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部长,看中间”,“后面”,“看这里”……面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现场上百家媒体的镜头,科技部部长万钢笑盈盈地挥手,尽量满足需求。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万钢也是有问必答,知无不言,真诚坦率。

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引领世界潮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在这一主题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记者会上,万钢用几分钟时间汇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成绩。

改革、双创、科技惠民……在更多时间里,他聊体会,谈思考,讲故事,轻快、生动地回应着媒体关切和公众期待。

科技人员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主力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改革到了“啃硬骨头”阶段,接下来还有哪些举措,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万钢表示,过去几年我国科研管理计划体系和经费领域实施了大幅度改革,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科研人员对这些文件都很赞同,但实施过程中,多多少少有些障碍,还需进一步落实。

在激励和评价机制方面,万钢说,激励政策主要以成果转化为着力点,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的实施卓有成效。

但他坦言,这些政策虽然激励了科研人员,也带来一些新问题。例如,如何提供更好更专业的中介服务、行业政策不协调不配套等问题,均需要进一步解决。

“在激励方面,还会出更多政策。”万钢透露,包括税收优惠政策,高校科研院所兼职的制度规范,探索统筹协调科研人员的基本收入稳定增长、绩效收入合理增长及成果转化合理激励之间的关系等。

谈到科研人员最关心的科技评价体系,万钢直言:“有些评价制度确实不合适,比如要求医生必须写论文,这就不太适合新时代的发展。”他说,此前发布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就旨在解决这一问题。

“两会期间我的同事们也都没歇着。”万钢转头看看一同出席发布会的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接着说,“相继完成了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以及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文件,还有成果转化收益的税后优惠政策,这些都会在不久后公布。”

万钢表示,这些措施将进一步给科研经费松绑,破除繁文缛节,但这是一个长期工作,需要持续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科技人员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主力军。“这些年来,我更多感受到的是科技人员胸怀大志的报国情怀。”万钢感慨。

他提到了李保国、黄大年、南仁东。“我们要特别珍惜科学家精神,珍惜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珍惜青年人才的创新积极性,既要有物质的激励,更多的还要在精神上满足他们为国奋斗的需求,为他们的创新成就、艰苦奋斗,和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鼓与呼,使他们的工作更加顺畅。”万钢动情地说。

打造“双创”升级版要做好几件事

科技日报记者杨雪在记者会上提问

“这些年我走了很多众创空间,也结识了很多年轻人,我感觉‘双创’是年轻人实现梦想的一个绝好平台,也是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舞台。”万钢在回答科技日报记者有关双创升级的问题时感慨,“特别是高校、企业创办的专业化的众创空间,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要求”。

在他看来,“双创”也是改革的一个手段,带动了科技资源共享。“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在创新空间融合了,很多公共服务开放了。”

从科技创新角度看,万钢认为,接下来应做好几件事。一是创新创业的融通发展要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要按照十九大提出的要求,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大中小融通创新,完善院所、企业与创业者的合作机制”。

二是要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为创业者提供全流程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三是要强化创新的源头供给,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技含量,促进重大项目向社会开放,带动产业发展、社会应用和创新创业。

四是要加强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国际创业创新大局当中。“最后,我们要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来提高服务于创新载体的能力,让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这样一种创业孵化链条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创业资本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万钢说。

造福人民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宗旨

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水污染等重大科技专项效果显著;建立了重污染天气应对技术体系;沙漠化治理的“库布齐模式”……谈到“十三五”以来民生领域的科技成果,万钢如数家珍。

至于未来部署,万钢说,首先是要深入开展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把好的经验模式推广出去。同时,要加强重大科技项目的统筹引领,利用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加强社会安全防范,为打赢污染攻坚战、脱贫扶贫、促进人民健康提供更多的科技投入和支撑。

此外,要发展绿色技术,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要继续深入开展科技扶贫脱贫攻坚,发挥科技特派员和星创天地在农村科技创新创业中的作用,开展创业式扶贫。”

万钢特别提到公众关心的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问题。“我们已经有相应规划,也启动了各方面工作,将进一步加大力度,聚焦高发特发‘癌种’。”他说,要提高癌症早诊率,降低发病率,提高生存率,实现科技的突破,同时要依托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加快成果转化和先进适应技术的推广,提升我国癌症防控的综合水平。

新闻多看点

万钢:要夯实人工智能发展的科学基础

“人工智能”是近来中国科技发展的关键词之一。科技部部长万钢10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马上将发布人工智能项目指南和细则,来突破基础前沿理论关键部分的技术,以夯实人工智能发展的科学基础。

万钢介绍了近年来很多领域的人工智能成果。“自动驾驶汽车在上路,机器人分捡包裹,使快递业得到了保障。在昨天的‘两高’报告,还提到了智慧法院的建设。”万钢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已经正式公布。这是国家层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系统规划,它强调了以加快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为主线,突出科技引领、系统布局、市场主导、开源开放的基本原则。

“人工智能要渗透到各个领域,最关键的还是要把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基础研究做好,并使它很快拓展到社会各方面。”万钢说,相关部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启动人工智能的开源平台建设。在此基础上,将加快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学基础的关键技术系统集成研发,使研发成果尽快进入开放平台,在开放使用中使其增强完善。

他说,人工智能既有科技性进步的一面,也有社会发展的一面,所以要加强政策法规研究,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对社会伦理、就业结构、个人隐私、国家安全等方面的一些挑战。

“在人工智能重大项目中,我们要把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从自然科学角度攻克基础难关,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解疑释惑,为和谐发展提供动力。”万钢说。

他表示,人工智能是国际化潮流,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支持我国人工智能企业、研究机构开展国际合作,在一些重要关键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摄影:周维海

编辑:梁 伟

审核:管晶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