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新聞記者丨任江波

近日,紅星新聞接到報料稱,北京一收藏家的9件宋代瓷器被身邊多年的“朋友”以借藏品展覽爲由陸續“借”走,至今仍未歸還,報料人稱總價預估不低於數億元。

據瞭解,收藏家汪先生是一名專業古董收藏家,熱衷於出資回購失散海外的文物,並將藏品無償捐贈給故宮等國內博物館。此次被“借”走的9件藏品,有6件收錄在故宮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大觀如典》中,以南宋官窯粉青釉八方貫耳壺最爲珍貴。

紅星新聞從故宮相關人員處證實,當年故宮博物院曾計劃籌辦汪先生個人捐贈暨收藏古陶瓷展,待展覽結束後,將其部分藏品捐贈給故宮博物院。但由於藏品南宋官窯粉青釉八方貫耳壺遲遲沒有到位,導致該展覽及捐贈最終不了了之。

目前,汪先生家人已經向警方報案。2022年9月29日,北京市公安局東城分局已受理此案,並向家屬出具受案回執,目前案件仍在偵辦中。11月3日,記者就此事聯繫北京市朝陽門派出所,工作人員稱不便接受媒體採訪。

“我們有很多證據,包括他拿走藏品的錄音、往來的微信聊天記錄。事後我們諮詢過律師,律師說通過法院將走民事訴訟程序,建議我們直接報警,以詐騙立案,儘快找到這個人。”記者向報料人劉先生索要以上證據,劉先生未能提供。汪先生家人稱內容涉隱私不便提供。

原本說好捐贈故宮的文物,是不是汪先生不想捐了,所以上演了這麼一齣戲碼?面對質疑,汪先生家人回應稱,此前也曾主動向故宮博物院捐贈過物品,如果無意捐贈不需要如此周折。“我們希望通過媒體也好,法律手段也好,還是公安機關也好,東西找到後還能捐給故宮博物院,兌現我們的承諾。”

“跨國公司副總”多次上門參觀

提出“借瓷器辦展覽”

報料人劉先生是汪先生的親友,他告訴紅星新聞,汪先生今年70多歲,鍾愛古董收藏,在古董收藏圈較有名氣。多年前,汪先生髮現一批清宮舊藏宋瓷珍品流落海外,此後花費大量財力和精力,用近10年時間,將這批瓷器陸續帶回國內。

四年前,汪先生經朋友介紹,認識了一位同樣對古董感興趣、自稱是某大型跨國公司副總裁的“謝某”。汪先生家人瞭解到,該集團副總裁確實與此人同名,通過長時間的接觸,汪先生髮現這位“副總裁”爲人低調,做事爽快,便逐漸建立了信任。兩人交往期間,“謝某”曾多次前往汪先生家中觀賞藏品。

2017年,“謝某”提出想請汪先生拿出一部分藏品由兩人共同成立博物館,但因“謝某”看重的幾件藏品已被汪先生許諾捐贈給故宮博物院,成立博物館一事作罷。後來,“謝某”再次提出,希望借汪先生的9件宋代瓷器用於展覽。爲表示誠意,在借出第一件藏品後,“謝某”分兩次向汪先生轉賬共計4000萬元“保障金”,並保證藏品絕不會在展覽期間丟失及損壞。

基於對“謝某”的信任,汪先生將9件宋瓷藏品陸續交給了“謝某”,過程中兩人沒有簽署任何借據憑證。

據劉先生介紹,當時“謝某”告訴汪先生,由於轉賬數額巨大存在風險,提議讓汪先生找一家拍賣公司,“謝某”將錢轉給拍賣公司,再由拍賣公司把錢打到汪先生的個人賬戶。紅星新聞從劉先生提供的轉賬記錄看到,2017年9月20、21日連續兩天,汪先生提供的拍賣公司共收到8筆金額爲500萬元的轉賬,共計4000萬元。

3個月後,因故宮博物院詢問汪先生捐贈一事,汪先生便聯繫“謝某”問及展覽進度,“謝某”稱展覽還在籌備中。汪先生隨後又多次聯繫催促其歸還藏品,對方均找理由推脫。此後,“謝某”處於長期失聯狀態。汪先生及家人起了懷疑,輾轉託人聯繫到“謝某”自稱的某跨國公司,同名的謝姓副總裁回覆稱並不知道此事。汪先生及家人這才發現,打了兩年多交道的“謝某”實則是冒充某跨國公司副總裁的騙子。

