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上午,首屆中國臨牀心血管病學大會在石家莊開幕。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張運教授在會上宣佈,由他領銜的1212例循證研究成果顯示通心絡可延緩頸動脈平均內中膜厚度、斑塊面積和血管重構指數的進展,減少心血管事件,且安全性良好。

韓雅玲院士在大會開幕式上發言

近年來我國心腦血管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每年有數百萬人死於心腦血管病,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不僅易造成血管堵塞,從而引發心絞痛、心肌缺血等,更嚴重的是如果斑塊發生破裂,形成血栓隨血液遊走,堵住心血管就會引發心梗,堵住腦血管就會造成腦梗塞。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運在大會上作學術報告

張運院士領銜的“應用通心絡干預頸動脈斑塊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臨牀研究”,在18個省內篩選出的1212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作爲研究對象,在臨牀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通心絡膠囊,觀測用藥2年後雙側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斑塊面積和血管重構指數等指標的變化。

研究顯示,通心絡膠囊能減小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斑塊面積和血管重構指數。接受通心絡治療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顯著減少,特別是減少不穩定心絞痛的發生率。這意味着通心絡膠囊不僅能穩定斑塊,抑制斑塊形成,而且能逆轉斑塊對血管帶來的不良影響,減少心絞痛、心梗、腦梗塞等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其論文日前發表在國際權威科技期刊《自然》子刊《科學報告》上。專家指出,本項研究是國際上首箇中藥干預頸動脈斑塊的臨牀循證研究,該雜誌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性科技期刊之一,發表關於複方中藥研究的論文非常少見。

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在大會上發言

葛均波院士表示:“張運院士開展的此研究證實,通心絡能夠安全有效地減小頸動脈內中膜厚度,避免了介入治療的一些弊端。”

據悉,通心絡膠囊是由吳以嶺院士研發,在1996年獲得國家新藥證書,是以嶺藥業生產的國家創新專利中藥,“通心絡膠囊治療冠心病的研究”2000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指導通心絡研發的“絡病理論及應用研究”榮獲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其生產工藝“蟲類藥超微粉碎技術及其應用”2007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被列入國家醫保甲類品種和國家基藥目錄;現已在加拿大、韓國、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和地區註冊並銷售,並進入越南國家醫保目錄。

本次活動由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辦,作爲2019年度最重要的學術活動之一,中國臨牀心血管病學大會的內容涵蓋了冠心病介入治療與臨牀研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多個主題論壇,多種心腦血管新中藥將作現場推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