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主題:現代藝術大師——塞尚

主講嘉賓:沈語冰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講座時間:2019年4月20日、27日

【講座報道】

塞尚,以天真之眼觀看世界

劉時醫(特約)、郭海東

“現代藝術大師塞尚”專題講座是上圖舉辦的現代藝術大師系列講座的第二回,主講嘉賓依然是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藝術哲學研究中心主任沈語冰老師。

保羅.塞尚是後印象派大師,被公認爲“現代繪畫之父”,對歐洲現代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塞尚與形式分析塞尚與現象學塞尚與精神分析塞尚與藝術社會史塞尚與視覺考古學塞尚與中國畫等六講內容,旨在通過講述塞尚的生平、作品風格,探討塞尚作品背後的理論基礎和學術價值。

4月20日上午,復旦大學教授、沈語冰教授做了本專題之第一講《塞尚與形式分析》,從作品藝術語言的角度去欣賞塞尚的作品,向聽衆分析作品的構圖、筆觸、線條、造型等,帶領大家理解藝術本身語言的探索和創新。

保羅·塞尚是法國著名畫家,後期印象派的主將,從19世紀末便被推崇爲“新藝術之父”,作爲現代藝術的先驅,西方現代畫家稱他爲“現代藝術之父”、“造型之父”或“現代繪畫之父”。他對物體體積感的追求和表現,爲“立體派”開啓了思路;他重視色彩視覺的真實性,其“客觀地”觀察自然色彩的獨特性大大區別於以往的“理智地”或“主觀地”觀察自然色彩的畫家。

沈語冰教授說,講到塞尚便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人——羅傑·弗萊。他是英國形式主義批評家,西方現代主義美術的開山鼻祖,是英國著名藝術史家和美學家,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批評家之一。早年從事博物館學,屬於歐洲頂級鑑藏圈子的鑑定大師,後來興趣轉向現代藝術,成爲後印象派繪畫運動的命名者和主要詮釋者。他提出的形式主義美學觀構成現代美學史的主導思想,弗萊晚年最重要的寫作,構成他一生事業高峯的《塞尚及其畫風的發展》精微廣大之至,很難加以概括。《塞尚及其畫風的發展》中存在高密度的形式分析。這些形式分析極其高明,可以毫不猶豫地斷爲西方藝術史與藝術批評中形式分析的最高典範。它已經引起了無數後來者的讚美之辭,爲塞尚研究樹立起了一座難於逾越的豐碑,奠定了研究塞尚的中樞概念,成爲理解這位大師的第一必讀之作。所以沈語冰教授採用弗萊形式主義美學的觀點來分析賽塞尚的作品。

首先是構圖,當時有兩種構圖方法,一種是盛期文藝復興繪畫的水平線構圖,一種是巴洛克繪畫的對角線構圖。塞尚試圖中和這兩種構圖方式,在他的作品《高腳果盤》中可以看到桌子是水平的,但是水果和刀叉就又指向了對角線給人一種均衡的感覺。他的這一作品也成爲了許多作家的畫中畫,用來表達對於塞尚的崇敬之情,例如德尼的《向塞尚致敬》,高更的《女士畫像》中都有塞尚的作品出現。

筆觸是歐洲傳統繪畫中的一個存來已久的問題。公衆會百般挑剔,因此爲了適應一種矇昧的鑑定學的需要,也不難理解像杜奧和凡·得·維爾夫作品的表面總是那麼光溜溜的,不留作圖痕跡,是一種虛僞的表面。塞尚在他的作品《一個睡着的女人中》採用了毛筆和墨水,十分水墨淋漓的描繪了一個熟睡女人的形象,該作品對於當時的鑑賞學家而言是一種半成品,因爲其中存在了大量的筆觸,可以清楚地看到畫家是如何作圖的。但是塞尚發現了物質材料的充分表現潛力,當筆觸形成有規律的運動時,便形成了書寫或書法。這些殘留下來的物質痕跡使畫面變得靈動,充滿活力。在這一方面,倫勃朗是出類拔萃的典範,在他老年的自畫像中,材料爲觀念所滲透,讓他的面孔顯得更加滄桑,眼神更爲憂鬱,使人心驚。

