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较理想的是,比如我们请个专家或者比较懂行的人来做个主持人,然后可以请村里面找几个老人,组成一个村史编纂委员会,然后定期地开一些村民的座谈会,或者直接做村民口述史,上村民家中采访。按照我们今天新的村史模式来编纂的话,这个村史应该是非常理想的,这就是我所讲的大家来写新的村史,这种村史我们把它称之为公众社区史。

6.1村史不同于村志

村是我国中国最基层的单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村当然有它自己的历史,村的历史就是我们讲的村史。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地方志编纂传统的一个国家,村史的编纂也是比较早的,根据目前所考,明清时期至少已经有了,只不过是数量不多。我们现在流下来160种左右,占的比例是大概括千分之十六,而且这些村镇志主要集中在南方的浙江、江苏一带。

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们重新兴修地方志,所以慢慢受地方志影响以后,我们开始重新编纂镇志村志的编写。据国家图书馆的统计,现有的村志大概470种左右,当然这个数量只能是一小部分,因为很多的村志是不公开出版的。那么从现在的村志编纂来看,我们还是觉得有一些问题的,这些问题主要在这些方面:

第一个方面,体例方面不够全。我们现在所看的村志,第一种是方志体村史,因为它受地方志的影响,模仿县志镇志来设计体例,这是第一种。这个是比较多的。第二种是编年体,类似什么纪事。第三种纪事体。第四种是报告体。譬如说,北京有一部书叫做村官说村史,我们在台湾可以看到,他们也编了不少村史,目前我们看彰化县,它是编的比较好的。大概能看的大概有三十多种,我们找了几种来看,它们的体例偏重地情读物,就像给外地人介绍某一个地方,让他们了解我们这个地方。

第二个,是村史的宗旨不合时宜,目前我们的村史受地方志的影响,受中国传统的国家史学的影响,它有些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它偏重横向的介绍,纵向的过程性比较少。我们都知道历史最核心的一个因素,它是有一个过程的,没有过程就不能称为历史。第二,只有事没有人,里面看到的都是各方面情况的介绍,而人的故事看不到,我们都知道历史最根本的是人的故事。第三方面,只有大人物没有小人物,因为我们国史一向来偏重上层精英人物写作,那么受国史地方志的影响,村史的编纂也有这种倾向,偏重于那些大人物,而那些小人物就比较少。所以从这些情况来看,我们觉得已经不太时宜了。

第三方面,村史编纂的力量比较单薄。解放以后,我们村的文化力量逐步逐步地集中到城中,那么乡村留下的文化人才很少,只有一小部分具有高中以上文化,这样的话村里要编村史的话,有时候要找一些会写作的人都困难。

第四个是编纂的路径太单调。我们传统的编书都是偏重文献的,然后都是从档案的搜集入手,但是村和其他单位不一样,它一向来档案是比较少的,所以呢光靠文献是不够的,而且更主要的我们人类史故事,很多经历都是储存于我们大脑之中的,所以这些东西,你必须借助新的方法,从人类大脑中把它搜集出来。现在有一种新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口述史,口述史它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直接将我们村民大脑记忆中历史把它可以掏出来,这样的话编村史就比较丰富了。所以我们今天新村史的编纂,主张从口述史入手,总体上来看,一个力量比较薄弱,一个是路径比较单一,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体例比较单调。你譬如说,我们想编村史,为目前为止比较理想的综合性村史没有,我们在村史编纂中,当然希望有一些专业工作者,尤其是懂村史的历史学家能够参与村史的编纂,这是最为理想的。但是这种也是比较麻烦的,我们历史学家的数量总是比较少的,而全国村的数量是相当大的,所以,呢我们历史学家不可能都参与进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那么我想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历史学提供比较理想的村史编纂模式,供大家来参考。

6.2公众社区史的旨趣

我们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是村史编纂的宗旨。我刚刚讲过,我们传统的村史编纂,可能问题比较多。那么我们今天呢,希望在新时代,编纂出一个更理想的村史。那么这样的村史呢,我觉得我们可以用新的,公众史学的要求,用公众史学的精神来做村史。在台湾已经提供了一个好的样板,他们把它称之为“大家来写村史”,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大家来写村史运动”。那个关于台湾的“大家来写村史”,是怎么回事呢?台湾在80年代末,民主开放以后,他们慢慢的本土意识就比较强了。本土意识强的过程里面,尤其是比较重视挖掘乡村的一些文化资源,所以台湾成立了一个地方文化营造协会,这个营造协会就鼓励大家挖掘乡土的文化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90年代末的后期,台湾就出现了“大家来写村史”的这个运动。我们看台湾南部,特别是彰化县,做的比较好。台湾彰化县文化局,他们组织各个地方,每年拨经费来组织编纂村史,让大家以项目的形式来申报,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30多种的村史。

