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果是关于,一个生命的健康成长,那么我们该做出怎样的努力,在一切以“孩子的教育”为理由的前提下,不仅仅是教育,人生全部的结构会彻底失去平衡!

陪读,是对教育的亵渎!

1

一个完美的完整的家庭,因为陪读而分开了。妈妈带着孩子在海外,爸爸一个人在中国挣钱。偶尔也有爸爸陪着孩子的,也有一家三口干脆一口气都到海外陪孩子读书的。就数量而言,夫妻分开的占了98%还要多。

就人的本性而言,大部分70后的夫妻就这样隔着天涯,勤快的两个月见一次面,不勤快的,估计半年一年才在一起。人性是需要在一起才会有温暖和幸福的,也包括性福。于是,因为陪读,因为时间从来不会和人的本质商量着慢慢过,几年之后,孩子读书长大了,夫妻已经到了更年期。更年期遇到空巢期(孩子飞走了),人生几乎就这样开始走到了下坡路。

2

关键是,妈妈陪着孩子在海外读书的时候,单性别特征对于孩子(不管男孩女孩)的影响究竟会发生怎样的转变,不得而知。这是一个十分经典的心理学现象,你很难判断孩子在单性别的影响下一生人格结构的奇妙变化。

很多孩子是初中就出国读书的,即使是高中的年龄阶段,孩子依然是孩子。如果你希望孩子接受一个家庭的完整的遗传影响,而不只是基因的遗传,那么,父母亲在一起陪着孩子读书,是不是从结构意义上更加完美和富于影响力,这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我们谁都没有办法回避。一旦你回避,你就在摧毁整个结构。

3

教育,是生命的健康成长。放在比如新西兰这样的国家,我们所说的洋人(当地人)怎么都不会理解更不会接受陪读这一事实,问题的严重性是:一个妈妈陪着一个孩子在新西兰好几年,孩子的爸爸出了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其实是最关键的时刻),让一个家庭如此分散!

健康的家庭和金钱没有太多的关系,夫妻分开(也是分居)实际上已经在破坏家庭这个细胞的美好品质,从道德层次上说,这样的分居是不人性的。违背人性,再多的理由都是强词夺理。教育如果需要这样的理由来完成整个过程,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

4

就教育而言,如此大规模的陪读现象,构成了中国教育现状的严重不平衡。社会分化或者等级优劣的选择,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更不是文明的声音。一个国家教育的出路从来不是陪读这样的现象可以给出答案的。以财富水平来确定的出国读书陪读现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财富本身。因为有钱,才选择出国读书,因为有钱,老子就可以送小子出国。这一简单逻辑,背叛了教育的本质。而在中国国内家庭养成的财富奢华印记,被孩子带到了海外,豪车的购置以及在海外购买豪宅,炫富的文化构成了文明的冲突。

如果洋人骨子里瞧不起中国人,在今天要找个理由来说明的话,陪读的孩子所产生的问题至少是一个足够的理由。

由于父母和家庭的财富,而明确的展示自己的奢华(各种名牌衣服手表等)的孩子们,被洋人嗤之以鼻,失去个人意志和奋斗的理想,以及不再靠着个人的努力来改变整个命运的思想,成为这个时代中国孩子最严重的文化心理,显然,这一文化心理会在十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造成更为严峻的情形。

5

实际上,陪读的本质除开上述一点之外,另外一个就是对于生命的浪费。就像中国人吃饭总是点一大桌一样,陪读浪费的就是妈妈本身。这些接受过中国高等教育的女性,在她们正是事业高峰的时候,突然间放弃了一切,她们和自己的家人唯一的中心和重心就是孩子。全力以赴放在孩子的留学上,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一日三餐,依然让孩子享受着和出国前几乎没有任何区别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她们自己从此心甘情愿地服从了不得不接受的新的生活:在一个异国他乡,她们失去了自己的优势,甚至连做饭都不会的她们,要么一日三餐在外面过,要么开始学习如何做饭做菜。

当所有的时间都在孩子的身上的时候,她们真的就彻底放弃了自己。于是,内心从失落到失望,从那些莫名其妙的忧虑到轻度灼伤的感情空白,她们最为可怕的是从此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和工作的热情。从这一角度,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延伸出来的严重问题:有一天孩子长大了,你也老了,你的内心星光坠落,火花熄灭。你的孩子就会反问:妈,你怎么就没有自己的事情呢?你怎么老盯着我啊!你能不能做点自己的事情啊!

陪读妈妈衣食无忧,而内心却恍惚虚幻。陪读妈妈金银绸缎,而精神没有着落。如果我这一判断过于凌厉的话,那么,也至少接近了真实情况。

于是,教育,在陪读这一过程里,我们看到了对于两代人的亵渎:一个是孩子,一个是妈妈。

!中国现代教育,在逃离中国本土环境的时候,像极了奢华的难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