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中華文化孕育的八大菜系之一,起源於四川地區,以麻、辣、鮮、香爲特色取材廣泛,調味多變,菜式多樣,口味清鮮醇濃並重,以善用麻辣調味著稱。

在成都外西三洞橋畔,有一家依河而設、竹籬茅舍的草堂酒家,這裏小橋流水、竹林茅舍、柳綠桃紅,景色分外引人入勝。它便是老字號帶江草堂。帶江草堂原名三江草堂,由四川鄲縣人鄒瑞麟創辦,於民國26年開設於成都三洞橋頭,1936年開業,以杜甫“每日江頭盡醉歸”的詩意定名。

抗日戰爭時期,城裏人跑防空警報,這裏便成了避難的客居之地,一時熱鬧至極。店鋪開在橋頭,橋下河水流至浣花溪,河中盛產仔鯰魚,鄒瑞麟就地取材,開始烹製鯰魚出售,即“大蒜軟燒鰱魚”。這是後來被授予“川菜大師”稱號的鄒瑞麟於1938年在成都西郊三洞橋飯店創造的著名魚餚。

在經常來的顧客中,有一位名叫陳踐石的雅士看到這裏的美妙景色,於是便借用杜甫詩句中的“每日江頭帶醉歸”之意,摘取“帶江”二字贈與鄒瑞麟,於是改名爲“帶江草堂”。從此,“帶江草堂”就與文人雅士結下不解之緣。1938年,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到成都籌備抗日美術展覽,成都文化名人、藏書家嚴谷孫先生在“帶江草堂”宴請張大千。以美食家著稱的張大千對鄒瑞麟的絕活兒“大蒜燒鰱魚”讚不絕口。從此“帶江草堂”更加名揚巴蜀。

說起帶江草堂的特色菜餚時,首先登場一定是摘得桂冠的“軟燒大蒜鰱魚”。鯰魚肉質嫩鮮滑,味鹹鮮、微辣、略帶甜酸,上世紀四十年代起就一直被食客譽爲川中名菜。

1959年,郭沫若先生在成都期間專程到帶江草堂,品嚐大蒜燒鰱魚,讚不絕口。席間,鄒瑞麟專門製作一道魚餚請郭老品嚐,並請郭老爲其取名。郭老見盤中魚遊清水,配料如鮮花漂浮水面,連聲叫好,欣然爲之取名"浣花魚"。餐後品茗時,郭老詩興大發,爲帶江草堂留詩一首:三洞橋邊春水深,帶江草堂萬花明。烹魚斟滿延齡酒,共祝東風萬里程。

不僅如此,帶江草堂的漁溪鰱魚、金沙肉蟹、八珍燉甲魚、蓀茸開邊蝦、浣花魚、泡椒划水、碧玉烏魚絲、太白醬肉、貴妃蛋等特色菜餚,已編入中、日合編的《中國名菜集錦·四川》一書。1992年,該店烹製的菜餚被成都市人民政府授予“成都名小喫”稱號,1995年,“帶江草堂”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貿易部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