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2693字丨閱讀時長約爲7分鐘

◤ 核心提示:那時我12歲,對香港,對人生,有非常多的幻想。但到埠之後,很短的時間內,看到人情冷暖,差異是這麼大,心理很難過。那時候,可說是一夕成長。

90歲的李嘉誠終於退休了。

和霍金的離去一樣,他的退休,或許也宣告一個商業時代的謝幕。而如果非要給他的職業生涯強行評個分,作爲商界的華人之光,給他打滿分不爲過。

他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從一個逃難的12歲小推銷員搖身一變成爲香港最大的商業寡頭,這80年他走過許多風風雨雨。

他的殺伐決斷,讓一個小小的塑料花廠,成長爲一個市值佔據香港GDP 50%的商業帝國。

想要在香港生存,幾乎是離不開李嘉誠的產業,香港著名笑星黃子華就曾經說過:“700萬人口的香港就是李家城,李家的城”。

而他到底爲何如此成功,還要從他的雙面人生說起。

- 01 -

謙遜的李嘉誠

說起李嘉誠,香港人叫他李超人。

這個稱號來源於,他總是能夠不動聲色的超越常人,率先發現商機。

不過,他最欣賞的或許不是超人,而是機器人。

1928年出生的他,意外的對人工智能感興趣,甚至在早年,還投資了創造阿爾法狗的DEEPMIND公司。

在香港,“圍棋人機世紀大戰”的當日,李嘉誠甚至一直守在電視機前觀看AlphaGo的比賽。

不僅僅是爲了賺錢,或許他喜歡機器人還有一層惺惺相惜的理由,做一個成功的商人,他也必須,也不得不像機器人一樣,聰明,理性,不情緒化。

和衆多首富不一樣,他既不談信仰也不談理想,相反,最著名的口頭禪就是,不賺最後一個銅板。

這要求他無論是在商業上還是投資上,都必須保持十足的冷靜和剋制,不能夠帶有任何感情。

終歸來說,做生意,永遠是一件和人打交道的藝術。如何做人永遠是學會如何做生意的首要條件。

因此,從商的那天起,李嘉誠便立下了一條原則,建立自我,追求無我。他不敢怠慢任何一個人。

他謙遜和藹,溫和友善,像一個睿智的長者,爲人人稱道。

曾經被他接待過的民生銀行董事長馮侖,就以一個小弟的姿態,虔誠膜拜了李嘉誠的處事原則,甚至大爲讚賞的寫了一篇文章:

我們進到電梯口,開電梯門的時候,李先生已經在門口等着我們,然後給我們每個人發名片,這已經出乎我們意料——李先生的身家和地位已經不用名片了!但是他像做小買賣一樣給我們發名片。

發名片後我們一個人抽了一個籤,這個籤就是一個號,就是我們照相站的位置,是隨便抽的。

我當時想爲什麼照相還要抽籤,後來才知道,這是爲了大家都舒服,彼此不分尊卑。

抽號照相後又抽個號,說是喫飯的位置,原因也是和照相一樣。李先生在一個桌子坐15分鐘,總共4桌,每桌15分鐘,正好一小時。臨走的時候他說一定要與大家告別握手,每個人都要握到,包括邊上的服務人員,然後送大家到電梯口,直到電梯關上才走。

這樣的用心良苦,讓無數的人,樂意和他做生意,也會主動和他做生意。

- 02 -

精明的李超人

然而,正如一個硬幣的兩面,謙遜的面具下,往往隱藏的是一顆雄心勃勃的心。

作爲一個商人,李嘉誠所有的行爲背後,都有着他深層的商業邏輯。

甚至可以說他將商業思維這四個字,發揮到了淋漓盡致。

如果說,馬雲說他對錢不感興趣是真的,那麼李嘉誠對賺錢十分執着也是真的。

對於他來說,所有的商業行爲,彷彿最終的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股東利益最大化。

而股東利益最大化有許多種方法,李嘉誠很多時候總能選出最簡單最優的那一種。

作爲一個地產商人,拿最簡單的拿地蓋房子來說,就可以看出他的精明。

和那些傻乎乎蓋房子的開發商相比,李嘉誠的囤地賺錢模式顯然更加一勞永逸。

許多李嘉誠拿下的地,一囤就是20年。爲什麼要這樣?

