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互通問題成二維碼交通支付時代痛點

隨着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交通領域也已經開始全面拓展包括二維碼、NFC在內的多種移動支付方式。

在一卡通時代,互聯互通的問題一直是“卡”在交通領域的一根刺,從最初運營主體的複雜多樣、規範不一,到互聯互通標準的更換,再到移動支付的興起,一直到現在交通一卡通的互聯互通仍然沒有完全普及。

在移動支付時代,二維碼開始延伸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逐漸替代了一卡通。然而,二維碼交通支付火熱的背後並沒有統一的標準規範,支付寶、微信、銀聯、通卡公司等多個運營主體分別推行着自己的一套系統規範,碼與碼之間無法形成互通,城市與城市之間更無法異地刷碼。

於是,二維碼交通支付時代,互聯互通問題成了一個新的出行痛點。

應對互聯互通,他們是這麼做的

近日,在住建部的互聯互通合作者大會上,“城市通APP共享聯盟”聯盟理事長袁建國介紹了城市通APP的作用和聯盟成立的初衷。

今年9月份,“城市通APP共享聯盟”正式在寧波成立,深圳、青島、寧波、舟山、嘉興、珠海六個發起城市成爲首批聯盟城市,併發布6個城市上線試運營。

“城市通APP共享聯盟”是個什麼組織呢?按照官方的說法,其正是以用戶共享爲特點,將公共服務APP上的交通、旅遊、購票等各項民生服務進行了互通、共享,讓用戶獲得在異地使用同城優惠待遇,實現城市間的平等互利。也就是說,寧波市民可以下載寧波市民通APP在其它聯盟城市旅遊,並使用它進行刷碼操作,享受當地的優惠政策,而不用下載其它城市的APP。

無獨有偶,12月初,爲了解決地鐵二維碼的異地互刷問題,在支付寶的技術助力下,長三角地區的滬杭甬率先在全國正式啓動地鐵刷碼互聯互通。

通過這項異地刷碼技術,上海人到杭州、寧波,只需要打開“Metro大都會”APP,就像在上海一樣刷碼過閘。反之,杭州人、寧波人到上海,也可使用自己城市的地鐵APP乘坐地鐵。

面對二維碼的互聯互通問題,通卡公司以及地鐵公司已經感受到了危機,開始尋求解決辦法,而建立聯盟“抱團取暖”成了第一個能夠想到的解決途徑。

解決互聯互通,他們真的做到了嗎?

互聯互通,顧名思義就是能夠實現異地刷卡、刷碼,能夠方便消費者在異地使用同一個支付工具進行消費。

一卡通領域,互聯互通的意義在於能夠實現一張卡通刷各個互聯互通城市。但是二維碼交通支付而言,是否真的做到了一個碼通刷互聯互通城市呢?

城市通APP的解決方案是,通過聯盟城市的資源整合、互通、共享,將多個APP的功能資源集合到一個APP中,通過應用自動識別地區,提醒切換城市,用戶也可以主動點擊切換城市展現不同的功能模塊。因此,二維碼也能夠隨着地區的不同,而提醒用戶主動開通相應地區的二維碼進行刷碼支付。

互聯互通問題成二維碼交通支付時代痛點

這個操作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對啊,這不就是交通版“美團”嘛?當然,美團是一個APP內集成多個不同地區的功能,而這個模式下是多個城市的APP功能整合共享,從而實現互通。但是實際上,二維碼還是當地的二維碼,並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個二維碼的異地通刷。

而長三角滬杭甬的地鐵二維碼互聯互通,是通過技術手段在APP內實現不同地區的二維碼調用,從而實現異地的二維碼互刷,也並不是基於一個二維碼的互聯互通。

互聯互通問題成二維碼交通支付時代痛點

而這樣的操作模式,實際上騰訊的乘車碼、支付寶的電子公交卡甚至是銀聯的二維碼以及銀行卡、手機Pay,一定程度上也屬於同類產品,其本身就是一個聚合APP能夠實現消費者的使用互通,因爲消費者也只需要打開一個APP就能夠調出不同地區的二維碼實現刷碼通行。

二維碼需要互通嗎?未來能否實現一碼互通?

近兩年時間,二維碼瘋狂進入交通支付領域,帶來的結果便是運營方衆多。運營方衆多導致了二維碼交通支付領域目前羣雄征戰,各守其城。

微信、支付、銀聯本身就擁有龐大的運行體系,如上文所說其自身就是互聯互通的基礎,但是通卡公司、公交公司、地鐵公司沒有。一卡通時代,通卡公司負責交通卡的清結算,其在交通卡支付中佔據着絕對的主導地位,但是移動支付時代,公交地鐵公司開始繞開了通卡公司直接與巨頭對接,甚至自建系統和應用來推行移動支付,這儼然已經形成了新的局勢。

通卡公司振臂一呼大喊“轉型升級”,以跟上互聯網的步伐;公交地鐵公司長槍一出自給自足,也要分食移動支付蛋糕;巨頭更是攻城掠地,大面積拓展自身支付體系的支持城市。於是,聯盟成立、標準互爭、多個應用體系接踵而至,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卡時代的互聯互通便是由於標準問題而遲遲無法真正實現,二維碼互聯互通似乎又在重走老路。

二維碼需要互聯互通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二維碼其實天然具備互聯網屬性,是一個輕量級的應用產品,可以很方便快捷地跟隨應用來進行轉換,這也註定了其實二維碼本質上不太需要像交通卡一樣去使用一張卡進行異地通行,因爲畢竟攜帶一個APP要比攜帶多張卡方便許多,至於APP裏裝了多少張“碼”或許就不那麼重要了!

既變相達到了“互聯互通”的目的,又節省了運營和結算成本,還可以在不損失自己城市的流量、資源的同時推廣支付和應用。這或許也是通卡公司、地鐵公司能夠積極響應和加入的原因!

那未來能否實現一個碼異地互刷的互聯互通?實際上還是有可能的,拋開巨頭體系下的產品不談,未來實現一個碼互聯互通的重任只能落到交通部的身上了。截至10月底,據交通部官方網站信息公佈,由交通部牽頭的全國31個省(區、市)225個城市實現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

今年2月底,交通部發布了《交通一卡通二維碼支付技術規範》,規定了交通一卡通二維碼支付的應用場景、支付體系框架和流程、二維碼數據結構、信息接口、安全要求、受理終端要求以及客戶端軟件要求。統一的技術規範顯然是互聯互通的前提,但是交通部的二維碼支付最終是否會按照一卡通互聯互通的模式進行推廣?何時才能正式落地實現商用?又如何去跟上一卡互聯互通的步伐?這些可能都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