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尼斯商人》这部著名喜剧中,莎士比亚大体上讲述了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高利贷商人为了报复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借钱给别人而不收利息以及先前对自己的侮辱,在安东尼奥为了朋友的婚事向夏洛克借钱的时候,他故意提出如果不能按期还款,那么就必须在安东尼奥的胸脯上割下一磅肉作为惩罚的苛刻条件。在经历了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之后,高利贷商人夏洛克不但要不回来钱,而且还成了人们广为嘲笑的对象。

高利贷者等于吝啬鬼?其实,在古代放高利贷也是一种危险的职业

在莎士比亚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由于货币财富极其稀少,因此尽管高利贷者握有大量货币财富,但这些财富却大多来源于对借款人的压榨,而不在于吸收存款,过高的利息则是高利贷者赖以发财致富的根本原因。

当然,对于高利贷者来说,要求借款人支付他所要求的高利息,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的。

首先,在封建时代,财富的聚积是非常困难且缓慢的,高利贷者们为了积攒金钱,必须长年累月的像自疟狂一样对自己进行残酷的盘剥。因此,人们眼中的高利贷者常常和吝啬鬼划上等号。

其次,放高利贷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高利贷的这种借款本身不是被火烧眉毛的人们用来的救急,因此一旦借款人无力偿还,高利贷者就将血本无归,甚至打官司也解决不了问题。对高利贷者来说,有意义的并不是将还不起债的倒霉蛋送进监狱,而是还本付息!担风险是不得已的事,这样,高利贷者只能采取高利率的“捆绑投资”来减少风险。

高利贷者等于吝啬鬼?其实,在古代放高利贷也是一种危险的职业

第三,由于在古代像威尼斯那样仁慈的对待高利贷者的地方毕竟不多。高利贷者面对的大多是那种“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厉害角色。在法制不健全和人身保险不发达的情况下,高利贷者必须进行“安全投资”,这显然进一步加大了借款人的借债成本。

在新大陆被发现之前,为了获得足够的货币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一直在与高利贷商人进行激烈的斗争。当高利贷商人所提供的必须支付高利率的直接融资行为无法满足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时,随着社会财富的逐渐积累,人们开始尝试转向间接融资。同高利贷者所提供的高利率的直接融资不同的是,这种间接融资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吸收社会闲置的资金,积聚社会财富,再将这些资金以合理的利率贷放给那些需要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的企业家。

银行就是这种间接融资的重要机构。巧合的是,银行业首先诞生在了《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的故乡——意大利。早在十四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们曾经创立的信用合作社,其性质类似于现在的银行。直到十六世纪,银行才逐渐传播到其他欧洲国家。在欧洲一些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比如:米兰、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纽伦堡等,银行迅速兴起。

高利贷者等于吝啬鬼?其实,在古代放高利贷也是一种危险的职业

尽管早期银行家们大多是商人出身,但他们起初在选择客户时的重点却主要放在了向政府贷款上。这是因为政府可以用税收来还债,其还债能力不管怎么说也要比普通商人高。

早期的银行家虽然利率要低一些,但实际上并没有对高利贷者产生太大的威胁。因为尽管银行乐于接受存款,但出于谨慎的考虑,银行只对那些有存款户头、有转账结算业务、银行对其知根知底的、有信用的老客户,才会勉强提供贷款。这种局面,一直到新大陆被发现后,欧洲侵略者掠夺了大量金、银。产生了大量的过剩资本之后,才有所改观。

在1694年的时候,当时英国国王威廉三世由于不满高利贷者苛刻条件的,决定打破高利贷者垄断金融业的局面,于是帮助商人们在英格兰建立起第一家资本主义现代银行——英格兰银行。英格兰银行主要以贴现商业票据的方式,向商业活动提供资助,其贴现率大大低于高利贷,这标志了高利贷在信用领域的垄断地位被彻底地摧毁,是金融业的一场了不起的革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