因爲在地產界,真正賺錢的永遠不是起房子的人而是囤土地炒房子的人。

在2014年,李嘉誠開始正式撤離中國前,其旗下的公司在內地的土地儲備巔峯時期高達1652萬平方米,項目總值近400億元人民幣。

然而,以經濟開發爲由,李嘉誠拿了這麼多廉價的土地,卻完全沒有要大幹一場的意思。

成都的南城都匯,他2004年拿地、分期開發預計2016年竣工,歷時12年;

重慶的楊家山,他2007年拿地預計2022年竣工,歷時15年時間;

廣州黃沙,他早在1994年就拿到了地,2014年卻直接打包出售;

重慶2008年24.5億元囤的地,就在一兩個月前,他以200億的價格出售了。

這其中,任何事都不幹,就賺了近10倍,而我們反觀其他的地產企業,從拿地到開盤,甚至只有不到一年的時間,最高的毛利率也不過30%多。

因此,中國房地產學會副會長陳國強就曾經一針見血的指出: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進入內地地產開發的顯著特點就是,變相囤地,坐享土地升值。

可以說,薑還是老的辣啊。

怪不得李嘉誠一跑,所有的人都像看到了風向標。

- 03 -

香港夢時代落幕

事實上,李嘉誠並不是對內地區別對待,在香港這同樣是他的經商之道。

李嘉誠在香港往往也是第一個進入開發區域,以低價拿地,但最後一個開工、銷售,高價賣樓的人。

這些通過地產賺來的錢,被他用來繼續小雪球滾大雪球,他投資了香港的零售業、電信業、港口碼頭、電力能源。

所有和民生有關,門檻極高容易形成壟斷的行業,都盡在以他爲首的香港四大家族的掌控之中。

2013年1月,據稱是一位香港小學生所寫的作文《李家的城》在網絡上廣爲流傳。

在這篇作文裏,這位小學生這樣描述了在李嘉誠影響下的香港生活:“屈臣氏、百佳、和記電訊、7-11、惠康……看着一間一間誠哥旗下的物業,我心中有無比的感動。香港內一切的商店,不論是哪種的類型,全是誠哥帶給我們的祝福與欽賜。”

濃濃的反諷意味,來自於繁華的香港背後,隱藏着無數中下層人民的酸楚。

也許誰能夠想到,在2018年的今天,還有十多萬的香港人,住在一個令人窒息的棺材大小的房子裏,睡覺甚至連腿都不能伸直呢?

然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香港,富人卻在不斷的膨脹,在香港迴歸後的這20年裏,李嘉誠旗下的公司從400億的規模走向了萬億市值,盈利更是增長近百倍。

然而,香港今日的一切能怪到李嘉誠頭上嗎?或許並不能,商人逐利不過是天性,時代的變化很難歸咎於某個具體的個人,即便他是超人。

話說回來,在如今這個時代,誰會關心那十萬人窮困潦倒的生活呢?世人更感興趣的是,從12歲白手起家到71歲成爲華人首富,直至90歲體面退休贏得無數讚譽,這背後有關財富有關成功有關夢想的祕密。

從窮小子到首富,這是一個關於香港夢的時代。在那樣的時代,你可以憑一己之力逆天改命,而隨着超人退休,香港夢的時代也隨之落幕。

換句話說,對於如今在生活邊緣苦苦掙扎的十多萬香港人,李嘉誠變李超人的路徑再也無處可尋,超人留給香港的只剩下一句:

非常感恩,這一生,能夠有這個福分。

在李嘉誠的辦公室中,掛着這樣一幅對聯:

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這或許能夠概括李嘉誠這一生在世人面前的形象。李嘉誠的謙遜與勤奮,李超人的精明與無情,都濃縮在世人能夠窺探的這句話裏面。

然而,我更喜歡李嘉誠回憶自己剛到香港的那番話:

那時我12歲,對香港,對人生,有非常多的幻想。但到埠之後,很短的時間內,看到人情冷暖,差異是這麼大,心理很難過。那時候,可說是一夕成長。

- END -

互動:原創不容易,還請大家支持我爲文章點贊、留言、分享。菜導纔有動力寫更好的文章分享給大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