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瓷業雖則出現“南青北白”的局面,但據數量上相比,青瓷仍多於白瓷。越窯青瓷代表了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唐代的制瓷作坊仍集中在上虞、餘姚、寧波等地。隨着瓷器質量的提高和需要量的增加,瓷廠迅速擴展,形成一個龐大的瓷業系統。

越窯瓷器在五代時被稱爲“祕色瓷”。這稱呼的由來據宋人解釋是因爲吳越錢氏割據政權命令越窯燒造供奉之器,庶民不得使用,故稱“祕色”瓷。清人評論“其色似越器,而清亮過之”。

祕色瓷,胎質細膩純淨,氣孔小而少,普通瓷器上常見的鐵鏽點等雜質幾乎完全不見,釉色以天青色爲基本色調,施釉均勻,少見流釉或積釉現象。祕色瓷因其質地上乘、存世數量少而廣爲關注。

關於祕色瓷之謎一直持續到了現代,轉機在1987年。1987年4月,位於陝西省扶風縣的法門寺正在進行一項古代佛塔的修復施工。當忙碌的工作人員在清理塔基時,意外發現了唐代佛塔地宮。伴隨地宮中器物一件件面世,人們發現了一塊碑,叫做《監送真身時隨真身供養道具及金銀寶器衣物帳》碑。顧名思義,這是一部記錄地宮中埋藏物品的賬目,而祕色瓷就在這個賬目中。在隨後的考古發掘工作中,從地宮中出土了14件精美的瓷器。據地宮出土的《物賬碑》記載:唐懿宗“恩賜……瓷祕色椀(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祕色盤子、疊(碟)子共六枚。”經專家覈實考證,它們居然就是消失世間千百年來世人苦苦尋覓的祕色瓷!

祕色瓷出土場景

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的這批祕色瓷,器形規整,造型簡潔,釉色青綠(其中有12件),晶瑩潤澤。共有碗7件,其中兩件爲鎏金銀棱平脫雀鳥團花紋祕色瓷碗,還有盤、碟共6件及瓶1件。這是迄今爲止唯一能與文獻《物賬碑》相互印證的確切祕色瓷,具體說明了這批祕色瓷的來源、件數以及唐人對其稱謂。

五瓣葵口凹底斜腹祕色瓷碟,高4釐米,腹深3.4釐米,口徑25.3釐米,底徑14.5釐米,重800克,現收藏於國家博物館(法門寺出土之一)。侈(chǐ)口平折沿,呈葵口形,5個三角形曲口下有內凸外凹線,使口沿和碟身自然形成五瓣。器身斜腹中間微外折,器底爲凹底並有支燒痕跡。碟內身通體施有綠色釉,外壁留有絲綢包裹痕跡。釉面光滑明快,釉層均勻,釉質瑩潤,給人以高雅柔和、素潔明快的感覺。最令人驚歎的是:巧妙的凹底器形設計,在光線照射下,碟內明澈清亮、玲瓏剔透,像盛着一泓清水,呈現出祕色瓷“無中生水”的視覺奇觀,令人歎爲觀止!

法門寺的考古發掘,爲祕色瓷器的判斷建立了標準,也暗示着祕色瓷與帝王的特殊關係。隨後,我國發現在吳越國錢氏家族墓地、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後陵、北宋周王趙祐墓、遼聖宗貴妃墓等等一系列墓葬中,都出土了有可能是祕色瓷的器物。就這樣,大批的祕色瓷“復活”了。祕色瓷在燒製上使用瓷質匣鉢,泥點支燒,一鉢一器單件裝燒,有的用瓷質墊餅墊燒,匣鉢使用釉封口。

科技檢測表明,後司岙窯址祕色瓷和普通越窯青瓷的胎、釉及燒造所用匣鉢的化學元素組成含量接近,這說明祕色瓷與普通越窯青瓷在胎釉原料上並無本質區別。與普通越窯青瓷相比,祕色瓷面更透徹,釉中雜質更少,表明原料的選擇和處理更加嚴格。

五代詩人徐夤曾對祕色瓷有過這樣的描繪:“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呈現“無中生有,似盛有水”效果的祕色瓷還有:五瓣葵口小凹底祕色瓷盤、五瓣葵口大凹底祕色瓷盤、五瓣葵口淺凹底祕色瓷盤和五瓣葵口凹底深腹祕色瓷碟等。其他的祕色瓷器隱約也有水感,但相對較弱。通過細緻的觀察對比,發現“無中生水”的祕色瓷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器底部均爲“凹底”。所謂“凹底”是相對於瓷器底部而言,由瓷器底部外側向內側凹進而出現一個窩狀。相應地從瓷器口處觀看,瓷器底部形成一個微小的弧面。

這一泓綠水曾在唐朝人眼前盪漾,千年後又在我們心中盪漾;感受祕色之青,方知青色之千變萬化,可融人爲於自然之中,亦可融自然於人爲之中,巧奪天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