紅星新聞從家屬提供的一份談話筆錄上看到,2022年6月23日,汪先生家屬委託代理人就9件瓷器是否在某跨國公司副總裁謝某處進行談話,該謝某回覆稱,“我對這所謂的九件瓷器沒有任何概念,根本就沒有這回事。”劉先生也告訴紅星新聞,家屬現在也確認此事與某跨國集團副總裁謝某並無關係。

被“”走的藏品一共9件

估值總價可達數億元?

劉先生介紹,被“謝某”以展覽名義“借”走的藏品一共有9件,包括南宋官窯粉青釉八方貫耳壺、南宋官窯翠青釉六瓣葵口盤、宋哥窯周素尊、北宋汝窯天青釉高足杯等。劉先生稱,這些瓷器經過衆多專家、學者的鑑定,均爲真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紅星新聞從家屬提供的9件藏品的資料中看到,其中6件收錄在由故宮博物院古陶瓷領域學術帶頭人呂成龍主編、故宮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大觀如典 阿呼齋庋藏宋瓷珍品》(注:阿呼齋是汪先生書齋號)中。這些藏品分別爲南宋官窯粉青釉八方貫耳壺、南宋官窯翠青釉六瓣葵口盤、北宋汝窯天青釉高足杯、宋汝窯天青釉八棱帶蓋淨瓶、北宋汝窯天青釉盤、北宋汝窯天青釉杯式爐。

其中,以南宋官窯粉青釉八方貫耳壺最爲珍貴。

資料顯示,“官窯”一詞原指由官府出資興建、產品流向由官府控制的陶瓷器生產窯場。南宋官窯生產的青釉瓷器,以古典文雅的造型、溫潤如玉的釉色、自然成趣的開片著稱。薄胎厚釉瓷器是南宋官窯的上乘產品,經多次施釉、多次燒成,體現了官窯生產的不惜工本。

故宮博物院古陶瓷領域學術帶頭人呂成龍也曾在文章中提到,南宋官窯青瓷的最大特點是其釉色和釉面開片。其中最受人稱道者,釉層瑩澈,釉色粉青,如脂似玉。傳世南宋官窯青瓷數量不多,而且絕大部分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少量散存於國內外其他大型博物館和私人手中。

汪先生借給“謝某”的南宋官窯粉青釉八方貫耳壺,品高27.8釐米,造型爲仿銅貫耳八方壺造型,釉呈粉青色,乳濁釉呈不透明狀。器身滿布淺色不規則片紋。該壺口沿內側鐫刻清乾隆皇帝隸書五言御題詩《再詠官窯兩耳壺》。

劉先生告訴紅星新聞,南宋官窯粉青釉八方貫耳壺上面因爲有乾隆皇帝御題,市場價格預計在2億元以上。紅星新聞注意到,2015年4月7日,香港蘇富比拍賣一件“南宋官窯青釉八方弦紋盤口瓶”,高21.9釐米,成交價爲1.1388億港元,這是南宋官窯拍賣的最高紀錄。2017年10月3日,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一件汝窯天青釉洗拍出2.94億港元,創下宋瓷拍賣之最。

劉先生透露,原本這件南宋官窯粉青釉八方貫耳壺按計劃將捐贈給故宮博物院,因爲“謝某”的事情擱置。此前,汪洋先生曾無償將“龍形石”等珍貴歷史文物捐贈給故宮博物館。

知情人證實:

藏品原計劃展覽後捐贈故宮博物院

《中國汝窯志》是國內一本關於汝窯的權威性、專業性、全面性的學術專著。該書第十一章汝窯傳世精品裏面提到,據故宮博物院2015年出版的《紫金城》一書記載:全世界傳世汝窯瓷器不足百件(寶豐清涼寺出土汝瓷不包括在內)。個人收藏曾以英國大維德爵士最多,現北京阿呼齋個人收藏汝窯瓷器也頗有影響。該書的配圖中記載,2018年6月,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院長孫新民研究員在北京阿呼齋鑑賞北宋汝窯藏品。

