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進斌 (讀史特約作家) 歷史沒有假設,可我讀《三國志·郭嘉傳》後,掩卷長思,還忍不住假設:假如郭嘉不早死去,梟雄曹操一統天下的進程極有可能提前,沒有後來的三國鼎立,也就沒有諸葛亮的大放異彩、一枝獨秀。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當代著名學者易中天在《品三國》中又一次發問:郭嘉和諸葛亮:誰是三國亂世第一謀士? 在《三國演義》中,郭嘉和諸葛亮不但作爲個人智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而且在各自陣營的分量也基本相同。劉備得到諸葛亮以後的說法是:“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曹操得到郭嘉以後的說法則是:“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劉備臨終前,是託孤於諸葛亮的;而曹操對郭嘉,也曾“欲以後事屬之”。只不過因爲郭嘉英年早逝,歷史改期。也由於同樣的原因,郭嘉這顆智謀星不像諸葛亮那樣璀璨明亮。諸葛亮從二十六歲出山,到五十四歲病故,爲劉備集團服務了二十八年,而且還有十一年時間是乾綱獨斷;郭嘉爲曹操集團服務卻一共只有十一年,而且職務是軍師祭酒(參謀)。兩人施展才華的條件,真不可同日而語。 高談闊論隱居家鄉,慧眼識擇明主而事 三國之時天下大亂,有槍就是草頭王,天下豪強並起,飽讀史書知識分子,大多隱居山林,待價而沽,司馬徽、徐庶、諸葛亮、郭嘉、徐庶、龐統等名士莫不如此。 那個時期,長江流域的荊襄地區是高才輩出之地,素有“唯楚有才”之譽。在三國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各政治集團中,荊襄高才有很大影響力。荊州在東漢末年戰亂時期是學術中心,這裏相對安寧的環境爲培養傑出人才提供了條件。最有名的學術領袖是龐德公、宋仲子等人,龐德公是當地士族領袖,三國時期的神祕大隱水鏡先生司馬徽也是潁川人,視德公爲兄長,被德公稱爲水鏡先生,兩人親密到不分彼此的地步。 司馬徽與宋仲子的學生很多,也都非常著名,龐德公讓從子龐統去見教司馬徽,龐統被徽讚譽爲南州冠冕,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娶了諸葛亮的姐姐,諸葛亮每次見龐德公都參拜,龐德公稱諸葛亮爲臥龍,龐統爲鳳雛。荊州,是三國時期的軍事戰略要地。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因失荊州而使統一中國的霸業不能實現;劉備因借荊州而立,取得西蜀之地而與魏、吳共爲三國,但因爲荊州的歸屬問題,導致吳蜀聯盟破裂,形成長期與魏對峙的局面,最終三國歸晉;吳因借荊州而和劉備成爲聯盟,在赤壁大破曹操,卻因強攻荊州,殺死關羽,差點亡國,最後雖有荊州,卻失去蜀國,脣亡齒寒,相繼被司馬氏所滅。在荊州這片土地上,上演着一次又一次的成王敗寇的智謀對決。 在三國前期衆多豪強政治集團的對抗中,形勢錯綜複雜,沒有所謂單一集團能強盛,只有兼容、聯合衆多力量才能統一,傑出的政治家都深諳此道。 郭嘉出生於潁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一帶。少年時喜歡與長者交談,往往有獨到的見解,常使長者們自愧不如。於弱冠(二十歲)後便隱居,郭嘉自信而清高,祕密結交英傑,不與世俗交往,就顯示出這位青年奇才頗有遠見。 郭嘉21歲的時候,在朋友田豐等人的鼓動下,投奔到袁紹帳下。袁紹當時被稱爲“天下英雄”。他對郭嘉等人極爲敬重,厚禮待之。但數十日一過,郭嘉便看出袁紹不懂得用人之道,非成大事之人。於是,郭嘉毅然離袁而去。郭嘉是在袁紹最風光的時候離開他的,這非但要有極大的勇氣,更要有超常的眼光。此後郭嘉一直在家賦閒了6年,踐行的就是: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公元196年,恰逢曹操招賢納士之時,曹操兩個重要謀士荀彧、程昱共舉郭嘉!