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比較熱門的古裝劇,尤其是武俠題材,有個現象挺有意思:劇中各路人物的名字裏,似乎經常出現複姓,比如歐陽鋒、西門吹雪等等。在《武林外傳》裏,也有公孫烏龍等角色。

在最近的熱播劇《雲之羽》中,人物“上官淺”多次登上熱搜。而“上官”,也是中國各種“複姓”裏的一個。

古裝劇人物取名字,爲何這般偏愛複姓?

什麼是“姓”?什麼是“氏”?

想探究取名的藝術,首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姓氏是怎麼來的。如今,人們常常將這兩個字連起來理解;但早先,“姓”和“氏”並不是一回事。

一般認爲,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以女性爲中心形成了若干母系氏族部落,爲了便於區分,各個部落都產生了自己特有的標誌和符號,這就是最原始的姓。

相傳中國上古時期有八大姓,即姬、姜、姚、嬴、姒、妘、嬀、姞,全部從“女”字旁,也恰恰反映了“姓”應該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產物。

正所謂“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彆氣子孫之所自分。”不難看出,“氏”是從“姓”中衍生的分支,出現於父系氏族社會,其起源有以邑、以字、以官、以爵等多種類型。

一度,平民、奴隸只有名,而無姓無氏。周代,姓和氏開始混淆,後來又走向普遍融合。慢慢地,姓氏合二爲一,平民逐漸也有了姓。

官職是啥,就姓啥?

總結一下,如今人們常說的姓,來源大概有圖騰符號、封國封地、官職等等。

這都不難理解。古代存在“圖騰崇拜”的現象,有些圖騰就成了氏族的徽號或標誌。而一些動物圖騰如虎、龍、馬、牛、羊等,漸漸成爲得姓來源。

古代統治者出於有效控制領土等考慮,會將親族、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做諸侯。有些諸侯所在封地的後人,便以封國或封地爲姓氏,像諸侯國齊、魯等,後來皆成爲常見姓氏。

出生地或居住地特徵,也是中國姓氏的一個來源。

據說,齊桓公的後代分別居住在齊國都城外城的東門、西門、南門、北門等,古人稱外城爲“郭”,這些人的後代就分別以東郭、西郭、南郭、北郭爲姓氏。

還有一些複姓,是由封邑得來的。相傳古代有個名字喚作魏顆的人,立下不少戰功,受封於令狐邑,其後代以祖上的封地爲姓,即“令狐”。

歷史上,古人出於避禍等原因,有時會自己主動改變姓氏,但新的姓氏往往會通過選取相近讀音、增減筆畫等方式,與舊日姓氏保持一定聯繫。

古裝劇角色取名,偏愛複姓嗎?

所以說,比起單姓,複姓在來源上可能沒什麼太特別的地方。

在文學作品中,確實經常有複姓名字閃現。像金庸作品中有令狐沖、歐陽鋒、東方不敗等,古龍筆下則有司空摘星、西門吹雪、上官無極。

隨着一些武俠小說被改編爲影視劇,得益於電視媒體強大的傳播能力,很多複姓得以大範圍進入觀衆視線,且自帶標籤,比如令狐沖是放蕩不羈的少俠,司空摘星的易容術出神入化。

不過,真要做個對比的話,複姓在古裝劇中的使用頻率應該還是比不上單姓。之所以能給觀衆留下深刻印象,一個原因可能就是複姓數量少,“物以稀爲貴”,容易讓人注意到。

舉個例子,“西門吹雪”名字有四個字,人物設定是長身玉立、白衣如雪,表面冷漠無情,實則心懷正氣,這就與名字互相加成,角色和複姓彷彿都帶上了些許神祕色彩。

使用複姓取名,有時能更好地體現人物身份特點。獨孤求敗是隱居的武林老前輩,只看名字字面意思的話,“獨”和“孤”,與“求敗”結合起來,蒼涼孤傲之感油然而生。

如果將“獨孤求敗”改爲趙求敗、張求敗,好像也不是不行,但總感覺差了點意思。

有人覺得,古裝劇裏以複姓取名,聽起來都有點“高大上”。實則不然,即便是複姓,如果沒經過精心構思,隨便搭配一個通俗的“名”,所謂的神祕感也很容易被消解掉。

就像有人調侃的那樣,“我西門二柱就站在你面前,你看我有幾分像從前?”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拋開文藝作品不談,其實中國人歷來重視姓氏文化,早在春秋時期取名就要遵循“五類”“六不”,十分講究。

所以說,姓名看似簡單,其中卻可能包含審美旨趣、信仰觀念等衆多維度。想取一個朗朗上口、富有底蘊的好名字,得有一定的文化素養,也是個技術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