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秦朝,人們總會想到,先秦儒家積累下的大量經典之作都被秦始皇一把火燒了個乾淨,而儒家的徒子徒孫也讓暴虐的始皇帝殘忍地活埋到地下,“焚書坑儒”過後,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折損大半,而儒家人才也出現了斷層。這樣看來,秦朝簡直是儒家的噩夢。

然而,我們不禁也要問一句,如果秦朝真的完全沒有儒家文化的立足之地,後來的儒家學派到底是怎麼生存下來,併成爲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正統思想的呢?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歷史真相究竟如何,秦朝在儒家文化變革的道路上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吧!

秦始皇“坑”的並非“儒”

提到秦始皇嬴政,人們除了感嘆一下他制六合、統九州的霸氣之外,更多的則是批判他用殘酷的手段鎮壓儒家學派,其中最常被人們拿來舉例的,就是“焚書坑儒”事件了。

“焚書”這件事,始皇帝的確幹過,當然也並非像後世所傳那樣對儒家經典的大清洗,而只是於始皇三十四年焚燒過一次百姓家中私藏的“百家書”。這次焚書對典籍造成的破壞也不是很嚴重,命令執行的並不徹底,不少讀書人抱着典籍跑掉,或者藏在牆壁的夾層裏。若非如此,漢朝以後兩千多年的儒家文化難道是憑空而來的嗎?

而“坑儒”這件事,則更是歷史上最大的“冤假錯案”之一,始皇帝由於天生殘疾(雞胸),再加上幼年生活不幸,長大後的確性格扭曲,殘暴易怒,但是他卻並非像後人認爲的那樣,厭惡並專門針對儒家進行打壓。據史籍記載,與“坑儒”事件有關具體人物共有四位,即侯生、盧生、韓衆以及徐市。那麼這四位到底是做什麼的呢?《史記》上明確指出,他們的主要工作是替始皇帝尋仙問藥,也就是徐福的同行,可以算是方士的一種。這些方士們抓住了秦始皇渴望長生不老的心情,到他那裏騙取了“費以數萬計”的賞賜,讓秦始皇當了一次冤大頭。

後來,這幾個方士的行騙敗露,加上長生無望,讓使皇帝勃然大怒。爲了報復他們,並平息自己胸中的鬱結之氣,始皇帝大開殺戒,坑殺了自己聘用的“文學、方術士”460餘人。說起來,這次事件只是秦始皇遷怒下的連坐,我們從中看到了始皇帝殘忍扭曲的性格,卻並沒有看到他特意針對儒家進行了什麼打擊報復。

秦朝當了漢朝的墊腳石

如果秦始皇並沒有針對過儒家打擊報復,爲什麼後世會一直流傳他“焚書坑儒”的罪行,讓他承擔了千古罵名呢?秦始皇厭惡儒家的、迫害儒家的觀點究竟源於何時、何處呢?細心的你可能已經想到了,沒錯,那就是漢朝。

整個歷史上,我們都是基於“過秦”的角度來看待秦朝的,而過秦的言論最早就是西漢的學者提出的。西漢時有許多學者都曾發表過對始皇帝的看法,最有名的就是寫下《過秦論》的賈誼,他認爲,儒家推崇的是王道,而法家推崇的則是霸道,秦朝正是因爲始皇用法而廢儒,才落得二世而亡的下場。因爲西漢是距離秦朝最近的王朝,因此這一觀點被後世普遍認同。

但是,歷史永遠不是這麼簡單就能說清的。有句話說的好,歷史是勝利者譜寫的。成者爲王敗者寇,勝利者的史書中永遠都是褒揚自己,貶低對手,西漢也不例外。

在西漢初期,儒家學者提出了“漢承堯運”的觀點,爲了論證這一觀點,他們故意抹殺儒學對秦代的影響,同時極力宣揚秦代對儒學的迫害,因爲只有“秦代不用儒學”成爲既定事實,才能說明秦代根本不具有一統天下的正統資格。這樣一來,漢王朝的建立就是順承天理的了。這種對秦朝的歷史定位一直影響至今。