有這兩個高參推薦,曹操大喜,十里相迎將郭嘉接入自己的營帳,共論天下大事。這次會面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後來的劉備諸葛亮的“隆中對”。郭嘉比曹操小15歲,但對曹操的宏國偉志似乎瞭如指掌。當曹操就天下大勢向郭嘉問計時,郭嘉一語道破要害,建議曹操乘袁紹攻擊公孫瓚之時先消滅呂布。這樣不僅能使曹軍擴大實力,又可以避免以後曹袁決戰時呂布從側翼威脅曹軍。曹操又詢問郭嘉,作爲謀士,最關鍵的素質是什麼?郭嘉說戰爭和下棋一樣,沒有一場戰爭是事先部署好的,熟讀兵法只是入門,軍師的優劣在於臨場應變。郭嘉明晰透徹的分析,讓曹操一下看到了光明的未來。曹操聽完感嘆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離開營帳後,也大喜過望地說“真吾主也。”從此,郭嘉便當上了曹操參謀軍事之官——軍師祭酒,爲曹操的四方征戰出謀獻策,忠心效力。 運籌帷幄屢建奇功,一言義釋劉玄德 當時,各路諸侯割據一隅,並無鯨吞四海之志。在這種情況下,看透大勢,謀劃得當,特別是對一個個敵對陣營狀態、動態的準確判斷,便成爲自己能否勝出的關鍵。公元197年,當曹操感到對自己虎視眈眈且軍事實力明顯在自己之上的袁紹集團如芒刺在背,正擔心自己不具備與袁紹抗衡的能力之時,郭嘉從雙方主帥的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十個方面作了分析,提出了“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的結論;他援引楚漢爭戰、劉邦反弱爲強的例子,激勵曹操的爭戰信心。併爲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郭嘉的分析很具說服力,不但振作了曹軍將士的鬥志,而且曹軍此戰一舉擊敗袁紹,曹操一時威震北方。郭嘉也正式確立了自己在曹操軍事智囊團中的核心地位。 建安三年(198年),劉備爲呂布所破,依附於曹操。謀士程昱向曹操建議殺死劉備,以絕後患。曹操便問郭嘉有何意見,郭嘉認爲:“的確。但曹公舉劍起義兵,爲百姓除暴,推出誠信用以招攬英雄俊傑,恐怕仍未做到。現今劉備有英雄名聲,他在窮途末路時投靠我們而我們將他殺害,這是殺害賢士的惡名。那麼智者、將士都會自疑,再次想選擇誰作主人,那曹公要和誰平定天下?所以除掉一人之患,而危害到四海的聲望,安危的選擇,不可以不明察!”曹操亦有感於此,便不殺劉備。 但郭嘉同時提醒:“劉備有萬人敵關羽、張飛跟隨,而頗得人心,不會爲人之下。“古人有說:‘一日放縱敵人,便成數世的禍患。’宜早些建立恰當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軟禁劉備。但曹操此時卻傾向感化收服劉備的計謀。建安四年(199年),劉備借趁袁術北投袁紹之機,主動向曹操請求前去截擊。這時,恰好郭嘉、程昱不在身邊,曹操就同意了劉備的請求。待郭嘉與程昱回來,得知此事後一起勸阻曹操:“放走劉備,會生變數了!”但此時劉備已走,而且奪取下邳,舉兵對抗曹操,曹操悔恨不聽郭嘉之言。 198年9月,曹操採納郭嘉之謀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呂布。曹軍先破彭城,再敗呂布,最後圍困下邳。呂布堅守不出,戰役持續了大半年。曹操見士兵疲憊,準備放棄。這時,郭嘉卻看出了勝機。他以項羽爲例勸諫曹操,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的觀點,勸曹操急攻。曹操依郭嘉計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決堤水掩下邳,果然於同年月攻克下邳,擒殺呂布。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爲了免於將來同袁紹作戰時前後受敵,決定先消滅在徐州立足未穩的劉備。