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影響肖邦鋼琴敘事曲創作的諸因素

導讀:鋼琴敘事曲是19世紀一種全新的器樂曲體裁,對浪漫主義時期直至印象派的器樂曲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着重分析了鋼琴敘事曲起源、發展及影響肖邦創作敘事曲主要因素,力求能從多方面更深入的理解和表現肖邦的鋼琴音樂。

鋼琴敘事曲是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音樂中一種全新的器樂曲體裁,誕生於19世紀30年代,對浪漫主義時期直至印象派的器樂曲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肖邦從文學中的敘事詩和聲樂敘事曲中得到啓發,並按照用於現代文學上的涵義來使用“敘事曲”一詞,首創了他的四首鋼琴敘事曲,我們可以看出肖邦爲他的器樂曲選用這個名稱時嚴格地保持着它的定義和它的字面上的特點與意義。肖邦音樂創作的代表性手法都較爲集中地體現在他所創作的四首大型鋼琴敘事曲當中,他創造性地發展了敘事曲這一體裁,提高了它的表現力並賦予它以全新的意義,將敘事曲提高到了具有戲劇性和交響性的規模。鋼琴敘事曲的發展與成熟給鋼琴的音樂語言和結構及其表達方式帶來了巨大的變革。而肖邦創作鋼琴敘事曲這一新體裁時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本文將從以下方面進行闡釋:

1

敘事曲的起源及發展

敘事曲(也稱敘事歌,ballade),顧名思義,是一種敘事性歌曲、民間傳統歌曲或模仿傳統形式特意創作的歌曲。最早源於中世紀法國民間詩歌和文學,吟唱詩人便以此作出供獨唱用的敘事歌。肖邦爲這些作品選用的法文ballade一字源出於普羅旺斯語ballata,意爲舞蹈歌曲,而這個字又源於benare(跳舞);現代英語中的ballad,ball,ballet也都同出一源。法文的ballade像英文的ballad一樣,指適合於歌唱或背誦的短小而通俗的敘事詩。

12、13世紀時,法國和德國的遊吟詩人則常常伴以舞蹈唱這種歌曲。14世紀以後,這種舞蹈歌曲便逐漸演變爲只歌不舞的形式。在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和西班牙,也把獨唱歌曲通稱爲敘事歌。文藝復興時期,作曲家仍使用敘事歌傳統曲式aabc(c代表疊歌)進行創作。直到18世紀末,德國利德歌曲開始出現浪漫主義的跡象,德國作曲家約翰・魯道夫・楚姆斯泰格才模仿英國和蘇格蘭的民族敘事詩來寫作新型的敘事歌,直到19世紀初敘事歌才真正普遍流行起來。19世紀,舒伯特用歌德的詩創作了具有敘事性和戲劇性的敘事歌曲《魔王》、《鱒魚》等,並將敘事歌的體裁形式推向了高峯。至19世紀之後,敘事曲發生了新的變化,敘事曲作爲一種應用於器樂演奏的文學性體裁,首先被肖邦採用。肖邦是把這一主要屬於聲樂體裁範疇的形式用於器樂曲,使之成爲一種具有抒情浪漫性格器樂曲的第一人。他寫作了四首鋼琴敘事曲,它們將文學作品的精神和音樂語言融合在一起,優美的旋律、豐富的和聲,宏大的高潮構成了最完美的鉅著。從而開創了鋼琴敘事曲的新領域,同時也爲器樂體裁的敘事曲開了先河。

2

影響肖邦鋼琴敘事曲創作的因素

肖邦從文學上的敘事詩和聲樂作品中的敘事曲得到了啓發,豐富和發展了敘事曲體裁的音樂表現,擴大了敘事曲體裁的應用範圍,首創了鋼琴敘事曲體裁。從中不難發現肖邦敘事曲是浪漫派詩人的敘事詩、波蘭民間的“杜馬”和歐洲專業創作中的聲樂敘事曲的創造性發展。

01

聲樂敘事曲和鋼琴敘事曲

敘事曲(也稱敘事歌,ballade)是一種敘事性歌曲、民間傳統歌曲或模仿傳統形式特意創作的歌曲。中世紀開始演變爲聲樂獨唱歌曲的形式,多爲單聲部。最早源於中世紀法國民間詩歌和文學,吟唱詩人便以此作出供獨唱用的敘事歌。但和肖邦戲劇性的敘事曲並無共同之處。早期的聲樂敘事曲以法國的敘事曲爲代表,隨後意大利的敘事曲受法國敘事曲的影響也發展起來,它們都延續了舞蹈音樂的舞曲性質和迴旋性質,對肖邦的創作似乎有過間接的影響。18世紀末19世紀初進入浪漫主義藝術風格時期。聲樂敘事曲的創作也進入了新的階段,由於歌詞較長,敘事歌的形式往往結構長大,由於需要更加多樣化的主題和織體來表現歌詞中故事的意境,烘托情節的對比,所以這時期的聲樂敘事曲更多的具備了戲劇性特徵。

