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視聽】

永遠的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每個時代,“江湖”一詞都有不同的含義。從江河湖海到勝者爲王的武俠世界,再到黑道黑幫,在每個含義的背後,都少不了愛恨情仇,少不了悲歡離合。即使像金庸這樣的大俠都敵不過時間,離我們遠去,但另一個更大的江湖卻一直留在那裏,與宇宙同在。

江湖兒女(2018)

導演 : 賈樟柯

主演 : 趙濤 、廖凡等

灰燼是最潔白的

與《江湖兒女》這個名字相比,我更喜歡它的英譯名《Ash is purest white》,譯爲“灰燼是最潔白的”。這個名字更詩意,也更加能夠體現個體的愛恨情仇在一個廣義的江湖面前,是多麼的渺小而可貴。不過爲了商業需要,還是《江湖兒女》這個略顯俗套的名字讀起來更加上口,也更容易被接受。

和賈樟柯的其他影片一樣,《江湖兒女》並不是一部輕鬆的電影。由趙濤扮演的巧巧是本片的中心人物,所有一系列的愛恨情仇都和她有聯繫。她先是因爲保護自己的愛人——江湖大佬斌斌而鳴槍導致入獄。出獄後,她發現斌斌早已變心。無奈之下,巧巧靠着個人的智慧,終於在這個江湖中打拼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從表面上看,《江湖兒女》一片貫穿着極強的女性主義。巧巧在片中以一個近似於“女俠”的形象存在着,不停地用不同方式讓她的男人——斌斌(儘管他或許不承認)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救贖。但從核心上來看,片中的每個人物都是時間面前的失敗者,無論是爲了自己的男人不顧一切的巧巧,還是從不可一世到顛沛流離的斌斌,或是徐崢飾演的滿嘴跑火車的克拉瑪依男子,每個人都在爲他們心目中的那個“江湖”而奮鬥終身,而沒有一個能逃脫命運的捉弄。

在看似“強力”的角色身後,都有藏着一種毫無道理般的無可奈何。就連被道上大哥拿來狐假虎威的關二爺雕像,也不過是一個泥塑的道義象徵,實際上保護不了任何一個在他面前磕過頭的人。在歷史上,有着萬夫不當之勇的關羽,也照樣被他瞧不起的孫權砍了腦袋。在時間面前,所有的命運都如此不堪一擊。我在影院觀看此片的過程中,滿腦子都是民謠歌手鮑勃迪倫的名曲《像一塊滾石》。在這首歌中,迪倫在形容冷漠無情的人際關係時用近似於嘲諷的語氣唱到“這樣的感覺如何?既沒有人認識你?又無家可去”。而無情的何止是人呢?這世上還有比時間更無情的嗎?

片中令我最感動的一個片段是巧巧和斌斌在火山邊的對話。巧巧問斌斌:“你說火山灰是最乾淨的吧?”斌斌說 :“有可能。”巧巧又問 :“經過高溫、燃燒,煙灰不就是最乾淨的。”斌斌卻說 :“這鬼地方,成了炮灰也沒人知道。”巧巧很不解 :“你有槍,還怕別人把你滅了?”斌哥說 :“有槍的人才死的快。”在這裏,火山成了一種隱喻,代表着江湖本身所具有的不定性以及破壞性。是火山都要噴發的,是江湖都是要死人的。至於這個時刻何時能夠到來,這是賈樟柯留給觀衆的一個巨大的問號,同時這也是一個類似於天問的哲學問題。

在本片的結尾,賈樟柯用一種近似於“上帝視角”的方式,以攝像頭這一冷酷無情的工具,記錄了巧巧這一人味兒十足的角色的悵然若失。這種開放式的結尾不僅給了觀衆想象的空間,更是把此片從一個簡單的兒女情仇故事提高到了一種荒誕不經的哲學高度。