當時諸將皆怕袁紹乘機來攻許都,到時候前進無法作戰、撤退失去了據點。曹操也感到疑慮,於是詢問郭嘉的建議,郭嘉分析道:“袁紹向來優柔寡斷,不會迅速作出反應。劉備人心未歸,立足未穩,迅速進攻,他必敗無疑。然後再回師對付袁紹,這是改變腹背受敵的最好機會,決不能失去。”於是,曹操舉師東征,大破劉備,俘虜了劉備的妻子,擒了關羽,進而又擊破了和劉備聯合的東海賊寇。情況正如郭嘉所料,袁紹果然還沒有作出反應,劉備就已被擊敗。 也就在曹操與袁紹相持官渡之時,又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傳到曹營:江東豪傑孫策,準備發兵偷襲曹操位於許都的根據地。孫策這位將門虎子藝高膽大,完全繼承了其父孫堅的好鬥氣質,驍勇善戰的名聲如雷貫耳,以所向披靡之勢,在富饒的江東四面作戰,一舉莫定了雄厚的基業。與袁紹相持中已經處於劣勢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衛許都。而一旦許都失守,曹操陣營將立刻分崩離析。這是曹營中人心最爲動亂的時期,不少人開始暗中向袁紹獻媚,準備爲自己留條後路。 當時,曹軍中與袁紹私下有書信往來者很多,官渡之戰後,在袁營中就搜出了不少通敵竹簡。在此緊急關頭,郭嘉預測說:“孫策剛剛吞併了江東,所誅殺的都是些英雄豪傑,他是能讓人效死力之人。但是孫策這個人輕率而不善於防備,雖然他擁有百萬之衆,卻和他一個人來到中原沒什麼兩樣。如果有刺客伏擊,那他就不過是一人之敵罷了。在我看來,孫策必定要死於刺客之手。”孫策到了江邊,尚未渡江,果然被仇敵許貢的門客所殺。這或許是巧合,但確實爲郭嘉的神機妙算添上了一筆。 建安七年(202年),官渡之戰大敗而歸的袁紹病逝,曹操進攻他的兩個兒子,連戰連捷。曹軍諸將都想乘勝攻破二袁,可就在此時,先前力主北進的郭嘉卻力排衆議,獨進奇策,建議退兵。他爲曹操分析了袁氏兩兄弟之間的矛盾,說:“袁譚、袁尚素來互不相服,又有郭圖、逢紀這樣的謀臣在當中攙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劉表,靜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一舉可定也。” 郭嘉建議曹操裝作向南攻擊劉表之勢,“以待其變”。果然,曹軍剛回到許昌,袁軍生變的消息就已傳來。曹操乘機回軍北上,將袁譚、袁尚各個擊破,二袁一死一逃。因爲郭嘉的妙計,這一仗贏得既輕鬆又順利。 建安九年(204年),鑑於郭嘉屢獻妙計建奇功,曹操封其爲洧陽亭侯。 建安十年(205年),郭嘉建議曹操多多招募重用青、冀、幽、並四州名士,收附民心,徹底鞏固控制抵禦。曹操採納了他的意見,甚至重用了曾經詆譭過自己的陳琳。郭嘉輔佐曹操8年時間裏,屢獻奇計妙策,連破諸多豪強勢力。此時的曹操集團,猛將如雲,智士麾集,如日中天。 征討烏桓獻奇計,天妒英才病速逝 建安十二年(公元206年)春,袁尚逃入烏桓,即現在的遼寧錦州一帶。爲防止袁尚、袁熙與北方“三郡烏桓”勾結對自己的威脅,建安十一年(公元207年)曹操決定遠征烏桓。曹軍諸將都說“袁尚已如喪家之犬,關外胡人不會支援他們的。 如果再做遠征,劉備必然會挑撥劉表襲擊許昌,萬一有什麼變數怎麼辦?”此時的劉備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在荊州劉表的身邊又積聚了相當的實力。以曹操對劉備的瞭解,他有理由擔心自己孤軍遠征之際,劉備會在背後發難。這時,郭嘉又提出不同於他人的見解“明公你儘管放心地去遠征,留下一個空空蕩蕩的許都也無妨,我料定劉備無法給你添麻煩。不是劉備不想添,而是有人會代替您來阻止他,此人就是劉表。”在衆人一片譁然反對聲中,郭嘉詳細地分析北征烏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義“胡人自恃偏遠,現在必然沒有防備,突然發動攻擊,一定能夠將他們消滅。 袁紹對胡人有恩,如果袁尚還活着,他們一定幫忙,遲早是隱患。現在袁家的影響還很大,這個時候南征,如果胡人有行動,我們的後方就不安穩了。