台湾“大家来写村史”,这个事是比较典型的公众史学视野下的新村史,这种新村史,比较偏重于以人为中心,它是希望通过人村民的故事来展现村的历史。这种新的村史,我们今天可以把它称之为公众社区史。那么社区是现在比较时髦的概念,特别是在城里用的比较多,但是我们现在包括有很多乡村,也在逐步把村改为社区。社区这个概念和以前的村稍微有点不一样,村在我们中国最早是一种自然的聚落,它往往是同姓的聚族社区,后来中国的村主要是行政村概念。现在的社区概念和村有什么不一样呢?它是更加偏重于人的因素,这社区是什么东西呢,它是有一群人,就是我们讲的由村民组合而成的这么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是命运共呼吸的群体。那么从台湾的“大家来写村史“这个运动里面来看,对我们今天如何写村史有什么启迪,我觉得至少有三个方面。

第一,就是大家共同来参与写村史,我们以前写村史都是由一些精英或者由外面的专家来写村史的,这样的话把村里的大部分的村民排除在外面了,这种模式在今天已经行不通了。我们今天主张由大家来写村史,那么大家来写村史怎么做呢?这是不是意味着人人都动手来写村史,当然这也是不太现实的,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就是说,会写的写,会说的说,不是说全部都要来写。比较理想的是,比如我们请个专家或者比较懂行的人来做个主持人,然后可以请村里面找几个老人,组成一个村史编纂委员会,然后定期地开一些村民的座谈会,或者直接做村民口述史,上村民家中采访。这也就是说,让很多村民参与叙述村的历史,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大家来写村史这个概念。

第二方面,要人人成为书写的对象。我们怎么写呢?我们以前都是把精英人物写进去,我想国史(这样写)没办法,因为它要写的人物很多,它也不能把所有的人物都写上去,当然只能写一写精英。那么地方上尤其是村里面,我们可以考虑一下,除了精英人物,要把普通的村民也写上去。你想想看,如果连村史也不写普通人的话,那么我们普通人就彻底地被排除在历史书写之中了。从实际上来看当然还是有一点难度的,比如我们正在做的村史里面,我们难免首先会偏重一些精英人物,其次还会照顾到一些普通人物。那么普通人物怎么照顾到呢?我们也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说通过一些事件跟某些人物结合,还可以通过一些名录表的形式等等来体现。

第三个方面,我们怎么来做呢?我觉得在形式方面可以更加多样化,我们以前在讲到编书的时候,大家马上想到的一个概念,就是用文字来编写。用文字来编写历史是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但是今天我觉得(光有文字)是不够的。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的版本,譬如说,录音的版本、文字版本和录像的版本。我们普通的人不识文字的,我们让他们听或者看,可能会更理想。所以这就是我们讲的,新的村史的形式,按照这样写新的村史的宗旨来写,我们的村史有可能会编出比较理想的状态。

6.3综合性的体例

我倾向于一种更综合的体裁,我们历史上有好几种体裁,比如说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我觉得纪传体可能是比较理想的,我倾向于用纪传体这种综合体来编写我们今天新的村史。那么具体怎么做呢?我倾向于借助我们今天的家谱或者古代宗谱的一些精神,来改造我们现有的地方志,或者村史的一些编纂。宗谱里面主要是有两种精神可以值得我们借鉴的,第一个它有一个谱系图,我们今天可以把它改造一下,称为“村民世系图”,因为古代它是同姓的,我们今天的行政村有好几个姓氏,所以今天可以把它称之为“村民源流图”。

第二种精神是,宗谱里面有个传记,传记有两种,一种叫大传,还有一种叫小传。我觉得我们今天的公众社区史,可以把大传小传的精神借鉴过来,或者我们今天可以把小传称之为名录的形式。我们现有的村史里面,有几种已经注意到了。譬如说浙江的有几种村志,它已经就借鉴了宗谱,所以这种新的村史,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表村史宗谱,就是史和谱合一的。

结合这种精神我们来设计一下,我们今天新的村史应该怎么做,大家可以想想怎么做。我倾向于我经过一些设计以后,我把它设计为五大块内容。第一大块内容,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纪事,这一块偏向于什么意思呢,就像用编年体,就是类似我们古代大事记,或者纪事本末体的方式,把整个村从古到今主要比较大的事情,整个发展过程的脉络。

第二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民生。就是把村里的各方面的情况,都把它反映出来,比如说交通啊经济啊,文化等各个方方面面的情况,就是前面第一部分,通过纵向没法写的这些事情,都把它放在第二块,叫民生篇来写。

第三部分,我们倾向于普通的村民篇。这一部分我想很核心的就反映普通村民的历史,这里面我倾向于用一些专题,用一些表的形式来反映,譬如说我们前面讲到的,村民谱系图,我觉得可以放在这里面。还可以搞一些表,比如说村民的生卒年表,村民的婚嫁表,村民的参军读书,到外面做官的,或者到外面经商的这些表,就是说通过这一部分能够把普通村民的一些事情,能够反映过来。

