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5月7日,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海丝分论坛上,王旭东在出任故宫“新掌门”后首度公开亮相,向大众推介故宫的数字化成果,也自然而然提到了自己在敦煌研究院探索文物数字化的历程。如今,履新后的是王旭东院长一如既往,所做的仍是用数字化技术传递中华文化基因的工作。

故宫“新掌门”三年前的这句话,至今深意存焉

李叶良

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王旭东在论坛发表演讲

“在新的时代,中华文化的基因没有变,还在那里!”

2016年6月6日,第二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北京峰会在京揭幕。记者参加了其中的“科技创新与‘互联网+’”平行论坛。在这场论坛上,本人有幸采访了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王旭东,他的这句话尤其印象深刻。

在这场和“中华创意”有关的论坛上,我发现了一位特殊的演讲嘉宾,这就是王旭东。敦煌莫高窟怎能和创意有关呢?听了王院长的演讲,方觉得二者不但有关,而且有关得非同一般。

当时,王院长在演讲中介绍了目前敦煌石窟的数字化和游客管理的智能化情况。他的演讲再度让人们注意到,敦煌莫高窟曾见证中华文化融汇外来文化的辉煌历史,闪耀着中华文化惟精惟一、融和涵养的博大而深邃的精神之光。让人振奋的消息则是,我国的敦煌学研究目前借助“数字敦煌”已经开始掌握了“国际话语权”。

在论坛间隙,本人访问了王旭东院长,他的一句话非常给力——

“在新的时代,中华文化的基因没有变,还在那里!”

在这场创意论坛中,我认为,这句透着满满自信的话语,是论坛最大的精神果实。

今年4月8日,为故宫服务了7年的“前掌门”单霁翔光荣退休,王旭东接任,成为故宫“新掌门”。从1991到2019年,他在敦煌工作已历30载。

故宫“新掌门”王旭东出席数字中国峰会

2019年5月7日,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海丝分论坛上,王旭东在出任故宫“新掌门”后首度公开亮相,向大众推介故宫的数字化成果,也自然而然提到了自己在敦煌研究院探索文物数字化的历程。

如今,履新后的是王旭东院长一如既往,所做的仍是用数字化技术传递中华文化基因的工作。

据了解,“数字敦煌”的想法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由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提出,即用计算机来存储和再现莫高窟的文物遗产。时至20世纪末,随着数字科技迅猛发展,敦煌研究院开启快速数字化进程。巧合的是,几乎在同时,故宫也在1999年开始发展文物数字化。

据王旭东介绍,故宫的数字化之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占地72万平方米的紫禁城,以及16.7万平方米的整个建筑面积,均需要数字化,现在仅完成了一部分的3D建模,故宫整体规划数字化尚需时日。

他同时透露,目前故宫已与华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紧抓5G技术带来的机遇,从基础网络建设,到数据的采集、传输、管理以及应用,都将有更大的提升。

此外,王旭东也已在思考如何把人工智能技术与文物保护、文物管理、文物的传承利用等结合起来,甚至应用到文物保护和修复中,并与博物馆参观者建立联系。

一如三年前,如今的王旭东再次豪迈宣称,故宫现有许多网站,访问量达到了5千万次,同时也开发了众多APP,目前的下载量已逾600多万,在中国文化界遥遥领先,这些智能终端将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中华文化遗产和中华优秀传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