但劉表是個只知坐談的政客,他自知能力不足以駕馭劉備,所以必然會對劉備有所防備。現在雖然是虛國遠征,但一勞永逸,就再也沒有後患了。”從事後來看,郭嘉言論的預見性之強令人歎服。曹操聽罷茅塞頓開,立刻挑選精兵良將,進兵遼東。曹軍在白狼山奇襲烏桓主營,俘虜了袁部10餘萬人。走投無路的袁尚投奔了襄平公孫康。 曹操軍到易城,郭嘉覺得推進的速度還是太慢,又進言道:“兵貴神速。現在潛力遠征,輜重太多,行進緩慢,被對方有所覺察必然就要做防備。不如留下輜重,輕兵速進,攻其不備。”後來,這一戰成爲了中國戰爭史上“兵貴神速、奇兵制勝”的經典戰例。曹操在設置了一些撤軍假象之後,暗中率領一支輕裝精兵,在嚮導的帶領下突然出現在烏桓首領蹋頓王的背後。 烏桓軍士措手不及,首領蹋頓也被擊殺。這次行軍路況極端惡劣,沿途有長達二百里的地段乾旱無水。當糧食喫光以後,曹軍將士又不得不先後殺了幾千匹戰馬充飢,才艱難抵達目的地。同年秋天,遼東太守公孫康帶着袁尚的首級前來投降。曹操根據郭嘉的計策終於徹底平定北方,統一整個黃河流域以北地區。 這次遠征烏桓成就了曹操兩大功績,一是成功平定烏桓,完成北方統一大業;二是在班師途經碣石時,曹操策馬上山,遙望渤海,回想自己功蓋寰宇,意氣風發,於是有感而發,留下了千古名篇《觀滄海》一詩中:“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一千七百四十七年之後,毛澤東寫下了《浪淘沙-北戴河》,詞中說:“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兩代軍事家,一種心境,只是時過境遷,物是人非而已! 從出征烏桓回來的途中,因爲水土不服,氣候惡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勞過度,郭嘉患疾病去世,時年38歲。一個曠世奇才如流星一般隕落了。 君臣心相印,情意兩深重 曹操能夠三分天下有其二和他有足夠多能力強的文臣武將是分不開的,武的有張遼、張郃、夏侯淵、徐晃、曹仁等一流將領,文的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劉曄等一流謀士。 從《郭嘉傳》中可以看出,曹操和郭嘉君臣共事十一年,一直是互相欣賞、互相勉勵,始終能做到真心相待,誠心交流。在曹操諸多謀士中,唯有郭嘉和自己關係親密,猶如朋友一般。在長年征戰生涯中,曹操總是把郭嘉帶在自己身邊。 據載,兩人常“行同騎乘,坐同幄席”,其親密程度可見一斑。在嚴於治軍的操營帳裏,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爲,但在偏愛他的曹操眼裏,“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曹操手下有一位督察官員,叫陳羣,曾因郭嘉行爲上不夠檢點奏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揚陳羣檢舉有功,一面卻對郭嘉不聞不問。不僅如此,曹操還暗地裏爲郭嘉一仍其舊的生活作風喝彩。有史學家說,郭嘉是幸運的,只有曹操這種雄才大略的人,纔敢於使用郭嘉這類藐視禮法的人,並把他引爲“知己”。 郭喜被曹操招納爲軍師後,每逢軍國大事議論紛紛時,郭嘉的計策總是正確的,並且他的策略從無失算,真正達到了算無遺策。曹操認爲“天下人相知者少”,他把小己二十多歲的郭嘉引爲“知己”,“唯奉孝爲能知孤意。”坦誠交流,無所忌諱,在長期的互相欣賞中建立了彼此間的高度信任。他更是對年輕的郭嘉寄予了無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後,把身後的治國大事託付給郭嘉。當遠征遼東郭嘉因爲病重臥牀時,曹操不斷派人探視,“問疾者交錯。”當郭嘉病逝時,曹操親至靈堂,悲痛萬分。後更表奏朝廷說:“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爲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勳,實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戶,並前千戶。” 