劉先生告訴紅星新聞,2017年前後,在汪先生提出把包括南宋官窯粉青釉八方貫耳壺在內的幾件藏品捐贈故宮博物院後,故宮博物院曾計劃爲汪先生捐贈的藏品舉辦展覽。目前,在汪先生處還保存有當年故宮籌備辦展等文件和展覽圖錄的部分樣稿。紅星新聞看到,其中一份海報上寫有“古瓷如夢•阿呼齋捐獻暨收藏古陶瓷展”,但並未註明時間日期。

紅星新聞從劉先生提供的相關文件樣稿中看到,呂成龍在展覽序言中提到,經過研究與協商,選擇汪先生所藏陶瓷類文物進行展示,展出的陶瓷涵蓋汝、官、哥、定、鈞等“五大名窯”和邢窯、越窯、龍泉窯、磁州窯、景德鎮窯等名窯產品。此外,序言中最後一段提到,“爲感謝故宮博物院慷概提供展場、支持展覽,先生欣然同意展覽結束後將其部分藏品捐贈給故宮博物院。”

紅星新聞從故宮出版社相關人員處瞭解到,當年故宮出版社曾負責編輯汪先生的藏品書,書籍的相關內容計劃用於故宮博物院籌辦的《古瓷如夢•阿呼齋捐獻暨收藏古陶瓷展》。但由於展覽圖冊上的藏品南宋官窯粉青釉八方貫耳壺遲遲沒有到位,導致該展覽最終不了了之。

“故宮要編著私人藏品必須要經過專家鑑定是真品才能編輯出版,故宮出版社出書代表得到故宮認可。汪先生的東西比較特別,當時故宮博物院同意在故宮給他辦個展覽。”該知情人告訴紅星新聞,當時捐贈的文物由故宮陶瓷專家呂成龍挑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故宮博物院當時參與籌辦的負責人也向紅星新聞證實,當年汪先生有意在故宮辦展並向故宮捐贈幾件文物,他曾接到領導指示參與辦展工作,但後面不知具體什麼原因沒有辦成。

至於汪先生所捐贈文物的真僞,該負責人表示,“(至於這幾件捐贈文物的真實性)你想想要在故宮辦展覽,它不是真的的話能辦展覽嗎?”

藏家的家人已報警:

擔心藏品流失海外受損壞

“我們有很多證據,包括他拿走藏品的錄音、往來的微信聊天記錄。事後我們也諮詢過律師,律師說通過法院將走民事訴訟程序,建議我們直接報警,以詐騙立案,儘快早點找到這個人(‘謝某’)。”記者向劉先生索要以上證據,劉先生未能提供。汪先生家人稱內容涉隱私不便提供。

劉先生告訴紅星新聞,目前,由於“謝某”長時間無法聯繫上,9件藏品也下落不明,汪先生家人已經報案,希望能早日見到文物回到身邊。9月29日,北京市公安局東城分局已受理此案,並向家屬出具受案回執,目前案件仍在偵辦中。11月3日,記者就此事聯繫北京市朝陽門派出所,工作人員稱不便接受媒體採訪。

原本說好捐給故宮的文物,是不是汪先生不想捐了,所以上演了這麼一齣戲碼?面對質疑,汪先生家人回應稱,此前也曾主動向故宮博物院捐贈過物品,如果無意捐贈不需要如此周折。“我們希望通過媒體也好,法律手段也好,還是公安機關也好,東西找到後還能捐給故宮博物院,兌現我們的承諾。”

之所以過了一兩年的時間才報案,劉先生解釋稱,是因爲家屬擔心藏品的安全,害怕“謝某”對藏品產生不可挽回的損失。

“家屬的心態外人不太容易理解。其實在圈內這種借藏品做展覽的事情很常見,一般都不會有借條,人與人之間主要是靠信任。在收藏界圈子裏面,過手幾千萬上億的錢,往往沒有借條和收據。”

劉先生告訴紅星新聞,這件事對汪先生這位老收藏家影響也很大。汪先生也希望借自己的事情提醒大家,古玩圈裏有很多獨有的處事方式,物品交易和轉借出於雙方的情面,往往缺少相應的法律憑證,希望衆多古董愛好者以此爲戒,吸取教訓。另外,也希望這些稀世藏品還能完好保存,不要流失到國外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