武俠片的末日

汪洋 著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8版

士心即俠義

《武俠片的末日》是上海大學副教授、紀錄片導演、話劇導演兼影評人汪洋的第二本書,這是一本他的專欄作品集。他的第一本書作於三十年前。當時的汪洋只有十歲。

三十年前的汪洋,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詩集《爲男子爭氣——十歲汪洋的詩》,並在北京受到了文學大師冰心的接見,併爲其題寫書名。他作爲洛陽市的少年代表,經常代表洛陽市到處做報告,是整個河南省有名的“神童”。但是,過早成名使得當時的汪洋痛苦不堪。在《武俠片的末日》的後記中,汪洋寫道 :“作爲一個成績其實一直還不錯的人,我就喜歡和所謂的差生們交往,從這些江湖朋友們那裏反而可以得到一種被稱爲‘平等’的‘自由’。然後,所有慕名而來的‘崇拜者’都是我厭倦和鄙視的。”對“江湖”的嚮往,對俠義、隱逸的追求,以及對“小人物”的關懷,在少年時期就已經在汪洋的心中產生影響,以致汪洋後來的專欄文字,都有着錚錚鐵骨以及對世俗生活的不屑一顧。

由於這是本雜文集,而非論文集,所以這本書的大部分內容和廣義上的“武俠”關係不大。但是單論汪洋的語言,卻是辛辣無比,刀刀見血,頗像一個以文字當武器的武林高手。雖然汪洋的語言功力,完全可以化“辛辣”爲“尖酸”,從而博得不少眼球,混成一個所謂的“公知”。但是汪洋在保持尖銳的同時,依然沒忘了那些最基本的人文關懷。作家許石林曾用“閃爍着士心的溫柔”形容過汪洋的文字,這是一個極爲精準的評價。能做到“批判性”與“人文關懷”兼備的評論家已是少之又少,而汪洋就是其中的一員。

汪洋最大的一個優點就是他是一個極佳的提問者,而非挖苦者。 汪洋的提問往往涉及人文關懷,而非技術層面的吹毛求疵。以《 我的詩篇 ,誰的詩篇?》這篇文章爲例。《我的詩篇》作爲一部製作精美的紀錄片自上映來就賺足了觀衆,尤其是文藝青年的眼淚。然而作爲一名旁觀者的汪洋卻對這部影片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在影片的表現形式上,汪洋用“缺乏煙火氣,更多香水味兒”來形容這部努力在“表演詩”而非“紀錄詩”的“詩電影”。過於精緻的畫面,以及過於刻意的擺拍在汪洋看來,這些都違背了“紀錄片”的初衷。關於紀錄片,汪洋有自己的原則,就是“沒有回到真實的生活現場,也就沒有真實的心靈現場”。而生活現場本身的粗礪感恰好是紀錄片最能震撼人心的地方。

除了對於影片表現形式的批評,汪洋更是在文章的最後質疑這部影片的拍攝初衷,就是由於導演自身的立場和價值的不堅定。在汪洋看來,《我的詩篇》是一部爲了感人而故意營造感動的、帶有極強消費主義色彩的“僞紀錄片”。而汪洋的這種批判,並非出自個人審美的偏好,而是源於其對於邊緣人士的關懷以及對於“消費主義”的不滿。

汪洋相信有一個武俠江湖的存在,而且相信這個江湖並未隨着高度現代化的時代而消失,在《被放逐的江湖》一文中,汪洋也提到了這一觀點。《武俠片的末日》一書作爲一部文化評論集,裏面的每篇文章都透着汪洋的人文關懷。並不會武功的汪洋,從來都沒有放棄過對於“俠義”的追求。

links

逝去的武林

李仲軒 口述 徐皓峯 記錄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4版

口述者李仲軒曾是三位形意拳大師唐維碌、尚雲祥和薛顛門下弟子,後隱於市井幾十年,曾在西單商場當過多年門衛。晚年機緣巧合地將武學大師們的言行娓娓道來,勾勒出一幅原汁原味的江湖世界。

links

身邊的江湖

野夫 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3版

《身邊的江湖》是作家、詩人野夫的一部隨筆集。野夫在這部書中用老練的筆法寫盡江湖中的小人物,展示社會變革中那些並不爲人所知的痛點

江湖(又名 音樂本事)

周華健

國語 / 滾石唱片 /2013

人不識,我不憂

《江湖》是周華健在 2013 年發行的概念專輯。專輯的所有歌詞由作家張大春完成,而周華健本人則完成了專輯的所有作曲。這張專輯的主題是“江湖”,一個非常具有陽剛之氣的主題,作爲他上一張專輯《花旦》的呼應。