儘管只有短短十一年,郭嘉卻留下了輝煌的業績。生前郭嘉幫助曹操統一了北方,在曹操先後剿滅呂布、袁紹及其餘部的戰鬥中,郭嘉居功至偉。他在曹操集團中的重要地位是無人可以替代的,甚至可以將曹操的戎馬生涯按郭嘉之死分爲前後兩部分。郭嘉在曹操軍中時,曹操可謂凱歌高唱捷報頻傳,成功地統一了北方。郭嘉一去世,曹操的軍事攻伐便顯得乏善可陳,除了對馬騰、韓遂幾個“草寇型軍閥”取得小勝利,軍事上基本上處於停滯不前的境地。對付孫權、劉備這兩大“梟雄”,就有點力不從心,在赤壁還被孫劉聯軍燒得焦頭爛額。郭嘉的去世,對於曹操確實是重大損失。赤壁之戰後,更留下一個天下三分的無奈結局。對此曹操本人亦深有體會,不然他不會在赤壁戰敗後的退卻路上,發出這樣一聲孤猿泣血般的哀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郭嘉生前死後,曹操曾三哭郭嘉,由此可見這位梟雄惜英才真性情的流露。 一哭郭嘉發生在建安十二年曹操征討烏丸的行軍路上。《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的曾描寫道,當時“黃沙漠漠,狂風四起;道路崎嶇,人馬難行。操有回軍之心。問於郭嘉。嘉此時不服水土,臥病車上。操泣曰:‘因我欲平沙漠,使公遠涉艱辛,以至染病,吾心何安!’”郭嘉年紀比曹操小得多,作爲下屬,生病之時,曹操前來探視問計,見郭病狀傷心流淚,由此可見曹操無奈悔過狀。 二哭郭嘉發生在當年九月,曹操討平烏丸三郡回師到達易州時。郭嘉已經病得很嚴重,奄奄一息。按照《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太祖問疾者交錯”。即一天中不時地問詢郭嘉病情。郭嘉一死,他“臨其喪,哀甚,謂荀攸等曰:‘諸君年節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白,曹操親自參加了郭嘉的葬禮,哭得很傷心。並且對荀攸等人說,他打算讓郭嘉做他的接班人。可是他卻中年夭折,難道這是命嗎?可以說,郭嘉之於曹操,猶張良之於劉邦。曹操之所以能夠統一北方,沒有郭嘉恐怕難以想象。所以,郭嘉死,曹操大哭、特哭,確實是發自肺腑的。 第三次哭郭嘉情景更加令人動容。曹操狼狽敗退赤壁時,途中對身邊殘兵敗將曾仰天長嘆:“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情哉奉孝!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回師後在衆謀士就座的場合仰天大慟,捶胸痛哭,唸叨郭嘉,而“衆謀士皆默然自慚。” 曹操在赤壁失敗後緬懷郭嘉,毫不掩飾對衆謀士的失望,認爲如果有郭嘉在,絕對不會讓他喫這樣的敗仗!真讓一幫謀士無不黯然自慚,無地自容。聽,那一聲接一聲的“哀哉,痛哉,惜哉”,讓我們聽到了曹操呼天嗆地的號啕。赤壁之戰是曹操一生中遭受的最大的打擊,猶似雄鷹折翅。他此一哭,與其說是在懊悔與自責,不如說是對統一中國夢想的破滅和絕望。所以此哭是他平生最痛心的一次,達到了悲傷的頂峯。 “經天緯地實可誇,少年才學冠中華。曹公深識真樑棟,兵敗猶然想郭嘉。正是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羣英,腹中藏經綸,胸中隱兵甲。運籌如范蠡,決策似陳平。可惜身先喪,中原棟樑傾。雖然天數三分定,妙算神機亦可圖。若是當時存奉孝,難容西蜀與東吳。”《三國演義》中把這些史料作了更好的渲染,使得曹操哭郭嘉的情景交融,令人難忘。 三國爭雄,英雄輩出。對於各路英雄來說,擁有高明的謀士至關重要。衆所周知,諸葛亮一出山,劉備就時來運轉,從寄人籬下的狼狽狀態開始走向成功,最終建立了一方基業。與之相反,曹操集團卻因爲一個人的早逝而開始走下坡路,並最終導致曹操統一中國的理想沒能實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