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娃的媽媽對於骨密度檢測應該都不陌生,不僅成人的體檢項目中會有骨密度檢測,現在很多兒童體檢項目中,也有骨密度檢測。

明明早已被多次報道的兒童骨密度測試與微量元素檢測,時至今日還是有不少醫院或體檢中心,將其當做“創收項目”,列入兒童常規體檢項目中:

帶娃體檢測骨密度真的有必要嗎?這項兒科檢查讓很多家長都掉坑

骨密度檢測?一般不需要!

骨密度全稱是骨骼礦物質密度,是骨骼強度的一個重要指標。而在體檢項目中,通常被用於判斷人體是否缺鈣。

如果不是體重過輕、營養不良、長期服用某些激素類藥物、抗驚厥藥物等,或者患有某些特定疾病(如:神經性厭食、風溼性關節炎、抑鬱症等),一般不需要檢測骨密度。

通常建議65歲以上女性和70歲以上男性接受骨密度檢查,防止骨質疏鬆症的發生。

骨密度檢測有哪些方法?

各醫院採用的骨密度儀不同,各醫院測量骨密度的位置也不同。

目前在大城市最流行的骨密度檢測方法,是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DEXA),也就是說,以小劑量的X射線穿透身體,隨後用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得出骨礦物質含量。該儀器可測量全身任何部位的骨量(大部分檢測儀器選擇穿透腳踝或者手掌等較爲方便的部位)。

因其精確度高,輻射量小,檢測一個部位的放射劑量相等於一張胸片1/30,不存在放射源衰變的問題,所以,這種檢測方式在我國普及迅速。

帶娃體檢測骨密度真的有必要嗎?這項兒科檢查讓很多家長都掉坑

而兒童骨密度檢測,最多使用的是超聲波測定法,也就是使用超聲骨密度儀。

因爲其利用超聲波來檢測骨密度,原理與B超機類似,有無輻射、操作簡便、安全無害的優勢。一般只需用檢查探頭檢測孩子的手臂或小腿,安全無創,家長對其接受度較好,常在一些兒童常規體檢中被列爲必檢項目。

此外,還有單光子吸收測定法(SPA)和定量CT(QCT)等檢測骨密度的方式。

帶娃體檢測骨密度真的有必要嗎?這項兒科檢查讓很多家長都掉坑

兒童骨密度檢測爲什麼沒有意義

孩子正處於生長發育高峯,身體各方面變化極大,且每個孩子的骨密度值是有差異的,國際上沒有兒童骨密度測量的標準數值。對於嬰兒來說,如果骨密度檢測達到成人的正常值,反而證明其鈣的吸收力下降。

孩子骨密度本來就較成人疏鬆,所以一般檢測骨密度後,都能查出孩子骨密度偏低,因此給寶寶進行骨密度檢查的意義並不大。

正處於生長旺盛階段的寶寶,骨密度偏低意味着快速生長過程,是好現象,並不能作爲需要補鈣的依據,補鈣過多非但不能吸收,反而還會增加腎臟等器官的負擔。

帶娃體檢測骨密度真的有必要嗎?這項兒科檢查讓很多家長都掉坑

如何判斷寶寶是否缺鈣

既然骨密度檢測意義不大,那麼我們如何判斷孩子究竟缺不缺鈣呢?

0-2歲的寶寶如果缺鈣,主要表現爲多汗、夜驚、煩躁、枕禿和骨骼的改變。

3~6個月的寶寶:用手指輕壓其枕骨或頂骨,猶如乒乓球有彈性感(顱骨軟化);

8~9個月的寶寶:頭顱呈方形(方顱),前囟門也偏大,至18個月前囟門尚不能閉合;

1歲左右的寶寶:胸部可見到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膨大如珠,稱爲肋串珠;並可出現胸廓畸形如胸骨前突呈“雞胸”和肋緣的外翻。由於四肢和背部肌肉的無力,孩子的坐、立和走路都晚於健康的孩子,且容易摔跤;

1-2歲的寶寶:走路時可能出現兩下肢向內或向外彎曲的畸形,即“O”型腿或“X”型腿;

3歲以上的孩子:孩子在3歲以後可能沒有上述表現,僅有腿部疼痛的表現或僅留下骨骼改變的後遺症。 此外,出牙也可能會延遲。

如果孩子有上述現象,就可以懷疑孩子有缺鈣的可能性了。

帶娃體檢測骨密度真的有必要嗎?這項兒科檢查讓很多家長都掉坑

孩子如何科學補鈣

很多時候寶寶 “缺鈣”不是由於鈣攝入不足,而是生長較爲迅速,對營養的需求較高,或者可能缺乏維生素D。

因爲母乳中的鈣磷比例適宜,有利於鈣的吸收;嬰兒配方奶粉中的含鈣量也不低,但乳類含維生素D量甚少。

帶娃體檢測骨密度真的有必要嗎?這項兒科檢查讓很多家長都掉坑

母乳餵養的寶寶如果缺少戶外活動,或者日照時間不足、不及時補充魚肝油,或添加輔食後未能及時添加蛋黃、動物肝臟等富含維生素D的輔食,就非常容易有缺鈣的表現。

因此,我們建議,要防止寶寶缺鈣,可以增加寶寶的戶外活動,保證一定的日照時間。注意外線不能穿過玻璃窗,大城市中的高大建築、大氣污染如煙霧、塵埃,都會阻礙、遮擋紫外線。

在飲食方面,我們建議孕媽媽注意補充營養(如喝牛奶)、進行適量的戶外運動。哺乳期間媽媽要補充適量的牛奶、魚肝油、多曬太陽,通過母乳將足夠的營養提供給寶寶。

如果寶寶是人工餵養的,可以適量添加魚肝油;在6個月後,則可以開始添加蛋黃、動物肝臟泥等輔食。

只要寶寶生長發育正常,沒有特殊情況,完全不必做骨密度檢測或者微量元素檢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