第四部分,就是名人的部分。这一部分我倾向于,把村中稍微有头有脸的一些人物都反映出来,主要是有三大块,第一块就是一些在这个村出生的,但是在外面工作的一拨村的名人。第二拨,在村的里面工作的一拨村干部。比如说村长、书记、文书、小队长、妇女主任、治保主任、赤脚医生等等这些比较有头有脸的人物,把他写进去。第三部分,我倾向于做一些专题的名录,比如一些有特色的村民,比如说比较孝顺的,或者各个领域里面比较有特色的人物就写进去。

第五部分,我把它称之为诗文选粹。就什么意思呢?倾向于把这个村里面,村人留下的一些诗文,或者各个地方关于村的一些报道,把它写出来,这样的话关于很多村的一些文献就可以收集起来。

这样五个部分就构成了我们综合体的村史。那么这个综合体的村史有哪些特点呢:第一,我们上层和下层都照顾到了。第二,事情和人物都有了。第三个,是体材比较多样化。而且五个部分可以有相对的独立性,然后又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这第三个方面,我们讲的关于村史编纂的一些新的体裁和一些设想。

6.4新颖的操作路径

我们前面和大家讨论那么长时间关于村史的宗旨和体裁,我们都设计好了。那我们接下去该动手,怎么来做。村史的编纂首先一件事情,是要组织一个好的团队,这个团队我倾向于团队的负责人,是一个或者几个有比较高的文化的人,懂行的人来主持,然后下面组织一个村史编纂委员会。

第二点,要取得上下的支持。所谓上下的支持,首先是村的书记和主任领导的支持,领导的支持是在中国要办成事情优先要考虑的事情。除了领导之外,我们也要让下面的人,逐步逐步来配合。

第三个方面,当然是要从口述史的调查入手。我们现在最理想的状态,是通过口述史的方式来进行。这里面我们可以委托一些大学生,组织一个口述史的采风队, 然后让他们组织起几个小团队,逐步逐步的做村史口述史的调查。那么这里面口述史的采访怎么做,我们除了组织团队以外,很大一个采访对象选择是非常要紧的。因为我们采访质量的高低是取决于我们采访的对象,如果我们采访的对象他掌握的历史信息比较多,那我们采访的效率就会比较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呢,我们倾向于口述史的采访对象,优先考虑哪些人呢?书记、村长、妇女主任、文书,和团支书、治保主任这些人。第二拨我们要考虑的是小队长。第三拨人物,是找一拨村里面出生的后来到外面工作的,比如考大学出去的,还有一拨后来是因为工作的原因,作组织调动在外面工作的,这一拨文化水平比较高,境界也比较高,视野也比较宽,当然他们掌握的信息有时候是很值得参考的。第四拨人倾向于找一拨在村里面平时比较关心的,就是以前我们说的百搭一样的人,就是平时喜欢管闲事的一拨人,这一拨人可能会对村里面的情况了解的比较多,由他们那边入手采访,可能就会比较理想。最后往下延伸,比如年龄大的一拨人,或者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比较有特色的一拨人。这样下来,我估计大概有100个人。采访下来以后,村的采访面貌,口述史就比较理想了。

第四方面,当然是调查档案资料。解放以后一般村里的档案相对保存还是比较完整的,只是数量上可能还是比较少。除了村的档案之外,我们还要找一些原来的公社或者镇街道里面的档案,还有县里面的档案,甚至市里面的档案收集一些。当然除了档案之外,我们还有报刊资料,比如网络的收集,还有报刊资料的收集,这些就是我们讲的收集现成的文本资料。除了这个资料还有一种资料我们前人比较忽视的,就是图像资料,就是我们讲的各种各样的照片。我们村民家里的一些老照片,还有各种各样的证书,比如结婚照、毕业照还有什么分田契,还有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我们现在都可以把他们拍成照片,这些档案资料今天就是很宝贵的。

等到全部的资料收集的差不多的时候呢,我们就可以动手做一些专题的资料长编来编,把它编成几个资料长编。编好以后呢,可以考虑慢慢的把整个村史编好,编好以后最后通稿,要经过反复的校对编辑。最后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审稿,审稿我们倾向于好几块审稿,第一是专家审稿、领导审稿,甚至可以找一些普通的人,他懂一些的人来审稿。经过多方面反反复复的审稿,一部村史就可以编纂出来了。

一部村史大概要编多少才是比较理想的呢。我倾向于30万到50万字,大概是需要的, 是比较理想的。除了这个之外,我们可以其他版本,关于村的口述史,关于村的图像史,关于村的录音和录像。我们都知道我们在前面的口述史调查中,我们已经搜集了很多图像、录音,还有录像,这些资料,我们稍微编一下之后就可以成为其他多种版本的村史。按照我们今天新的村史模式来编纂的话,这个村史应该是非常理想的,这就是我所讲的大家来写新的村史,这种村史我们把它称之为公众社区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