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有人黑冯玉祥呢?其实不难理解,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是冯玉祥长期坚持反蒋,第二是他对共产党态度比较友好,他麾下的将领和部队,有不少从抗战时期就已经开始投共。基本上就是这两个原因,引起了许多果粉的不满,开始黑他。

冯玉祥是安徽人,出身军人世家,十二岁的时候就已经入伍从军,加入北洋军。辛亥革命的时候,他驻扎在开滦煤矿附近,和一些朋友一起发动起义,反对清朝。

北洋政府时期,他多次倒戈,先是在奉命南下与南方军队作战时,突然在湖北武穴停兵不前,打乱了北洋政府原来的军事部署。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又突然倒戈,回师北京,导致直军全线崩溃,奉军进入关内。而他在进入北京之后,派兵进入故宫,驱逐了居住在故宫里的清朝皇室,溥仪等人仓皇迁往天津居住。

他的这个做法当然违背了清廷宣布逊位时和袁世凯的约定,也就是优待清室条例。不过,冯玉祥自己在回忆录中对此辩护说,他认为故宫是属于全国人民的,在清廷逊位之后,就应该归还给人民,而不应该让清廷继续据为己有。而在故宫里继续称孤道寡的清朝小朝廷,在他看来,更是辛亥革命不彻底,留下的尾巴。所以,他认为他驱逐清廷,是为辛亥革命扫尾,完成反对帝制的最后任务。

之后,他又和奉军分裂,发生战争,战败后他通电下野,去了苏联考察,他麾下的军队则退往绥远。在苏联考察结束回国后,他又在五原誓师,先率军从绥远南下,解了西安之围,以陕西为根据地,招兵买马,宣布西北军全军加入国民党,参加国民革命,西北军也改为国民军,率军出潼关,开始北伐。

冯玉祥在北方主要以吴佩孚、张宗昌为主要作战对象,进行北伐。在河南击败吴佩孚的直系军队,有力策应了南方的北伐军,最后和北伐军在河南会师。经历了国共分家和宁汉合流之后,冯玉祥和北伐军合力北伐,将奉军驱逐出了京津冀地区,迫使张学良最后宣布改旗易帜,基本上完成统一的任务。

应当说,冯玉祥在北洋军队将领中,是相对而言比较具有进步意识和进步思想的,同情社会下层老百姓的苦难遭遇,赞成革命和共和。在驱逐溥仪,占领北京之后,他并没有自己长期占领北京,自己称王称霸的意思,而是马上通电邀请孙中山北上,组织政府。只不过孙中山当时已经患病,扶病入京,不久后就去世,才未能成功。

冯玉祥的军队在当时的北洋军中,也很特立独行。不但在军队里办随营学习,培养军官,而且早在驻军河南的时候,就办了一个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帮助即将复员退伍的士兵学习一点技能,以便于他们在退伍之后能够安身立命,而不用去啸聚山林,为患乡里。他在驻军的时候,也经常要求军队参与救灾,或者兴修水利,造福地方。

中原大战中,冯玉祥战败,被迫宣布下野。九一八之后,他又马上通电全国,号召奋起抵抗。1932年,他自己离开下野后居住的黄山,到华北召集旧部,组织抗日军队,并在南口与日军激战,最后是在日军与中央军的夹击之下,才失败了。他麾下的西北军,也是抗战初期国军各部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敢于和日军拼刺刀,打肉搏战。

但从南口抗战失败之后,冯玉祥就脱离了军队,他原来手下的军队也分别自找出路。好一点的比如韩复矩,早早投降蒋委员长,成为雄居山东的地方军阀。差一点的比如石友三,因为没有稳定的地盘,随时都有被蒋委员长彻底消灭的可能,所以投降了日寇。孙连仲、张自忠等人则在抗战中立下汗马功劳。高桂滋等人则在抗战中,就倒向了八路军。

总体而言,冯玉祥从北洋到民国时期,都是稍有的具有进步意识和进步思想的高级将领,军队相对来说比较少为祸地方,而且经常会干一些造福地方的事情。在爱国的问题上,更是一马当先,在各地军阀还在忙着混战的时候,他就率先发动抗日,而且身体力行。在对共产党的态度上,也是比较友好的。

所以说,后来评价他是爱国将军,其实是一个比较恰当的评价。至于那些指责他频繁倒戈,动辄背叛旧主的人,其实还是在坚持封建道德那一套。吴佩孚本来也有一定程度的进步思想,但他就始终坚持对曹锟保持封建道德下的愚忠,最后变成了军阀,走到了历史潮流的对立面,成了国家进步的阻力和障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