也是直到19世紀初敘事歌才真正普遍流行起來。它們大多數是相當長的詩歌、敘述和對白交替使用,故事充滿浪漫色彩的冒險與奇蹟,併力求保持古老民間敘事詩的直率。卡爾・勒韋是當時創作聲樂敘事曲最多的一位作曲家。舒伯特創作具有敘事性和戲劇性的敘事歌曲將敘事歌的體裁形式推向了高峯。肖邦敘事曲不僅在富於幻想的浪漫主義氣質方面,在敘事性和戲劇性結合方面,而且在某些細節上更接近與舒伯特和勒韋特徵聲樂敘事曲。

據肖邦的學生古特曼說,肖邦非常喜歡舒伯特的作品,從比較產生的結果可以看出肖邦鋼琴敘事曲的創作毫無質疑地受到了舒伯特等同一時期聲樂敘事曲作曲家的影響。

02

浪漫敘事詩與鋼琴敘事曲

十九世紀初期的歐洲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學藝術風格--浪漫主義。鑑於音樂和文學兩大藝術形式的相互交融,肖邦的敘事曲直接在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下產生了。肖邦自幼在父親和老師的引導下,很早接觸到了浪漫主義文學,其中包括波蘭愛國詩人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內容常和波蘭的歷史息息相關,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尤其在敘事詩中體現得更爲突出。波蘭愛國詩人亞當・密茨凱維支的敘事詩集使肖邦發生了極大的興趣。與此同時,在巴黎他和海涅、巴爾扎克等浪漫主義文學家們進行的交往使肖邦對浪漫主義文學有了更深的認識,他終於成爲第一位創造性地將敘事因素運用到鋼琴創作中去的作曲家。舒曼曾在一篇評論中指出:肖邦與他在萊比錫會面時說他的鋼琴敘事曲是受密茨凱維支敘事詩的激發而寫的。

美國盲人鋼琴家及鋼琴教育家愛德華・巴克斯特・培理在出版於1902年的《鋼琴作品描繪性分析》一書中指出:《g小調敘事曲》是根據《康拉德・華倫洛德》而寫的;《F大調第二敘事曲》是根據《希維德什》而寫的;《降A大調第三敘事曲》是根據《希維德什揚卡》而寫的,這種觀點與休涅克的觀點是一致的。《f小調第四敘事曲》一般並不認爲和密茨凱維奇的某一具體作品所聯繫,只有少數認爲是受密茨凱維奇的敘事詩《三個佈德力斯》的影響而寫的。

毫無疑問密茨凱維支對肖邦的影響是巨大的,主要的表現在肖邦借鑑了詩文的民間因素和愛國主義思想。由此可見,肖邦的鋼琴敘事曲是受浪漫敘事詩的啓發,將文學和音樂融合成一體,形成的一種鋼琴領域的新體裁。

正如肖邦本人所說:“將我的作品變成一幅完整的圖畫,這是聽衆的責任”。通過對密茨凱維茲的詩的分析,正好能夠幫助我們將肖邦的敘事曲變成一幅幅真正美麗的畫卷。

03

波蘭民間的敘事詩“杜馬”對肖邦的創作的影響

“杜馬”是16世紀末葉一位波蘭民間的無名作曲家所作以絃樂器伴奏演唱的悼念愛國英雄爲內容的敘事詩。波蘭的“杜馬”是由烏克蘭傳入的。後來波蘭的民間歌手就用這種體裁來敘述波蘭愛國英雄的故事,由絃樂器伴奏。這種“杜馬”的特點是把嚴謹而簡潔的史詩敘事性和淳樸的抒情性結合在一起,這種特點在密茨凱維支的敘事詩和肖邦的敘事曲中也表現得很鮮明。某些密茨凱維支的敘事詩和肖邦的敘事曲的愛國主義內容和史詩氣概,與這一時期以悼念愛國英雄爲內容的敘事詩的“杜馬”是一脈相承的,詩的精神內涵和肖邦充滿愛國主義熱情的內心世界是相通的。 “杜馬”在創作上把敘事性和抒情性緊密地結合在起,肖邦的音樂也非常鮮明地表現了這特點。在肖邦的四首敘事曲中,發展了波蘭民間敘事詩“杜馬”的體裁,“唱”出了波蘭人民的生活、鬥爭和願望。

04

《沉思曲》對肖邦創作敘事曲的影響

前蘇聯音樂學家貝爾查在肖邦的宣敘調中看出有波蘭民間音樂史詩體裁-波蘭沉思曲的痕跡。貝爾查在《研究肖邦的遺產問題》一文中認爲:“西斯拉夫民族的沉思曲正是肖邦的敘事曲和近似敘事曲的作品的原型……”(沉思曲波蘭民間音樂史詩體裁)。“這種體裁在它發展的成熟期形成爲先有一個緩慢的史詩性的領唱(常帶有悲哀的色彩),然後是一些緊張的戲劇性的段落,與開頭的領唱的旋律交替出現……”。肖邦的敘事曲則與沉思曲十分近似,開始總是一個含有悲劇因素的像是講故事開場白一樣的引子,接着便是敘說性和戲劇性的呈示和展開。

由此來看,肖邦創作敘事曲的靈感與激情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聚集形成的,文學上的敘事詩和聲樂中的敘事歌則是啓發肖邦創作的直接因素。這些因素也反映出肖邦敘事曲創作中的標題性以及深刻的思想內涵,其史詩性、戲劇性與交響性的特點賦予了敘事曲全新的意義, 同時也對19世紀以至20世紀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