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篇首《考城隍》,竟有如此之大隐喻!

聊斋志异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所创之文言短篇,或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而《考城隍》出自聊斋志异篇首,篇幅虽小,却颇有耐人寻味之意。讲述了有一名廪生,唤作宋焘,亦称作宋公,宋公去世后被神差邀请,考上城隍。但是宋公以侍奉年迈老母为由,恳求在母亲百年之后再赴任。他孝敬母亲的善心感动了上仙,特许他还阳为母亲尽孝。

宋公考城隍时,考试题目为“一人二人,有心无心”八个大字,宋公作答:“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惩。”因见解深刻,受到众神颂扬。宋公认为,为善为恶应从动机考量,不以效果作为评判之唯一,对善恶后果做具体分析,坐到赏罚分明。此处可窥见宋公为官要义是恪守公道,不昧良心,也从侧面反映出宋公对封建社会善恶不明、是非不分的抨击,同时暗含着宋公久试不第的愤懑抑郁。

作为一个老廪生,寒窗苦读数十载,忽而一朝考中城隍,当是高兴才是,而宋公却一反常态,嚎啕恸哭,伏地叩头哀求众神:“承蒙错爱,考中城隍,不敢推辞,只因家中老母亲,年过七旬,无人奉养,特求上神准许我回家侍奉母亲,以尽孝道,再来赴任”。众神感念其仁孝之心,破例宋公还阳,让另一位考生张生暂代其职。这段描写细致感人,有力地佐证了宋公孝亲敦厚,为人高洁。后张生送别宋公,并赠诗云:“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表达了张生对宋公德孝为先、淡泊名利的品行的钦佩之情。

笔下的宋公德才兼备,品行高洁,却一直为老廪生,深刻地揭露出封建社会的黑暗迂腐。蒲松龄或许便是自己笔下的宋公,假以宋公其人其事,宣泄自己济世天下的理想抱负不得施展,强力的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社会对读书人的残害与荼毒。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