方公里左右。作为开国之君,王审知还算不错,能做到礼贤下士,提拔重用有才之人,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闽国的实力逐步增强,至少能够自保。

王审知病重时,让长子王延翰暂代他处理朝政,意图非常明显,已经把长子当作太子培养。在他死后,王延翰顺理成章的即位,考虑到实际情况,沿用了父亲的做法,依旧向后唐俯首称臣。王延翰一开始做的还可以,赦免了许多人,但不久就安于现状,没有任何进取之心,并且大肆建造宫殿,经常带着妃子到处玩耍,丝毫不理朝政。

王延翰有个弟弟叫王延钧,被派到泉州做刺史,他多次劝说哥哥,因此兄弟二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两年后,王延钧带兵杀入京城,把王延翰抓住并斩首示众,坐上了龙椅,并改国号为“大闽”。在当刺史的时候,王延钧口碑不错,大臣以为他会是个明君,至少比哥哥王延翰要好。

只可惜,王延钧让群臣失望了,他比王延翰好不到哪去,不但大兴土木,而且迷恋上了鬼神之道,还给自己起了个“玄锡”的道号。有位名叫薛文杰的相士,靠着一身忽悠的本领,很快就成为王延钧的心腹谋臣。只要是薛文杰的建议,王延钧都会不假思索地采纳,就算让他拆掉宫殿重建,他也不皱一下眉头。

群臣也曾劝说过王延钧,他不是视若罔闻,就是雷霆大怒,甚至惩罚那些直谏的大臣,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当时的枢密使吴英,性格比较耿直,早就看不惯薛文杰的所作所为,写了一份几千字的奏折,痛斥薛文杰的罪行,请求皇帝把他赶出宫,或者直接赐死。

王延钧非但不为之所动,反而把奏折直接交给薛文杰看,从此之后,薛文杰就视吴英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一段时间后,薛文杰编造了一些所谓的事实,诬陷吴英想要谋反,王延钧下令把吴英处死。吴英的部下悲痛万分,发誓一定会为他报仇,但薛文杰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一时间也找不到机会。

几个月后,边关传来了急报,南吴大军发起了猛攻,王延钧吓得浑身发抖,立马下旨让王延宗带兵抵御敌军的进攻。不少将领逼迫王延钧交出薛文杰,否则绝不出兵,王延钧实在没办法了,只能含泪答应。薛文杰自信地说:“我已经给自己算过,不出三天,皇帝就会下旨将我赦免,你们不敢把我怎么样。”

士兵连夜把他带出皇宫,并送到吴英部下的军营中,看着他嚣张的表情,为了防止皇帝变卦,第二天就在闹市把薛文杰凌迟,而且用的刑具是薛文杰以前亲手设计的。《新五代史》记载:“磔文杰于市,闽人争以瓦石投之,脔食立尽。”薛文杰被凌迟的次日,王延钧果然派使者前来营救,只是来晚了一步,薛文杰属于典型的“自作孽,不可活”,算出了开头,却没算出结局。

参考资料:《新五代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