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青春作伴好还乡”别解

丁启阵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也是杜甫平生最快乐的一首诗。八句诗,每一句、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快乐的激情。自然,“青春作伴好还乡”也表现了诗人的快乐之情,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关于“青春作伴好还乡”何以快乐,我有疑问!

历来学者对于这句诗的解释大致是这样的:“青春”指春季、春天的景物,整句诗的意思是在春天里跟家人相伴返回故乡——洛阳。例如,仇兆鳌《杜诗详注》引黄生:“剑外见地,青春见时。曰作伴者,风和景明,能助行色也。”杨伦《杜诗镜铨》引黄生:“谓一路花明柳媚,更不寂寞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青春’,春天。‘青春作伴’,言一路春光明媚,可助行色。”萧涤非《杜甫诗选注》:“春日还乡,一路之上,柳暗花明,山青水秀,毫不寂寞,故曰青春作伴好还乡。”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对历来学者如上并无分歧的解释,我一直心存疑惑。“青春”一词,无论是在杜甫诗集里,还是《全唐诗》里,都是仅此一见。因而说青春指春天、春景,实在有些可疑。刘希夷《出塞》诗有相近的意思,但他用的是“春色”:“晓光随马度,春色伴人归。”杜甫写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时间是代宗广德元年(763),这一年杜甫52岁,已经是个衰弱多病的老人。同时稍前,诗里充斥着“老”、“病”之类字眼,心态苍老,心境苍凉。例如“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客夜》),“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多少残生事,飘零似转蓬”(《客亭》)。这个年龄,突然冒出“青春”这样的词语,太辣眼睛了。

但是,苦于没有文献证据,我也一直没能想到更合理的解释。

直到今天早晨,随手翻阅其实已经翻阅过多遍的《东坡题跋》,这个在我心中郁积多年的疑惑才得以涣然冰释,豁然开朗!《东坡题跋》卷二:

退之诗曰:百年未满不得死,且可勤买抛青春。《国史补》云:酒有郢之富春,乌程之若下春,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杜子美亦云:“闻道云安麹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裴铏作传奇记裴航事,亦有酒名松醪春。乃知唐人名酒多以春,则抛青春亦是酒名也。

韩愈《感春四首》诗句中的“青春”是酒名,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青春”又何尝不是酒名呢!

把“青春作伴”理解为“携酒而行”,诗意、句法,就都一下子畅通无碍了。上句说“白日放歌须纵酒”,下句接“青春作伴好还乡”,假如“青春”指春天、春景,诗意扞格。酒后之人,哪里还有心思欣赏一路的花明柳媚呢?醉眼蒙眬,早已自拟羲皇上人,谁还在意路途是否鸟语花香呢?把“青春”理解为酒名,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上句说理想,下句便兑现,合乎情理。律诗讲究对对子,颔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句法结构是:出句设问,对句解答。即:

问:妻子愁何在?

答:漫卷诗书喜!

颈联自然也得是设为问答的结构:

问:白日放歌须痛饮吧?

答:还乡怎能不携酒呢!

把“青春”解读为春天,就破坏了这种对称的句法结构:

问:妻子愁何在?

答:漫卷诗书喜!

问:白日放歌须痛饮吧?

答:春天跟家人回老家。

小而言之是答非所问,大而言之是破坏了诗意的完整性。

此外,把“青春”理解为酒名,既符合杜甫“性豪业嗜酒”的为人特点,也符合曹操所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歌表现愁去乐来的惯用手法。

2018-8-2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