此外,人們評判秦朝與儒學關係的標準也值得商榷。衆所周知,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學一直處於高高在上的地位,統治者自己都要遵守儒學的禮法。以此對比,秦始皇的做法自然就是對儒學的大不敬,甚至是踐踏了。但是,在漢朝之前,文化思想界都處於“百家爭鳴”的狀態,各個學派之間的衝突、爭論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

而且,秦國依靠法家成就了大一統,讓其馬上拋棄法家而獨尊儒術顯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儒學對統一的秦朝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秦朝是儒家和法家相互融合的重要階段,漢武帝時期獨尊的儒術,已經不是秦朝以前的儒家了,而是經過了改造,真正適應君王統治國家的思想工具。

儒家思想在秦朝

那麼,儒家思想究竟是如何影響秦朝的呢?首先,儒家的“仁愛”思想,對秦朝的政治道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上世紀70年代,考古人員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竹簡,其中有一部很著名的《爲吏之道》,是供秦代官員習讀的。在這本書中,明確要求官吏爲官要“寬裕忠信”、安貧樂道,執政者應修養身心等等。

“寬裕”思想則是儒家學說的基本思想。孔夫子說:“居上不寬,爲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這是具體地對統治者提出了“寬”的要求。而“忠信”思想則更是儒家的綱目性要求,孔子教育學生的“校訓”就是“文、行、忠、信”這四字真言。

其次,從秦代的律法來看,以法家思想打下天下的秦朝,其法律條文中竟然也處處可見儒家思想的影子。比如秦律中有明確規定:“毆大父母,黔爲城旦舂。”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毆打了自己的祖父母,犯罪者是男性,則要被罰去修城牆;是女性,則被罰舂米。另外,秦律中還規定,如果父告子不孝,官吏應無條件抓捕兒子,然後再查明真相。

要知道,法家的正統思想是堅決反對、排斥孝道的,像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就將“孝悌”視爲“六蝨”之一,認爲提倡“孝悌”會令國家貧弊。如果秦朝專用法家,那麼律法之中絕不會出現與不孝有關的各種規定。但是秦朝的統治者認識到,儒家的孝道觀和父權思想,既有利於鞏固自己的政權,又符合宗法和農業社會的發展,因此在其律法中保留了相當多的儒家思想。

秦朝促進了儒家發展

我們已經知道了儒家思想對秦朝的影響,那麼秦朝對儒家的發展又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從宏觀上看,秦朝的統一極大程度地促進了儒學的傳播。由於秦統一六國後,爲了分散東方六國的舊勢力,鞏固秦朝的邊防,進行了大規模的移民活動。當時的思想文化主要是靠人口口相傳的,這種遷移從客觀上促進了儒家思想的傳播與發展。而且,無論是律法中體現儒家的宗旨,還是書同文、車同軌的統一,都在不同程度上幫助了儒家思想擴散傳播。

除此之外,儒家經典《尚書》也是在這一時期得以整理成形。當時的政府雖然在禁止民間私藏這些典籍,但卻將《詩》、《書》等儒家經典存於國家圖書館,命人徹底整編《尚書》。這次整編不但將《尚書》的內容收集齊全,並且將史實不完備以及只有口述的內容加以修輯,不重要的內容或刪或裁,將《尚書》從零散的單篇,整理成了一部包括二帝、三王歷史在內的完備經典。秦代的儒生們還有許多新的著述,比如《禮記》中的《經解》、《學記》等篇據考察都是在秦朝完成的。

秦朝的法律儒學化的同時,儒學也漸漸法律化了。秦律頒佈以後,人們被要求像遵守法律一樣遵守儒家的倫理道德;同時,秦代還開創了用儒家經典來議政、斷事的先例。這些都爲漢代日後在法律中重建儒家的價值體系打下了基礎。

總而言之,秦朝與儒家之間的關係絕不是簡簡單單一句“焚書坑儒”就能概括清楚的。想要了解歷史的真相,就要更多地閱讀典籍,找尋證據。如果只是人云亦云,那麼我們將永遠不能撥開歷史的迷霧,看清隱藏在流言背後的種種祕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