嚴格來講,周華健的這張《江湖》並不是一張十分入耳的專輯,但是頗爲耐聽。也許聽慣了“刀劍如夢”的樂迷,不一定能夠接受這種相對複雜的編曲以及並不通俗的演唱方式。但是,就像這張專輯裏的那首《在野人》中唱的“人不識,我不憂”那樣,作爲一名對於藝術有追求的音樂家,而非“藝人”,周華健的這種轉變更像是對於自己內心深處的“江湖”的一種詮釋,而不是僅僅滿足大衆需求。

這張專輯的最大亮點之一,就是這麼一張詞作上講究中式格律的專輯,在配樂上竟然全部是由西洋樂器完成。這種結合方式雖然看似頗有違和感,但是卻在某種程度描繪了一個超越中華大地的更廣闊的江湖世界。

和所有優秀的概念專輯一樣,這是一張更適合從頭聽到尾,而非挑着“金曲”聽的專輯。

《序曲》從京劇唱腔過渡到周華健極少嘗試的硬搖滾曲風,就揭示了這張專輯在音樂上的多元化。《潑墨》的前奏雖然是用電吉他彈奏的,但古韻十足。張大春的詞把歷史上的人物像墨點一樣“潑”在周華健用音樂描繪的歷史畫卷上,雖然整首沒有“潑墨”二字,但是在音樂形式上卻像潑墨一樣瀟灑。

墨都研好了,自然也該題詩了。雖然《客夢》這首歌的中並沒有提到宋江,但是筆者以爲這或許講的就是宋江在潯陽樓上酒醉後題反詩的典故。最後的近一分鐘的吉他獨奏是這首歌最大的亮點,頗有宋江當年醉酒後有志難伸的悲愴之感。

《身在梁山》是整張專輯最爲沉重的一首歌,整首歌的節奏像是一個落魄的人腳步聲,爲聽者描述了一個草莽英雄被生活所逼,登上梁山的過程。

《我上大名府》更像是一首梁山好漢們在衝鋒陷陣之前的戰歌。硬搖滾的節奏結合勞動號子般的唱法,使得這首歌充滿了荷爾蒙的味道。

《離別賦》描述了一個即將遠行征戰的戰士與妻子相處的最後時光,是這張專輯唯一的一首情歌。作爲一張風格硬朗的專輯,這首歌的出現給了這張唱片一種鐵漢柔情的感覺。

也許是爲了緩和上一首歌悲傷的氣氛,《笑英雄》的調調就歡快了許多。劉歡有《好漢歌》,周華健有《一年三百六十醉》。歌雖然不同,但是醉意相同。

《金縷曲》歌頌了英雄好漢們之間惺惺相惜的友誼。好漢們在一起相聚的時候要喫酒,離開了也要用書信傳達酒意。

如果說前面的九首歌是這張專輯的鋪墊,那麼《俠客行》就是這張專輯的高潮。既然是江湖,怎能沒有俠客?一句“五嶽相形比較輕”堪比杜甫的“萬古雲霄一羽毛”,體現了俠客們醉走江湖,連五嶽都不放在眼裏的豪邁。

祝家莊戰役是《水滸傳》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也是最能體現梁山好漢團隊作戰力量的戰役。《三打祝家莊》用重金屬作爲根基,再配上薩克斯,將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完美地展現在聽衆的眼前。

《忘江湖》這首歌的前奏一響,就意味着這張專輯的尾聲就要到了。莊子雲,“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這首歌用一種看似歡快的節奏講述了衆梁山好漢最終各歸天命的命運。

最後一曲《在野人》用一個隱者的視角總結了江湖冷暖。“只經過,別難過”,周華健把這首歌放在專輯的最後,也有着勸聽衆凡事想開些,不要總陷得太深的意味。

後記《大春》則是這張專輯的一個“註釋”。張大春和周華健在此分享了這張專輯創作的心路歷程。

links

音樂武俠 趙傳

華納唱片  /  2012

華語樂壇傳奇歌手趙傳在這張專輯裏用開闊的旋律詮釋一位馳騁舞臺數十年的老將的心路歷程,將武功融入琴絃,帶領樂迷進入趙傳一個人的武林。

選自《中國三峽》雜誌2019年4月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