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較理想的是,比如我們請個專家或者比較懂行的人來做個主持人,然後可以請村裏面找幾個老人,組成一個村史編纂委員會,然後定期地開一些村民的座談會,或者直接做村民口述史,上村民家中採訪。按照我們今天新的村史模式來編纂的話,這個村史應該是非常理想的,這就是我所講的大家來寫新的村史,這種村史我們把它稱之爲公衆社區史。

6.1村史不同於村志

村是我國中國最基層的單位,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村當然有它自己的歷史,村的歷史就是我們講的村史。中國是一個有着悠久地方誌編纂傳統的一個國家,村史的編纂也是比較早的,根據目前所考,明清時期至少已經有了,只不過是數量不多。我們現在流下來160種左右,佔的比例是大概括千分之十六,而且這些村鎮志主要集中在南方的浙江、江蘇一帶。

到20世紀80年代以後,我們重新興修地方誌,所以慢慢受地方誌影響以後,我們開始重新編纂鎮志村志的編寫。據國家圖書館的統計,現有的村志大概470種左右,當然這個數量只能是一小部分,因爲很多的村志是不公開出版的。那麼從現在的村志編纂來看,我們還是覺得有一些問題的,這些問題主要在這些方面:

第一個方面,體例方面不夠全。我們現在所看的村志,第一種是方誌體村史,因爲它受地方誌的影響,模仿縣誌鎮志來設計體例,這是第一種。這個是比較多的。第二種是編年體,類似什麼紀事。第三種紀事體。第四種是報告體。譬如說,北京有一部書叫做村官說村史,我們在臺灣可以看到,他們也編了不少村史,目前我們看彰化縣,它是編的比較好的。大概能看的大概有三十多種,我們找了幾種來看,它們的體例偏重地情讀物,就像給外地人介紹某一個地方,讓他們瞭解我們這個地方。

第二個,是村史的宗旨不合時宜,目前我們的村史受地方誌的影響,受中國傳統的國家史學的影響,它有些問題這些問題表現爲三個方面。第一,它偏重橫向的介紹,縱向的過程性比較少。我們都知道歷史最核心的一個因素,它是有一個過程的,沒有過程就不能稱爲歷史。第二,只有事沒有人,裏面看到的都是各方面情況的介紹,而人的故事看不到,我們都知道歷史最根本的是人的故事。第三方面,只有大人物沒有小人物,因爲我們國史一向來偏重上層精英人物寫作,那麼受國史地方誌的影響,村史的編纂也有這種傾向,偏重於那些大人物,而那些小人物就比較少。所以從這些情況來看,我們覺得已經不太時宜了。

第三方面,村史編纂的力量比較單薄。解放以後,我們村的文化力量逐步逐步地集中到城中,那麼鄉村留下的文化人才很少,只有一小部分具有高中以上文化,這樣的話村裏要編村史的話,有時候要找一些會寫作的人都困難。

第四個是編纂的路徑太單調。我們傳統的編書都是偏重文獻的,然後都是從檔案的蒐集入手,但是村和其他單位不一樣,它一向來檔案是比較少的,所以呢光靠文獻是不夠的,而且更主要的我們人類史故事,很多經歷都是儲存於我們大腦之中的,所以這些東西,你必須藉助新的方法,從人類大腦中把它蒐集出來。現在有一種新的方法,我們稱之爲口述史,口述史它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直接將我們村民大腦記憶中歷史把它可以掏出來,這樣的話編村史就比較豐富了。所以我們今天新村史的編纂,主張從口述史入手,總體上來看,一個力量比較薄弱,一個是路徑比較單一,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體例比較單調。你譬如說,我們想編村史,爲目前爲止比較理想的綜合性村史沒有,我們在村史編纂中,當然希望有一些專業工作者,尤其是懂村史的歷史學家能夠參與村史的編纂,這是最爲理想的。但是這種也是比較麻煩的,我們歷史學家的數量總是比較少的,而全國村的數量是相當大的,所以,呢我們歷史學家不可能都參與進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辦?那麼我想比較理想的狀態是,歷史學提供比較理想的村史編纂模式,供大家來參考。

