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隆慶皇帝召見劉體乾並改任北京戶部尚書,詔令提取太倉的銀資三十萬兩作爲私用。劉體乾從國家角度來講,是不希望宦官機構如此快速膨脹的,而且皇帝完全沒有必要因爲死了一個太監就升遷他家的八個人,這種恩寵如此氾濫下去,國家機構會越來越臃腫,而且皇帝就這樣隨意升遷宦官,會造成朝廷上下怨聲載道。

明代戶部尚書安次人劉體乾——

長於理財、敢於拒絕皇帝提取庫銀

劉體乾畫像。

古代形容一個人位高權重,常說他位列三公九卿,明朝三公指的是太師、太傅、太保,九卿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尚書與通政使司、大理寺、都察院的最高長官,是明朝頂級權力機構的官員。

劉體乾(?——1576年)字子元,其爲官經歷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官場一路打拼,曾任通政使司的最高長官通政使,當過刑部、戶部的副長官左侍郎,以戶部左侍郎身份總督倉場又調任南京戶部尚書,原戶部尚書離職後接任戶部尚書之職達到權力巔峯,退休之前的職位爲南京兵部尚書,死後贈太子少保。

劉體乾,是明代東安縣常伯鄉張李店(今安次區光榮村)人,在《明史》有他的傳記,明《東安縣誌》收錄有內閣首輔徐階爲他父親寫的墓誌銘以及劉體乾的奏摺。這些史料裏記載了劉體乾生平事蹟。

一、剛正不阿,敢於直諫

司禮太監鮑忠死後,他的同黨李慶爲其侄子鮑恩等八人向嘉靖皇帝提出建議,“給他的子侄升遷是對鮑忠的工作肯定,也顯得您待人寬厚”。皇帝痛快地答應了。這些人的升遷令到了劉體乾那裏,他馬上提出了反對意見。

明朝的十二監、四司、八局加上東廠、西廠組成了龐大的宦官集團,他們實際上是爲皇帝、皇室服務的,是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員的機構。皇帝利用宦官集團與文官集團的制約,來平衡利益關係,爲自己所用。劉體乾從國家角度來講,是不希望宦官機構如此快速膨脹的,而且皇帝完全沒有必要因爲死了一個太監就升遷他家的八個人,這種恩寵如此氾濫下去,國家機構會越來越臃腫,而且皇帝就這樣隨意升遷宦官,會造成朝廷上下怨聲載道。他出於國家穩定考慮,也不能贊同皇帝這樣草率從事的決定。同時作爲文官代表,他也絕對不希望宦官集團以這樣快的速度增加人員的。正是由於劉體乾的直接反對,最終皇帝只錄用了三個人。

二、爲國理財,清冗員冗費

劉體乾當過戶部南京和北京的最高長官,戶部掌管全國土地、賦稅、戶籍、軍需、俸祿、糧餉、財政收支,戶部尚書職位相等於現在主管土地、財政、稅收、民政、金融、公安等部門。長期從事財務工作,對如何理財有自己的看法,《明史》裏記載了他的一篇奏摺《請節省以足國裕民疏》。在奏摺中,其他大臣爲解決財政困難提出增加賦稅,他卻指出“今之害最大者有二,冗吏、冗費是也”, 提議裁撤冗吏、清繳冗費以“足國裕民”。

關於“冗吏”, 劉體乾指出,明朝成化五年武職已超過八萬,文職已超過十萬人;至今(嘉靖時期),因功升授者不知又有多少,而武職又不只八萬,文職又不只十萬。從成化五年看洪武初期,認爲成化五年官吏過冗;以現在看,又較成化五年尤爲冗。因此他建議除聽政官和在營軍士外,其他各衙門一律清查,務必從簡,把“革冗吏”作爲第一要事。關於“冗費”,劉體乾以光祿寺爲例說明冗費對財政的影響。明代光祿寺負責的是御膳食材的採買,凡祭饗、宴勞、酒醴、膳羞之事,食材的來源是一般是上林苑,另外當上林苑供給不足時,光祿寺需要向京城鋪行購買。就光祿寺所進果品而言,沒有定額管理,只憑借內官小票數目交納,果品買進之後,第二天仍以昨天購進果品向上交納,其中的漏洞沒有制度約束,不辨真僞明是非,導致貪官得利。由光祿寺一個衙門推斷,其他衙署侵佔、盜用、轉移公款之貪官污吏就數不勝數了。他建議由禮部制定制度,各衙門所需錢糧、物品斟酌商議,開具明白,請皇上裁定後,以典章制度形式頒佈下去。

劉體乾奏摺慷慨陳辭、有理有據,既有現象,又指出問題、分析問題背後的原因,同時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措施,最終“帝從之”,採納了劉體乾的建議。

三、忤逆帝意,阻詔太倉銀

太倉即大明朝存放銀子的地方,太倉銀即是國庫銀。在管理戶部期間,劉體乾多次阻止皇帝詔取太倉銀。隆慶皇帝召見劉體乾並改任北京戶部尚書,詔令提取太倉的銀資三十萬兩作爲私用。劉體乾勸諫:“太倉的銀資庫存三百七十萬兩,但是九邊的年例就達二百七十六萬多兩,駐京師的軍隊的糧餉依市場價需要一百多萬兩,薊州、大同諸鎮另外的奏請尚未計算在內。如果又索取供應皇上,經費怎麼籌辦?”皇帝不聽劉體乾的勸告,堅持要從太倉庫提取銀兩。劉體乾再次上奏:“現在國家財力匱乏,是大大小小的臣僚所共知之事。現有庫存的數額也是最近派遣御史蒐括的,明年就沒有辦法了。現在全數供給了無益的靡費,萬一倉促間起變故,國家將怎麼辦呢?”因此,給事中李已、楊一魁、龍光,御史劉思問、蘇士潤、賀一桂、傅孟春紛紛上書請求皇帝依循劉體乾的諫言;甚至內閣大臣李春芳等都上奏疏懇請“伏願皇上俯從該部之言,將前項銀兩免行進取,仍望念國儲之日乏,懷簡德之永圖,節賞賚以省財用,停買辦以寬民力。如上供之費……至於該部所儲,專以備軍國重大之事”。 皇帝拗不過衆大臣竭力勸誡,下令只提取十萬兩。

劉體乾位高權重,又剛正不阿,多次奏本違背了皇帝的旨意,惹怒了皇帝,先是被剝奪了半年薪俸,後又不顧及大臣“交章乞留”被奪官。但是能臣忠臣最終還是不會被遺忘,很快被再次啓用爲南京兵部尚書,在任職期間,又留下了很多治軍策略,均被皇帝採用。

文字:楊光

編輯:葛雪梅

審覈:王澤明 劉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