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幾年來,馮主席帶領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及傳統村落保護行動,是在歷史性的社會經濟文化轉型過程中,存續民族文化薪火,存留民間記憶載體,曠日持久的重大歷史文化工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社會歷經了從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急劇轉型,社會轉型促成馮主席的人生轉型,他從文學寫作進入文化遺產保護,看似偶然,實則必然,是他因知識分子文化自覺而主動擔當的必然選擇。

按:2019年5月9日—10日,“冰河、凌汛、激流、漩渦——馮驥才記述文化五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天津大學舉辦,活動由中國作協、民進中央文化藝術委員會、天津大學、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民協主辦,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承辦。出席學術研討會的嘉賓有蔡達峯、王蒙、韓美林、王立平、劉詩昆、吉狄馬加、李家俊、潘魯生、邱運華、李巖、臧永清、張平、張抗抗、陳建功、姜坤等。近年來,馮驥才通過個人口述史的方式,創作了“記述文化五十年”系列作品,記錄其所親歷的文學、藝術、文化遺產保護的經歷,包括《冰河:1967-1977》(《無路可逃》)《凌汛:1977-1979》《激流中:1979-1988》《漩渦裏:1990-2013》。每一部作品均記錄了當代文學文化變化非常關鍵的歷史節點。馮驥才個人的經歷與記述,也反映出中國半個世紀以來的文化與文學創作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

與馮驥才主席在研討會現場

《記述文化五十年》四部曲是馮驥才主席以口述史的方法對自己五十年精神歷史的記述,是以個人命運見證五十年社會文化變遷的真實的心靈自白。品讀新作,跟隨他的講述,我們進入五十年的時光變遷,受益良多,感觸甚深。五十年並不漫長,卻是中國社會文化劇烈轉型的半個世紀。五十年,馮驥才主席是親歷者、思考者,也是踐行者,既是他個人文化思考、學術研究、文學創作不斷豐富的五十年,更是他文化自覺而踐行歷史使命的五十年。馮主席有着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深沉的家國情懷,從起初有志於丹青、到他從事寫作、再到投身文化遺產搶救與保護事業,歷經兩次人生重要轉型。他以寫作與畫筆爲雙翼,自覺肩負文化遺產保護重任,懷揣知識分子的理想與使命,負重前行,受到大家的敬重。

馮主席在每個歷史時期都先知、先覺、先行,每個工作階段都身體力行,把事情做到細緻寫到深刻。一位作家的智慧創造,一位知識分子的良知責任,在他身上集中呈現出來。五十年曆史桑田鉅變,五十年文化轉型發展,他駕馭繪畫、寫作、文化保護、教育“四架馬車”,帶領大家走出一條成功之路。回望他五十年的經歷,我們看到了文化命運曲折發展的腳印,也見證並參與到了民間文化遺產搶救保護的歷史工程之中。

“馮驥才記述文化五十年”精裝套書揭幕

今年是五四運動一百週年,一百年前,以青年知識分子爲先鋒的一場運動,激發了全民族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偉大覺醒,知識分子也由此步入歷史舞臺。如何成爲知識分子?馮主席認爲自己是在五十年越來越深廣的思考中,由不自覺而自覺地,使自己從一個單純的作家和藝術家向着知識分子轉化。特殊年代帶給他的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意識迫使他從繪畫進入文學創作,這樣的責任意識又從文學延續到文化遺產搶救,形成他對知識分子的崇高認識。他認爲知識分子應該有思想的獨立性、辯證性和前瞻性,無論在社會過於迷惘還是過於功利的時刻,應該發揮對生活的矯正功能。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在文化自覺的時代呼喚中,他認爲知識分子應該站守前沿,保持先覺,從知識分子的文化自覺,到國家的文化自覺,再到全民文化自覺,這三個層面是馮主席對文化自覺的建構,也是他五十年因文化自覺而身體力行的真實寫照。

韓美林先生向馮驥才先生贈送畫作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社會歷經了從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急劇轉型,社會轉型促成馮主席的人生轉型,他從文學寫作進入文化遺產保護,看似偶然,實則必然,是他因知識分子文化自覺而主動擔當的必然選擇。被世人皆知他是大文學家,無論是他的現實主義寫作還是現代文本寫作,他的創作始終沒有脫離生活的真相與人民的心聲。正是這樣的情懷,這樣有血有肉的情感,才促成他對文化遺產的深切關注,並最終主動身陷文化遺產保護的“漩渦裏”。

新世紀以來,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與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的平臺支撐下,馮主席的文化理想與行動再一次得以拓展,他提出具有時代意義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

2002年11月1日與馮驥才先生考察山西榆次後溝古村落

我有幸與馮驥才主席相識,也要從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說起。2002年,早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之前,“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已全面啓動。時年4月,馮驥才主席就山東的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作召開了座談會,10月,在馮主席召集下,烏丙安、向雲駒、喬曉光和我等人從各地集結在山西榆次後溝村,首次開展傳統村落採樣調查,這是一次讓人無法忘懷的民間文化行動。自此,“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普查工作從這裏起步走向全國。十幾年來,馮主席帶領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及傳統村落保護行動,是在歷史性的社會經濟文化轉型過程中,存續民族文化薪火,存留民間記憶載體,曠日持久的重大歷史文化工程。他爲搶救保護工作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培養了一批理論基礎紮實、富有社會責任感的青年學者。

2015年6月2日至3日,參加在山西晉中榆次後溝古村舉辦的“文化先覺的腳步——中國民間文化搶救工程巡禮活動”。

從先知先覺到親力親爲,從文化遺產搶救到傳統村落保護,馮驥才主席的足跡踏遍大江南北,他帶領一批來自不同行業的學者、知識分子深入研究,構建科學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機制,推動學術研究與政府規劃、立法等諸多方面相結合,促成“中國文化遺產日”的設立、國家相關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出臺以及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覺醒。

2015年,在這場“時代性的文化普查”進展十三年之際,馮驥才主席再次召集我們相聚後溝村,情不自禁的回憶當年考察時的故事,也喚起了我們的思緒,這是一種讓人難忘的文化鄉愁。普查雖已告一段落,但系統而科學的保護工作纔剛剛起步,後溝村是馮主席爲我們尋到的精神故鄉,回到這裏就是回到初心,“我們沒有丟失昨天的自己”,在這裏我們強化信念、補充能量、整裝再出發,正如馮主席常講的一句話,“因爲我們的道路永遠像一篇長長的寫不完的文章,只有逗號,沒有句號”。

回望五十年,馮驥才主席爲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做出了獨特貢獻,前三十年走過的文學藝術道路似乎是他走向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鋪墊,近二十年全身心投入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更是對他文學藝術生命的無限延展。他的個人成就已成爲社會共同財富,知識分子的良知與文化自覺造就了他的事業,也開啓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新紀元。民間文藝是薪火相傳的事業,是民族文化復興的堅實基礎,我們將繼續與馮驥才主席一道,堅定文化理想,堅守文化家園,守護民間文藝的根脈,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研究取得新的成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