塞尚對於線條的處理也有自己的探索,他試圖通過一些不連續的線和重複的輪廓線來體現物體的運動感和立體感,不讓畫面定格、鎖死。塞尚的作品中還存在着造型問題與變形問題。相對正常的透視、素描和色彩謂之造型,反之則爲變形。《高腳果盤》中塞尚改變了果盤和玻璃杯圓口子的橢圓形狀,使其近乎圓形,雖剝奪了橢圓的優雅與輕盈,卻賦予了它莊重厚實的感覺,與畫面中的矩形取得了和諧。格林伯格論現代主義繪畫中提到:“塞尚放棄了逼真性或正確性,以便使他的素描或構圖更爲明確地吻合畫布的矩形形狀。”可以說他的作品大多是自己藝術思想的體現,表現出結實的幾何體感,忽略物體的質感和造型的準確性,強調厚重沉穩的體積感以及物體之間的整體關係,他有時爲了尋求各種關係之間的和諧而放棄個體的獨立和真實性。

塞尚是因爲終結了印象主義對自然界的模仿,然後爲紛飛了若干年印象派認爲的那種光的追逐,找到了一個新的居所,在這個新的居所裏,他修訂了關於光和色的家族史,即他提倡按照畫家的思想和精神,重新認識我們眼前的一切。後來很多野獸派畫家說,他們的靈感來自於塞尚;畢加索從塞尚的藝術中萌發了立體主義的觀念;抽象派畫家也奉塞尚爲他們的開山鼻祖。因此,塞尚在西方美術界,一直被認爲是現代繪畫之父,所以如果想要了解現代繪畫就需要從現代繪畫之父塞尚聊起。

4月27日,沈語冰教授開講本次塞尚專題之第二講《塞尚與現象學》,現場座無虛席。

講座伊始,沈語冰教授從塞尚的作品入手,簡明生動地引入了“現象學”的專業概念,由表及裏、深入淺出地引導聽衆朋友鑑賞、發現、關注這麼一個奇特的現象:塞尚夫人是他最熟悉的人,爲何畫面中卻傳遞出強烈的陌生感、疏離感?從而提出核心問題:塞尚是怎麼觀察事物的?在塞尚約27幅肖像畫中,他擱置了人的性格、內心活動、職業等因素,而只看現象,因而塞尚的作品呈現出原始、稚拙、天真的特質,他把眼睛接收到的信息用一種十分冷靜、客觀、公正的方式描繪出來,正所謂“以天真之眼觀看事物”。

“現象學沒有一套教條,不是一個學派,而是一種思想風格、一種方法。”它是開放式的、不斷更新的經驗。接着,沈語冰教授詮釋了“加括號”、“構成對象”、“Things approach man”等專業術語和理論。所謂“加括號”,即把所有理論解釋和二手信息懸置起來,用純真、樸素的眼光直接面對“現象”本身。加括號是真實觀看,而非程序。“構成對象”包括自然立場和現象學立場,自然立場即獨立於“我”之外的,現象學立場是指對象本身不再是外在的,而是成爲了一個羣,羣裏相互依偎。“Things approach man”指的是不要用我們的已知去覆蓋事物,要讓事物自主向我們走來。

明晰了這些術語和理論,讓我們再回到塞尚作品。從《塞尚夫人坐在紅色扶手椅上》《玩紙牌的人》《蘋果》等作品中,我們都能感受到塞尚對傳統表現手法的突破,那是在簡單的結構中生髮的藝術魅力。塞尚直面“對象”本身,真實、客觀地加以表現。誠如弗萊對塞尚的評價那般——一切都來自於對真實視覺感受的詮釋;想要絕對忠於視覺真實的慾望是塞尚不可化解的情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