6.2公衆社區史的旨趣

我們要講的第二個問題 ,是村史編纂的宗旨。我剛剛講過,我們傳統的村史編纂,可能問題比較多。那麼我們今天呢,希望在新時代,編纂出一個更理想的村史。那麼這樣的村史呢,我覺得我們可以用新的,公衆史學的要求,用公衆史學的精神來做村史。在臺灣已經提供了一個好的樣板,他們把它稱之爲“大家來寫村史”,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爲“大家來寫村史運動”。那個關於臺灣的“大家來寫村史”,是怎麼回事呢?臺灣在80年代末,民主開放以後,他們慢慢的本土意識就比較強了。本土意識強的過程裏面,尤其是比較重視挖掘鄉村的一些文化資源,所以臺灣成立了一個地方文化營造協會,這個營造協會就鼓勵大家挖掘鄉土的文化資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90年代末的後期,臺灣就出現了“大家來寫村史”的這個運動。我們看臺灣南部,特別是彰化縣,做的比較好。臺灣彰化縣文化局,他們組織各個地方,每年撥經費來組織編纂村史,讓大家以項目的形式來申報,到目前爲止,已經出版了30多種的村史。

臺灣“大家來寫村史”,這個事是比較典型的公衆史學視野下的新村史,這種新村史,比較偏重於以人爲中心,它是希望通過人村民的故事來展現村的歷史。這種新的村史,我們今天可以把它稱之爲公衆社區史。那麼社區是現在比較時髦的概念,特別是在城裏用的比較多,但是我們現在包括有很多鄉村,也在逐步把村改爲社區。社區這個概念和以前的村稍微有點不一樣,村在我們中國最早是一種自然的聚落,它往往是同姓的聚族社區,後來中國的村主要是行政村概念。現在的社區概念和村有什麼不一樣呢?它是更加偏重於人的因素,這社區是什麼東西呢,它是有一羣人,就是我們講的由村民組合而成的這麼一個羣體,這個羣體是命運共呼吸的羣體。那麼從臺灣的“大家來寫村史“這個運動裏面來看,對我們今天如何寫村史有什麼啓迪,我覺得至少有三個方面。

第一,就是大家共同來參與寫村史,我們以前寫村史都是由一些精英或者由外面的專家來寫村史的,這樣的話把村裏的大部分的村民排除在外面了,這種模式在今天已經行不通了。我們今天主張由大家來寫村史,那麼大家來寫村史怎麼做呢?這是不是意味着人人都動手來寫村史,當然這也是不太現實的,比較理想的狀態是就是說,會寫的寫,會說的說,不是說全部都要來寫。比較理想的是,比如我們請個專家或者比較懂行的人來做個主持人,然後可以請村裏面找幾個老人,組成一個村史編纂委員會,然後定期地開一些村民的座談會,或者直接做村民口述史,上村民家中採訪。這也就是說,讓很多村民參與敘述村的歷史,這就是我們所講的大家來寫村史這個概念。

第二方面,要人人成爲書寫的對象。我們怎麼寫呢?我們以前都是把精英人物寫進去,我想國史(這樣寫)沒辦法,因爲它要寫的人物很多,它也不能把所有的人物都寫上去,當然只能寫一寫精英。那麼地方上尤其是村裏面,我們可以考慮一下,除了精英人物,要把普通的村民也寫上去。你想想看,如果連村史也不寫普通人的話,那麼我們普通人就徹底地被排除在歷史書寫之中了。從實際上來看當然還是有一點難度的,比如我們正在做的村史裏面,我們難免首先會偏重一些精英人物,其次還會照顧到一些普通人物。那麼普通人物怎麼照顧到呢?我們也可以有多種形式,比如說通過一些事件跟某些人物結合,還可以通過一些名錄表的形式等等來體現。

