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校庆】文学作品征集 用于《中山故事》编印

作品体裁不限,题材包括:师生情(追忆在校美好时光、同窗师生情谊)、求学路(讲述成长经历,汇报骄人硕果,抒发人生感悟)、母校忆(记录学校的发展变迁、重要事件、重要活动)

中山故事征稿校庆专用邮箱:[email protected]

来源:中山中学《七十回眸》

作者:黄竹生

编辑:陈伟伟

中山好,校傍浦阳江。桥堍作埠竹筏浮,墩边清潭鳜罽翔。此景更难忘。建校前,浦江县交通闭塞,行商货运,除肩挑背负外,全仗竹筏承担。县城南门(大明门)外的大桥堍,为浦江筏航的起点。今中山中学北边的普义桥乃古渡口,为黄宅一带筏运的中转之埠。

竹筏,长约三丈,用大口径毛竹,经过削皮燻炙然后编扎成帖,每帖约二十根筏竹、平铺排列,以木横贯,用籐紧扎,前窄后宽,筏头翘起,中设木架,可以堆货、油布为篷,俾遮风雨。下铺被褥,上挂风灯。客则坐卧其中,听风听雨、观山观水,青山秀水,朝霞旭日,月白风清,鸟语花香,山廻江转,诗情画意。游客躺在筏船之上,卧听篙尖击石声,橹掌打水声,山歌和答声……。山是青的,水是碧的,烟是白的,天是蓝的,花是红的,地是绿的,爽心悦目,心旷神怡。筏工则篙橹并用,下水时一篙点水,筏行似箭,平水处摇橹前行,声声款乃,上水时拖拉行慢,汗流浃背。篙师筏工往往或五六帖或八九帖结队鱼贯而行,无须烦琐的交通规则,只有习惯的默契,他们一同撑篙,一同摇撸,一同做饭,一同靠埠,一起唱山歌。其苦乐之大,民间以“神仙老虎狗”喻之。如今旅游业兴盛起来,诸如富春飘流,天目溪飘流等等,举不胜举。花数十元门票游数十分时间,何能比得上六十年前浦阳江上的竹筏飘流呢。

1930,陈肇英先生返浦探亲,恩师锺士瀛(钟村绿洲先生)相邀,却之则不恭。乃过桥拜访,返回时恰逢雨后水涨,木桥遭毁,只得乘筏过江,竹筏被洪水冲下数百米,直至老子洞口茶坪殿边,始得靠岸。由此想到古塘钟村之间的古渡口,常有溺斃的情况发生。于是,联合家二兄肇裕(陈足民)和钟村钟士培(兰畦)等绅士,发起捐建石拱大桥,在本地筹资4万元,陈肇英在闽、浙各地筹资5万元,合计9万余元,聘请东阳、永康之能工巧匠,就地取材,开采老子洞口南侧的红色岩石。挖脚时除钟村有一台借来的抽水机外,其余桥墩均使用龙骨水车排水,幸好久晴,天助其成,193212月完工园桥。仪式隆重,热闹异常,还请了杂技班子“翻九楼”,观者堵道。石拱大桥命名为“普义桥”,由陈肇英题写桥名,镌刻成青石匾额嵌于大桥正中桥洞之上。该桥长五十二丈,宽一丈二尺,十二墩,十一洞,两边石栏,高可隐身,每个桥洞之上,均嵌有石匾,由国民党中央监察院院长、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等人题写,诸如“月上东山”、“长堤步月”、“集贤春涌”、“寒江钓雪”、“古渡飞虹”等字样。桥墩正面成锥形,上竖一白色石柱,刻有“南無阿弥陀如来”等字。南北两头,造就石砌长堤,向钟村和古塘两村延伸。为当时浦阳江上五座石桥之冠。远观似长虹卧波,壮观雄伟、气势不凡。每到秋天,江水格外清澈,江边的乌桕,树叶泛红,柏籽吐白,真是江山如画、美不胜收。桥南百米外,有横跨长堤的“普义亭”,路人可以在此坐歇聊天。亭左有庙,名“普义庙”。中山中学建成后,与之毗连,势成一体。每当傍晚和假日,师生们三五成群,漫步在普义桥上,观赏桥下放生潭中的鱼群,锦鳞翔集,鱼长盈尺,並不比“花港观鱼”逊色。

1958,新建浦义公路,取道“普义大桥以及桥两端的数百米长堤。于195911日全线通车。“普义桥”为沟通浦义两县,进一步作出了贡献。

1974,公路拓宽时,拆除原桥,在原址建造钢筋混合土六孔新桥,石拱普义桥之寿命仅四十二年,令人感叹不已!施工时施工队先建了便桥,过往车辆一律过便桥通行,结果发生了桥毁车翻,淹死人命的事件。新桥建就仅二十多年,()(石斛桥)公路建成,横跨浦阳江的“浦江大桥”落成。原普义桥作为交通枢纽,浦义通衢,也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