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營頭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泰文興奮地告訴記者,人居環境的改善爲營頭村帶來了不少好處,目前營頭村已被列入椰子洲景區規劃項目內,正在積極打造美麗鄉村。2007年時,營頭村有兩個養豬場,由於生產不規範,導致臭氣熏天,污水橫流,嚴重影響了村裏的人居環境,再加上村民生活污水不規範排放,更是影響了村內的整潔。

悠閒的午後,營頭村的老人們聚集在村裏花草環繞的涼亭里拉家常。

“我們營頭村獲得三亞市2018年度文明村咯!以後我們要更努力,讓我們村更加文明……”近日,三亞市2018年度文明村名單揭曉,海棠區營頭村位列其中,這讓營頭村村民們歡呼雀躍。“文明村”到底“文明”在哪?5月7日,記者到營頭村一探究竟。

◆ 環境美:自籌資金修建污水處理系統

走過熙熙攘攘的藤橋集市,穿過寂靜幽暗的涵洞,來到營頭村只見一片忙碌火熱的施工景象,工人正在竹子搭起的腳手架上對房子的外牆進行粉刷作業。“等到年底,你們再來的話,我們村就是大變樣了。”營頭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泰文興奮地告訴記者,人居環境的改善爲營頭村帶來了不少好處,目前營頭村已被列入椰子洲景區規劃項目內,正在積極打造美麗鄉村。

誰能想到10年前,這裏環境也曾髒亂差過。2007年時,營頭村有兩個養豬場,由於生產不規範,導致臭氣熏天,污水橫流,嚴重影響了村裏的人居環境,再加上村民生活污水不規範排放,更是影響了村內的整潔。

爲了改變這一現象,2013年開始,營頭村自籌經費修建了污水處理系統,通過搭建簡易的排污管對村內生活污水進行引流,村裏污水橫流的情況得到改變,但始終治標不治本。2017年,在各方努力下,營頭村的兩個養豬場終於被取締,從那天起,營頭村的空氣逐漸變得清新起來,村裏的人居環境變好了,大夥臉上樂開了花。

然而,由於設備和技術有限,營頭村的污水處理管道每年都要花費一定的資金進行疏通,以防阻塞。爲一勞永逸,2018年,營頭村向市裏申請修建市政排污網,希望通過更加高效科學的方法解決村裏生活污水的問題。截至2019年5月,營頭村市政排污網已經進入收尾階段,雨水處理系統和電網正在積極建設中。

◆ 人自覺:黨員幹部帶頭,村民自覺意識高

一路前行,大樹成蔭,縱使是在施工作業也絲毫不影響村道的乾淨整潔。營頭村黨支部委員林志成介紹,營頭村分爲三個自然村4個小組,共有268戶1020人,每一個自然村都安排有3名環衛工人對村裏的公共區域進行清潔。“經過黨員幹部以身作則的帶動和宣傳勸導,村民們現在的環保意識已經大幅提高了,基本不用督促,他們就能把自家環境衛生搞好,而且還會主動參與到村裏的環境整治工作。”

採訪過程,天突然下起大雨,隔着大老遠,77歲的村民馬桂英就招呼記者趕緊到她家躲雨。得知記者的來意,馬阿婆深有感觸:“以前,我們家門前是一條爛泥路,雨天泥、晴天灰,現在,鋪上了水泥,出入方便了。我家還蓋起了兩層小洋樓,在院子裏種上果樹,日子是越過越好。”

說起現在的日子,馬阿婆笑着說:“很幸福!”她每天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掃院子裏的落葉,掃完了還掃門前的村道,並把垃圾收好等着村裏的垃圾車來收。“村裏環境好了,孩子們也願意常回家,有時回來還會到馬路對面的小河淌水。”馬阿婆說。

◆ 村風正:家家爭當“文明戶”

村風正,則民風淳。陳泰文說,爲轉變村民的舊觀念,提高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設,村裏每年都會定期開展“五好文明家庭”“十星戶”“文明婆媳”等評比活動,在婦女中樹立良好風尚。“我們今年還舉辦了營頭村‘文明家庭’和‘最美家庭’的評比活動,設‘夫妻關愛家庭’‘孝老愛親家庭’‘教子有方家庭’‘勤儉持家家庭’‘鄰里友善家庭’五個類別,在全村掀起了評比熱潮,家家戶戶爭當文明戶。”陳泰文告訴記者,評比活動開展以來,村民言談舉止文明瞭,村民之間的關係融洽了,村風明顯好轉了,由此帶來的良性競爭,也帶動了村民素質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精神文明建設提高了,民風民俗也從舊變新,這體現在村民辦紅白事規模的變化上。“過去誰家辦婚禮,沒有四五十桌都不好意思辦。”林志成說,爲了促進“舊俗新辦”,營頭村成立紅白理事會,出臺了相關章程,規定宴席操辦人數要控制在400人以內,每桌不得超過500元,份子錢不能超過300元。

如今,營頭村裏紅白事大操大辦的情況已經沒有了,村民大呼:“這事做得好!”“紅白事大操大辦有了面子卻傷了裏子,現在好了,大家都遵守,親戚朋友的感情也不受影響。”村民陸仁雄笑着說。

文明花開結碩果,如今的營頭村,村莊淨如畫,鄰里如一家。“相信再過不久,隨着美麗鄉村建設的不斷完善,我們村不僅景美、風正,民也能富起來了。”陳泰文說道。(三亞日報 見習記者李少雲孫夢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