第三個方面,我們怎麼來做呢?我覺得在形式方面可以更加多樣化,我們以前在講到編書的時候,大家馬上想到的一個概念,就是用文字來編寫。用文字來編寫歷史是中國人幾千年的傳統,但是今天我覺得(光有文字)是不夠的。我們還可以有其他的版本,譬如說,錄音的版本、文字版本和錄像的版本。我們普通的人不識文字的,我們讓他們聽或者看,可能會更理想。所以這就是我們講的,新的村史的形式,按照這樣寫新的村史的宗旨來寫,我們的村史有可能會編出比較理想的狀態。

6.3綜合性的體例

我傾向於一種更綜合的體裁,我們歷史上有好幾種體裁,比如說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我覺得紀傳體可能是比較理想的,我傾向於用紀傳體這種綜合體來編寫我們今天新的村史。那麼具體怎麼做呢?我傾向於藉助我們今天的家譜或者古代宗譜的一些精神,來改造我們現有的地方誌,或者村史的一些編纂。宗譜裏面主要是有兩種精神可以值得我們借鑑的,第一個它有一個譜系圖,我們今天可以把它改造一下,稱爲“村民世系圖”,因爲古代它是同姓的,我們今天的行政村有好幾個姓氏,所以今天可以把它稱之爲“村民源流圖”。

第二種精神是,宗譜裏面有個傳記,傳記有兩種,一種叫大傳,還有一種叫小傳。我覺得我們今天的公衆社區史,可以把大傳小傳的精神借鑑過來,或者我們今天可以把小傳稱之爲名錄的形式。我們現有的村史裏面,有幾種已經注意到了。譬如說浙江的有幾種村志,它已經就借鑑了宗譜,所以這種新的村史,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爲,表村史宗譜,就是史和譜合一的。

結合這種精神我們來設計一下,我們今天新的村史應該怎麼做,大家可以想想怎麼做。我傾向於我經過一些設計以後,我把它設計爲五大塊內容。第一大塊內容,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爲紀事,這一塊偏向於什麼意思呢,就像用編年體,就是類似我們古代大事記,或者紀事本末體的方式,把整個村從古到今主要比較大的事情,整個發展過程的脈絡。

第二部分,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爲民生。就是把村裏的各方面的情況,都把它反映出來,比如說交通啊經濟啊,文化等各個方方面面的情況,就是前面第一部分,通過縱向沒法寫的這些事情,都把它放在第二塊,叫民生篇來寫。

第三部分,我們傾向於普通的村民篇。這一部分我想很核心的就反映普通村民的歷史,這裏面我傾向於用一些專題,用一些表的形式來反映,譬如說我們前面講到的,村民譜系圖,我覺得可以放在這裏面。還可以搞一些表,比如說村民的生卒年表,村民的婚嫁表,村民的參軍讀書,到外面做官的,或者到外面經商的這些表,就是說通過這一部分能夠把普通村民的一些事情,能夠反映過來。

第四部分,就是名人的部分。這一部分我傾向於,把村中稍微有頭有臉的一些人物都反映出來,主要是有三大塊,第一塊就是一些在這個村出生的,但是在外面工作的一撥村的名人。第二撥,在村的裏面工作的一撥村幹部。比如說村長、書記、文書、小隊長、婦女主任、治保主任、赤腳醫生等等這些比較有頭有臉的人物,把他寫進去。第三部分,我傾向於做一些專題的名錄,比如一些有特色的村民,比如說比較孝順的,或者各個領域裏面比較有特色的人物就寫進去。

第五部分,我把它稱之爲詩文選粹。就什麼意思呢?傾向於把這個村裏面,村人留下的一些詩文,或者各個地方關於村的一些報道,把它寫出來,這樣的話關於很多村的一些文獻就可以收集起來。

這樣五個部分就構成了我們綜合體的村史。那麼這個綜合體的村史有哪些特點呢:第一,我們上層和下層都照顧到了。第二,事情和人物都有了。第三個,是體材比較多樣化。而且五個部分可以有相對的獨立性,然後又組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這第三個方面,我們講的關於村史編纂的一些新的體裁和一些設想。

