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足、知止,是中國哲學中獨有的一種智慧,最早見於老子的《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

人生不在於學到多少東西,

而在於你悟到多少真諦!

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知止,是中國哲學中獨有的一種智慧,最早見於老子的《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這就是說,人的禍患多源於自身永不知足的貪婪本性,因此,聖人不僅要有優秀的道德修養、完美的人格魅力,還要築牢廉潔自律的思想防線。

知足是“已經滿足於”所得,而知止,則是“獲取過程中”主動放棄。

人的貪慾是個無底洞,常常可見“得隴望蜀”的人。而能夠“得隴”還拒絕“望蜀”,沒有大胸懷絕對做不到。

《增廣賢文》則將這個道理總結爲兩句易於傳頌的警句:“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知足的人就常能感到滿足,一輩子都不會被慾望所控制而辱沒自己;做事有分寸的人就常能有所節制,於是一輩子都不會因爲自己不恰當的行爲而蒙受羞恥。

二、知足常足,終身不辱

老子《道德經》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足,說的是要有容易滿足之心,不要一味索求、貪得無厭。《紅樓夢》中“智通寺”有一副有名的對聯可謂震懾人心:“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這幅對聯寫的不僅僅是賈府,也是世人常態:明明已經擁有很多了,卻還是不想停下來,繼續爲貪念所控制,一錯再錯,直到泥足深陷,才發現已經無路可走,想回頭時但爲時已晚。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做人不知收斂,得寸進尺,一味爭名逐利,兇險和災禍也會隨之降臨。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三、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隋代大儒文中子有《止學》一書響絕天下,“止”是中國古人獨特的智慧。

《大學》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何謂知止?《大學》中沒有明說,但卻給我們舉出了例子:“爲人君,止於仁,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知止,即應當爲其所應爲,不爲其所不應爲。《周易》中有“艮”卦,講的就是“止”的智慧。艮爲山,一陽止於二陰之上,陽自下生,止於極而不進。

這就意味着行止各有其時,當行則行,當止則止,方順理合義;萬物庶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則安,失其所則悖。

知止的智慧,說的是要知道自己應該處於怎樣的位置,做好自己分內應爲的事,並且不要做出超越自己本分的事情。

懂得知足、知止,纔是立身長久不敗之道。以“知止”爲始,方能以“得”爲終。

來源:中華傳統文化

編輯/怡心 個人微信號 qingquyixin51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