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總是有人黑馮玉祥呢?其實不難理解,主要是兩個原因,第一是馮玉祥長期堅持反蔣,第二是他對共產黨態度比較友好,他麾下的將領和部隊,有不少從抗戰時期就已經開始投共。基本上就是這兩個原因,引起了許多果粉的不滿,開始黑他。

馮玉祥是安徽人,出身軍人世家,十二歲的時候就已經入伍從軍,加入北洋軍。辛亥革命的時候,他駐紮在開灤煤礦附近,和一些朋友一起發動起義,反對清朝。

北洋政府時期,他多次倒戈,先是在奉命南下與南方軍隊作戰時,突然在湖北武穴停兵不前,打亂了北洋政府原來的軍事部署。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他又突然倒戈,回師北京,導致直軍全線崩潰,奉軍進入關內。而他在進入北京之後,派兵進入故宮,驅逐了居住在故宮裏的清朝皇室,溥儀等人倉皇遷往天津居住。

他的這個做法當然違背了清廷宣佈遜位時和袁世凱的約定,也就是優待清室條例。不過,馮玉祥自己在回憶錄中對此辯護說,他認爲故宮是屬於全國人民的,在清廷遜位之後,就應該歸還給人民,而不應該讓清廷繼續據爲己有。而在故宮裏繼續稱孤道寡的清朝小朝廷,在他看來,更是辛亥革命不徹底,留下的尾巴。所以,他認爲他驅逐清廷,是爲辛亥革命掃尾,完成反對帝制的最後任務。

之後,他又和奉軍分裂,發生戰爭,戰敗後他通電下野,去了蘇聯考察,他麾下的軍隊則退往綏遠。在蘇聯考察結束回國後,他又在五原誓師,先率軍從綏遠南下,解了西安之圍,以陝西爲根據地,招兵買馬,宣佈西北軍全軍加入國民黨,參加國民革命,西北軍也改爲國民軍,率軍出潼關,開始北伐。

馮玉祥在北方主要以吳佩孚、張宗昌爲主要作戰對象,進行北伐。在河南擊敗吳佩孚的直系軍隊,有力策應了南方的北伐軍,最後和北伐軍在河南會師。經歷了國共分家和寧漢合流之後,馮玉祥和北伐軍合力北伐,將奉軍驅逐出了京津冀地區,迫使張學良最後宣佈改旗易幟,基本上完成統一的任務。

應當說,馮玉祥在北洋軍隊將領中,是相對而言比較具有進步意識和進步思想的,同情社會下層老百姓的苦難遭遇,贊成革命和共和。在驅逐溥儀,佔領北京之後,他並沒有自己長期佔領北京,自己稱王稱霸的意思,而是馬上通電邀請孫中山北上,組織政府。只不過孫中山當時已經患病,扶病入京,不久後就去世,才未能成功。

馮玉祥的軍隊在當時的北洋軍中,也很特立獨行。不但在軍隊裏辦隨營學習,培養軍官,而且早在駐軍河南的時候,就辦了一個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幫助即將復員退伍的士兵學習一點技能,以便於他們在退伍之後能夠安身立命,而不用去嘯聚山林,爲患鄉里。他在駐軍的時候,也經常要求軍隊參與救災,或者興修水利,造福地方。

中原大戰中,馮玉祥戰敗,被迫宣佈下野。九一八之後,他又馬上通電全國,號召奮起抵抗。1932年,他自己離開下野後居住的黃山,到華北召集舊部,組織抗日軍隊,並在南口與日軍激戰,最後是在日軍與中央軍的夾擊之下,才失敗了。他麾下的西北軍,也是抗戰初期國軍各部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敢於和日軍拼刺刀,打肉搏戰。

但從南口抗戰失敗之後,馮玉祥就脫離了軍隊,他原來手下的軍隊也分別自找出路。好一點的比如韓復榘,早早投降蔣委員長,成爲雄居山東的地方軍閥。差一點的比如石友三,因爲沒有穩定的地盤,隨時都有被蔣委員長徹底消滅的可能,所以投降了日寇。孫連仲、張自忠等人則在抗戰中立下汗馬功勞。高桂滋等人則在抗戰中,就倒向了八路軍。

總體而言,馮玉祥從北洋到民國時期,都是稍有的具有進步意識和進步思想的高級將領,軍隊相對來說比較少爲禍地方,而且經常會幹一些造福地方的事情。在愛國的問題上,更是一馬當先,在各地軍閥還在忙着混戰的時候,他就率先發動抗日,而且身體力行。在對共產黨的態度上,也是比較友好的。

所以說,後來評價他是愛國將軍,其實是一個比較恰當的評價。至於那些指責他頻繁倒戈,動輒背叛舊主的人,其實還是在堅持封建道德那一套。吳佩孚本來也有一定程度的進步思想,但他就始終堅持對曹錕保持封建道德下的愚忠,最後變成了軍閥,走到了歷史潮流的對立面,成了國家進步的阻力和障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