6.4新穎的操作路徑

我們前面和大家討論那麼長時間關於村史的宗旨和體裁,我們都設計好了。那我們接下去該動手,怎麼來做。村史的編纂首先一件事情,是要組織一個好的團隊,這個團隊我傾向於團隊的負責人,是一個或者幾個有比較高的文化的人,懂行的人來主持,然後下面組織一個村史編纂委員會。

第二點,要取得上下的支持。所謂上下的支持,首先是村的書記和主任領導的支持,領導的支持是在中國要辦成事情優先要考慮的事情。除了領導之外,我們也要讓下面的人,逐步逐步來配合。

第三個方面,當然是要從口述史的調查入手。我們現在最理想的狀態,是通過口述史的方式來進行。這裏面我們可以委託一些大學生,組織一個口述史的採風隊, 然後讓他們組織起幾個小團隊,逐步逐步的做村史口述史的調查。那麼這裏面口述史的採訪怎麼做,我們除了組織團隊以外,很大一個採訪對象選擇是非常要緊的。因爲我們採訪質量的高低是取決於我們採訪的對象,如果我們採訪的對象他掌握的歷史信息比較多,那我們採訪的效率就會比較高。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呢,我們傾向於口述史的採訪對象,優先考慮哪些人呢?書記、村長、婦女主任、文書,和團支書、治保主任這些人。第二撥我們要考慮的是小隊長。第三撥人物,是找一撥村裏面出生的後來到外面工作的,比如考大學出去的,還有一撥後來是因爲工作的原因,作組織調動在外面工作的,這一撥文化水平比較高,境界也比較高,視野也比較寬,當然他們掌握的信息有時候是很值得參考的。第四撥人傾向於找一撥在村裏面平時比較關心的,就是以前我們說的百搭一樣的人,就是平時喜歡管閒事的一撥人,這一撥人可能會對村裏面的情況瞭解的比較多,由他們那邊入手採訪,可能就會比較理想。最後往下延伸,比如年齡大的一撥人,或者在各個行業、各個領域比較有特色的一撥人。這樣下來,我估計大概有100個人。採訪下來以後,村的採訪面貌,口述史就比較理想了。

第四方面,當然是調查檔案資料。解放以後一般村裏的檔案相對保存還是比較完整的,只是數量上可能還是比較少。除了村的檔案之外,我們還要找一些原來的公社或者鎮街道里面的檔案,還有縣裏面的檔案,甚至市裏面的檔案收集一些。當然除了檔案之外,我們還有報刊資料,比如網絡的收集,還有報刊資料的收集,這些就是我們講的收集現成的文本資料。除了這個資料還有一種資料我們前人比較忽視的,就是圖像資料,就是我們講的各種各樣的照片。我們村民家裏的一些老照片,還有各種各樣的證書,比如結婚照、畢業照還有什麼分田契,還有一些東西,這些東西我們現在都可以把他們拍成照片,這些檔案資料今天就是很寶貴的。

等到全部的資料收集的差不多的時候呢,我們就可以動手做一些專題的資料長編來編,把它編成幾個資料長編。編好以後呢,可以考慮慢慢的把整個村史編好,編好以後最後通稿,要經過反覆的校對編輯。最後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審稿,審稿我們傾向於好幾塊審稿,第一是專家審稿、領導審稿,甚至可以找一些普通的人,他懂一些的人來審稿。經過多方面反反覆覆的審稿,一部村史就可以編纂出來了。

一部村史大概要編多少纔是比較理想的呢。我傾向於30萬到50萬字,大概是需要的, 是比較理想的。除了這個之外,我們可以其他版本,關於村的口述史,關於村的圖像史,關於村的錄音和錄像。我們都知道我們在前面的口述史調查中,我們已經蒐集了很多圖像、錄音,還有錄像,這些資料,我們稍微編一下之後就可以成爲其他多種版本的村史。按照我們今天新的村史模式來編纂的話,這個村史應該是非常理想的,這就是我所講的大家來寫新的村史,這種村史我們把它稱之爲公衆社區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