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

前段時間,電視劇《都挺好》赤裸裸的剖開原生家庭的傷害,控訴了不負責任的父母,引得無數觀衆共鳴。

最近,在電影《何以爲家》的片頭,12歲的男孩扎因直接把父母告上了法庭

——扎因,你要起訴誰?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

——罪名是什麼?

——因爲他們生下了我。

或許你會覺得這孩子大逆不道,會奇怪爲什麼“生下孩子”會成爲一項罪名。

但當你看完這部電影后,你就會理解他,支持他,也會明白不是生下孩子的人都有資格做父母。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

因爲他們生下了我

扎因出生在黎巴嫩一個貧困的底層家庭。

作爲家中的長子,小小年紀的他已經承擔起養家的重任。

送煤氣、搬水、送貨、在路邊賣簡易飲料......

休息的間隙,還要去藥店騙處方藥,給製毒的父母打下手。

父母沒有工作,對他唯一的管教就是說“滾“,以及拳打腳踢。

從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他,出口成髒,各種生存技能運用的比大人還要熟練。

其他的弟妹,大一點的照顧小一點的,再小一點的嬰兒,腳上鎖着腳鏈,坐在髒兮兮的地板上,哭啞了嗓子也沒人管。

儘管如此,扎因的父母依舊不知疲倦的造人,甚至讓孩子們在造人聲中入睡。

這種習以爲常的煎熬生活,被扎因妹妹薩哈初潮的到來打破。

他偷偷爲妹妹洗內褲,手忙腳亂的教妹妹隱瞞初潮的事實。

因爲他明白,妹妹一旦長大,就會被嫁出去換取彩禮,緩解生活的壓力。

可是,事情還是被父母知道了,他想阻止換來的是一頓毒打。

薩哈被父母“嫁”給了房東,以換取低廉的房租。

幾個月後,薩哈因爲孕期大出血死了。

一個不到12歲的孩子,被出嫁,被強暴,被迫懷孕,最後悲慘的死在冰冷的夜裏。

妹妹的死成爲點燃扎因內心炸藥的火苗,他拿起了刀,發瘋一般跑向房東家......

母親來探監,告訴他:“我又懷孕了,如果是個女孩,我會取名叫薩哈,上帝把你的妹妹還給你了。”

想到即將出生的孩子的命運,忍無可忍的扎因把父母告上法庭,因此出現了片頭的那一幕。

生而不養

是最大的惡

在扎因的家庭裏,父母生下孩子都是有目的的,他們都是工具。

男孩要出去打工,賺錢養家,女孩要被“嫁”給大很多歲的老男人,換取彩禮。

本該是被呵護被疼愛的年紀,卻早早的背上了生活沉重的枷鎖。

生而不養,不僅存在於電影,更是血淋淋的現實。

還記得那個走紅網絡的“殺魚弟”嗎?

2010年底一段視頻從從西祠衚衕傳出後,爆紅整個網絡。

視頻中的小男孩手持菜刀,先用刀背把魚敲暈,再開膛破肚,整理裝袋,賣出收錢,一系列的動作比成年人還要嫺熟利落。

稚嫩的小身板、倔強犀利的眼神,以及熟練的殺魚動作,引起了很多有過艱辛童年網友的共鳴,紛紛點贊,並送上綽號“殺魚弟”。

他從6歲開始就跟着父親在攤位上殺魚,有了名氣以後,父親乾脆把店名改爲“殺魚弟水產”。

有好心人資助殺魚弟上學,但父親認爲讀書無用,不如回來殺魚,殺魚弟繼續淪爲父親賺錢的工具。

去年8月,殺魚弟和父母發生爭執,服下百草枯,雖然被救了下來,但是相信日子也不會好過到哪裏。

殺魚弟悲慘的一生,似乎已經被父親註定。

生而不養,不如不生,把孩子當做附屬品的父母根本沒有資格被稱爲父母。

如果孩子有選擇父母的權利,有多少孩子會拒絕出生,有多少孩子會重新選擇父母?

生而不教

是最大的悲

在電影裏,扎因的父母除了給予他生命之外,從來沒有承擔起教育的責任。

他們當着扎因的面製毒,絲毫不避諱;

他們不讓孩子上學,即便上學“有喫喝和東西拿”;

他們從未給過扎因一個吻、一個擁抱,有的只是拳頭和辱罵......

扎因故意傷人被判入獄,父母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一味的推卸責任:

我也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我有什麼錯?

如果有可能有條件,我也會比你們過得更好。

口口聲聲不是我的錯,那是誰的錯?

是生活嗎?是社會嗎?它們逼你生孩子了嗎?

反觀電影裏那個收留扎因的女工,她也很窮,卻讓扎因體會到了來自家庭的溫暖。

沒有責任感的父母就算是有好的條件,培養出來的孩子又能好到哪裏去?

去年12月,一起殺母案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12歲的小學生吳某,因爲抽菸被母親發現遭到痛打,吳某不服,持刀連砍母親20多刀。

事發後,吳某被警察抓捕,指認現場時毫無悔意。

一句“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好像一切理所應當。

而他的家人,絲毫沒有責怪他的意思,還替他開脫:“孩子太小,不懂事”,反而更關心孩子以後的上學問題。

吳某的父親向社會大倒苦水,請求好心人經濟援助、讓政府接管兒子。

這看起來根本不像一個剛失去妻子、失去兒媳的家庭,從他們的言行舉止中,看不出有任何悲傷的感覺。他們對生命逝去漠然的態度,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麼吳某會持刀弒母。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說過:“一想到爲人父母竟然不用通過考試,就覺得毛骨悚然”。

生而不教,爲什麼要生呢?

只是爲了證明自己會生、能生嗎?

生下他,卻不好好教育他,這樣不負責任的生育,是一場又一場悲劇的源頭。

即使孩子運氣好,盡力攀到了光明的地方,也會像《都挺好》的蘇明玉一樣,用一生來治癒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

無力撫養孩子的人

別再生了

在影片的最後,扎因對全天下的父母說:“我希望大人聽我說,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這並不是在宣揚“窮人不配生孩子”的論調,而是強調生下孩子就要對他負責。

物質上的貧窮是一時的,只要你肯努力,一定能夠改變,可怕的是沒有責任心。

假如你從來都沒想過要擔起照顧、養育一個孩子的責任,或是把孩子當做你的附屬品,隨意支配,亦或是覺得讓孩子喫飽穿暖就足夠了,那麼我奉勸你,還不如選擇不要讓孩子降臨在世界上。

並不是所有生下孩子的人,都配做父母。

把孩子生下來只是生理層面的,滿足的是父母的生育權,真正去養育、去教導孩子長大成人,纔是對孩子的負責。

伊能靜曾經深夜發微博,提醒女性在三種情況下一定不要生孩子:

如果你照顧不好孩子,不要生!

對生育有任何一點疑慮,不要生!

如果男人對怎麼養孩子沒有規劃,不要生!否則孩子會淪爲你和男人不幸福婚姻的犧牲品。

言論一出,立即被衆多網友攻擊,其實現在想來,她說的不無道理。

如果不能陪伴孩子,不能給孩子創造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不能好好的教育孩子,那麼不生,是最起碼的自覺。

每個孩子都是上帝派來的天使,願他們都能被溫柔以待。

○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