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陸灝教授在學術報告中指出,在飲食控制、運動治療和二甲雙胍穩定劑量的治療基礎上,聯合使用津力達顆粒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降低體重腰圍、改善胰島功能及臨牀症狀、減緩併發症等多方面獲益。他指出,由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教授牽頭,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美國芝加哥大學中藥研究室等多家單位參與完成的“192例二甲雙胍單藥治療的2 型糖尿病患者加用津力達顆粒後療效和安全性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臨牀研究”證實:二甲雙胍聯合津力達顆粒使用3個月可使糖化血紅蛋白進一步降低0.92%,空腹血糖降低1.34mmol/L。

糖尿病患者人羣也是卒中、冠心病等嚴重心腦血管併發症的高發羣體,所以人們一旦發現自己血糖升高,就應該立即開始降糖治療——主要是服用降糖藥物。但歐美最新發現,服用羅格列酮、吡格列酮等常規降糖西藥也同樣可能升高心梗、心衰等嚴重心血管病的風險。這一發現讓廣大內分泌醫師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該如何爲糖尿病患者選擇藥物?在“慢病防治中國行-通絡阻抑心血管事件鏈高峯論壇”上,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陸灝教授爲這一難題給出瞭解決方案。

5月26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絡病分會、上海市中醫藥學會絡病分會承辦的“慢病防治中國行-通絡阻抑心血管事件鏈高峯論壇”在上海召開,來自全國多地的400多名醫學精英親臨論壇現場。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陸灝教授在學術報告中指出,在飲食控制、運動治療和二甲雙胍穩定劑量的治療基礎上,聯合使用津力達顆粒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降低體重腰圍、改善胰島功能及臨牀症狀、減緩併發症等多方面獲益。

陸灝教授作學術報告降糖治療可能增加心血管風險

陸灝教授表示,自1999年以來,已有多個來自歐洲、美國等國家及地區的研究報告指出,口服降糖藥物可能對心血管造成不良影響,這與降糖藥可能導致患者低血糖、體重增加、影響心臟缺血預適應等有密切關係。

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不良預後的標誌物。美國19例72小時血糖檢測研究顯示,多名患者在服用降糖藥後引發低血糖,進而導致心臟缺血事件明顯增加。另有研究顯示,無論是低血糖的程度是否嚴重,都會增加心血管死亡、心梗、卒中、腎病或視網膜病變的發生風險。

肥胖同樣是導致糖尿病相關死亡增加的獨立危險因素。許多降糖藥物都會導致患者肥胖,目前已知的藥物有胰島素,格列吡嗪、格列齊特等磺脲類降糖藥,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格列奈類降糖藥,以及吡格列酮、羅格列酮等噻唑烷二酮類降糖藥。

陸灝教授還強調了羅格列酮顯著增加患者心衰風險的威脅。而具世界衛生組織藥品不良反應數據庫顯示,羅格列酮除了心血管系統損害外,還可以造成全身性損害、代謝和營養障礙、消化系統損害、呼吸系統損害等多種毒副反應。重視具有心臟保護作用的降糖藥

在學術報告中,陸灝教授對創新中藥津力達顆粒給予高度評價。他指出,由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教授牽頭,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美國芝加哥大學中藥研究室等多家單位參與完成的“192例二甲雙胍單藥治療的2 型糖尿病患者加用津力達顆粒後療效和安全性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臨牀研究”證實:二甲雙胍聯合津力達顆粒使用3個月可使糖化血紅蛋白進一步降低0.92%,空腹血糖降低1.34mmol/L;減少腰圍、降低體重指數,並顯著改善口乾口渴便祕乏力等症狀,改善胰島素抵抗,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及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對減緩併發症發生有潛在的治療優勢。該研究論文於2015年發表於國際老牌權威期刊《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和《糖尿病雜誌》(Journal of Diabetes)上。津力達顆粒臨牀研究meta分析也顯示:西藥聯合津力達較單藥治療降低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效果明顯,且未發現嚴重不良反應,安全性較好,值得臨牀推廣使用。

據悉,津力達顆粒是以絡病理論爲指導研製的降糖中藥,藥效實驗證實其具有保護胰島β細胞、改善胰島微循環,抗氧化應激、調節血糖調節激素、保護血管內皮細胞等作用,同時還可改善胰島素抵抗,可用於初發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糖耐量異常以及糖尿病併發症的患者,在2型糖尿病預防、治療及糖尿病併發症防治中均有療效。現爲國家醫保目錄乙類品種、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品種,被《糖尿病中醫藥臨牀循證實踐指南》《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國際中醫藥糖尿病診療指南》列爲推薦藥物,在2017年度中成藥糖尿病用藥銷售中,津力達顆粒佔據了5.44%的市場份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