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后不久,第91师师长冯占海悄然离职出走。冯占海是抗日名将, 1935年4月即被国民政府叙任为陆军中将,同月先被叙任为陆军中将的有陈诚、薛岳、汤恩伯、张自忠等等。冯占海第91师在著名的武汉会战万家岭战役中与日寇浴血厮杀,全师大部分官兵壮烈牺牲,第271旅少将旅长王锡山(1937年8月被国民政府叙任为陆军少将)力战殉国。冯占海第91师官兵在万家岭战役中的英勇壮举获得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通令嘉奖。

此后能征善战、屡立战功、正当壮年的第273旅少将旅长赵维斌(1937年5月被国民政府叙任为陆军少将)被调离第91师改任少将高参。武汉会战前第91师副师长邓乃柏、师参谋长阎明志已相继辞职离去。汤恩伯总司令安插在第91师的副师长王毓文接任第91师师长。原从东北抗日打出来的冯占海第91师师旅级军官只剩了师参谋长张纯玺。

原冯占海第91师余部一部分留在王毓文第91师,一部分补入陈大庆第4师。至此,原来意义上的属东北军系的第91师已不复存在。第91师已成为中央军的部队。这是第91师转隶汤恩伯第31集团军后的必然结果,冯占海师长早已心知肚明矣!

蒋介石败走台湾后,总结失败教训,提出了改造国民党的方针与纲领,其中有:“排除派系观念”,“打倒地域关系”。问题找得很准,但悔之晚矣!其实始作俑者是他自己。据说蒋介石提拔人有三条不成文的规定:一是重用黄埔系出身的军人;二是重用同乡;三是重用对蒋介石个人十分忠诚的人。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抗战期间蒋介石的中央军嫡系中最重要的有三大集团:陈诚、胡宗南和汤恩伯集团(被以中药“柴胡汤”之谐音,戏称为“陈胡汤”)。

陈诚、胡宗南和汤恩伯籍贯皆浙江,均为蒋介石的同乡。陈诚(历任第11师师长、第18军军长、第九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军政部长、参谋总长、台湾省主席、行政院长、副总统、国民党副总裁等职,陆军一级上将)是蒋介石最信任的人,系保定军校出身,当过黄埔军校炮兵教官,其核心部队是第18军(核心师是第11师)——由是陈诚系又称土木系(因“土”拆开为“十一”、“木”拆开为“十八”),属下用的是黄埔学生。

胡宗南(历任第1师师长、第1军军长、第34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等职,追晋陆军一级上将,系黄埔学生中的第一个军长,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第一个战区司令长官)出身黄埔军校第1期,曾拥兵13个军,其核心部队是第1军(核心师是第1师),属下也用的是黄埔学生。

汤恩伯(历任第4师师长,第13军军长、第20军团军团长、第31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黔桂湘边区总司令、第3方面军司令官等职,陆军二级上将)出身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曾拥兵12个军(最多时曾统兵60万),其核心部队是第13军(核心师是第4师),属下同样用的是黄埔学生。

“派系观念”和“地域关系”在这3人身上得到充分体现。蒋介石失去政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失去人心。失去人心是多方面的。讲派系就是其中之一。

区分黄埔系和非黄埔系、嫡系和非嫡系、中央军和地方军。对非黄埔系、非嫡系、非中央军的部队和人员歧视、利用和打击。中央军第85军军长吴绍周曾指出:“汤恩伯对于非黄埔系统人员的歧视和打击的事实,多得不可胜数。”

曾任第31集团军副官处处长的葛天说:“凡是归汤恩伯指挥的杂牌部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害怕被他吃掉。如1939年原为川军的第193师归汤恩伯指挥,没过多久,汤就把该师师长李宗鉴调任第21补训处处长,该师师长缺派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马励武接充。这个师经过一个很短时期就变为汤恩伯的嫡系部队。”

当然,汤恩伯仅是讲派系的代表之一。蒋介石的亲信汤恩伯自然是按照蒋的意思做的。歧视、利用和打击自然会引起不满。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两军对阵,即便是在对国军有利的情况下,只要有非中央军的一个师或一个军被共军策动倒戈(心怀愤懑的部队当然容易被策动),战局即逆转,国军非败不可(临阵倒戈乃兵家大忌,尤其是在整个态势于国军不利的内战中后期)。这种情况在内战中屡见不鲜。共军内战获胜,此为重要因素之一。

对外讲派系成习惯,必然影响到对内也讲派系。打起仗来,也用起对付非嫡系那一套:观望,不配合,保存实力。内战时国军精锐张灵甫整编第74师在山东孟良崮被围,共军是集中优势兵力、齐心协力攻打,而周围国军各师却大多逡巡不前。尤其是附近的李天霞(黄埔军校第3期毕业)整编第83师,观望之后且在蒋介石的催逼下,竟只派出一个团的兵力去支援。抗日名将张灵甫焉有不死之理。

张灵甫死前曾用无线电向蒋介石诉说友军见死不救,尤其指出失败主因是李天霞没有派部队掩护其右侧安全。据说后来蒋介石训斥陈诚等:“那么多的部队围在外面,竟让灵甫殉国!都是谁担负救援张灵甫任务的?有关将领统统给我找来,都脱不了干系!”

其实李天霞在抗战时也是有名的战将,打过不少硬仗。其深层原因是张、李两人心不齐,各有各的派(后台)。据说李天霞的后台是钱大钧(时任上海市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而张灵甫的后台是俞济时 (时任总统府第三局局长)和王耀武(时任第二绥靖区司令官)。

国军论装备有装备(先进的美式装备),讲作战经验作战经验丰富(同日军打过很多大仗硬仗),讲军官素质素质不低(各级军官大多是军校毕业,还有在国外军校留过学的)却败共军手里。何也?人家共军心齐,国军讲派系心散。国军处于这种状态,蒋介石在内战战场上焉有不败之理!

拿冯占海第91师来说,1933年张学良通电下野后何应钦(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兼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即下令整编,由原来的4个旅12个团减为3个旅6个团不说,还安插了军、师职军官。他们自恃后台硬,根本不把军长兼师长冯占海将军放在眼里。后来逼得冯占海军长主动报请军事委员会取消了第63军的番号,以免再被安插中央军人员。

全面抗战爆发后冯占海第91师第一批被急调至永定河前线御敌,与日军精锐土肥原师团激战后不予补充,又奉命缩编为2个旅4个团,直至在武汉会战南浔前线与敌拼垮为止(在南浔前线,我们邻近的部队是川军刘若弼新编第13师,他们派一军官与我们联络,碰巧该军官也是中央军校洛阳分校毕业的,看来非嫡系部队大都在抗战第一线)。

冯占海第91师是和日军精锐关东军多次激战打出来的抗日劲旅。七七事变爆发时,全国大部分军队尚未和日军交过手,而冯占海第91师已在东北、热河省和察哈尔省同日军进行了运动战、守城战、攻城战、阵地战、山地战、伏击战和游击战等多种方式的作战,战功卓著。

冯占海将军能带出这样一支抗日劲旅,真是很不容易,对抗战是有大功的。对这样的队伍,应该鼓励、支持和补充,帮助其发展壮大,使其在抗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 “派系观念” 竟把抗日大英雄冯占海将军逼得心灰意冷、离军出走,怎不令人寒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