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0月10日(九月初一)下午,才华横溢的一代英才弘一法师手书“悲欣交集”四个字并自注“见观经”,写吧将这纸交侍者妙莲法师,为这世界留下了最后的念想。三天后,10月13日(九月初四)晚8时,转身化作一缕青烟,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享年63岁。

每次看到“悲欣交集”这四个字,凝视着,不由使人眼眶发酸,总觉得仿佛弘一法师还在那里结跏跌坐,孤寂、清冷,满目悲悯。自此深深铭记在脑海中。2014年夏去西湖,专一去虎跑寺谒弘一大师舍利塔,总觉得有话要说,又恐肤浅贻笑大方,但知法师慈悲不会轻薄众生的。

世人分析法师在生命最后时刻书写“悲欣交集”含义时,有太多说不尽的“香光庄严”。一般都认为这是法师一面欣庆自己的解脱;一面悲愍众生的苦恼。

我总觉得这四个字,在弘一法师落笔的那刻,生命无常,宇宙洪荒,瞬间凝结。大师毕生心力如高山瀑布倾泻而出,有“天雨飘,鬼夜哭”的气概。这不是书法,而是心像。法师一生颠簸坎坷,满腔抱负,压抑已久,火山爆发,这一刻,前尘奔来笔下,天地俱静,生灵瞩目。这其中蕴含着大师有无数的话语欲说还休。

弘一法师的绝笔“悲欣交集”,每个字不过核桃大小,随手写在一张用过的草稿背面,但力透纸背,石破天惊。已经超越了简单一幅书法表象,更是全面概括他勘破红尘入空门的传奇经历。四字写完,大师旁注“见观经”三字,此刻墨已枯竭,笔锋乱散。随后,大师再蘸墨汁,画上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书法史上,可与天下三大行书《兰亭集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相媲美的神品就此诞生。

“悲见有情,欣证禅悦。”这是叶圣陶领悟的。“悲”的哀感,“欣” 的快慰,“交集” 之无可言表,“好好地活”,“好好地死”,欢喜满足,了无缺憾。钱仁康教授认为“‘悲’是悲悯众生的苦恼,‘欣’是欣幸自身得到解脱”。大空法师说“大师之所谓‘悲’者,悲众生之沉溺生死,悲娑婆之八苦交煎,悲世界之大劫未已,悲法门之戒乘俱衰,悲有情之愚慢而难化,悲佛恩之深重而广大,总之为慈愍众生而起之‘称性大悲’也。大师之所谓‘欣’者何,欲求极乐,欣得往生,欣见弥陀而圆成佛道,欣生净土而化度十方。”

“悲欣交集”四字,万人有万人的理解,对于不同层面的读者来说,就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大师知道后人很难理解他的心意,特注“见观经”来指明方向。

大师所指“见观经”是简称《观经》的《观无量寿佛经》。

“八月三十日整天不开口,独自默念佛号。越至九月初一……下午写‘悲欣交集’四字交妙莲法师”。通过整天独自念佛,法师进入念佛三昧,故而念佛见佛,境界现前,随手拿起一张曾写过字的纸来记下当时之心境。

“悲欣交集”此种悲与欣之心境交集在一起,非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

“当在此诵经之际,若见予眼中流泪,此乃悲欢交集所感,非是他故,不可误会”之嘱咐,表明法师当时所现境界的感受,怕人误会,故提前说明。其意为请不要用凡情测度我悲欢交集时眼中流泪的现象。所写的“悲欣交集”就是怕人误会,特别注明“见观经”。

大师临终前谓妙莲法师云:“我生西方以后,乘愿再来,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圆满成就。”

佛法深奥无边,我等凡夫俗子实在看不懂,但却能理解法师所言“君子之交,其淡如水”,也警醒自己不要“执象而求,

咫尺千里”,更能体味“花枝春满,天心月圆”句中所描绘的景象。万念放下,心中安宁。

法师远去,世间再没有弘一。

画家刘海粟曾说:“近代人中,我只佩服李叔同一人。”

作家林语堂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才华的几个人之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