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长城,大家都会不自主的组词“八达岭长城”,似乎这一段才是万里长城的代名词。事实上的确如此,八达岭一段长城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被称为“玉关天堑”,也有“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的说法。而且这一段长城也是明长城中向游客最早开放的地段,“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世界文化遗产、5A景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首”等等各类殊荣不胜枚举。但在八达岭一段,有两个长城景区,一个是上述殊荣的“八达岭长城景区”,还有一个少为人知的“八达岭古长城景区”,一字之差,不要走错呦。

我第一次听说“八达岭古长城”就是因为“走错了”。

今年朋友送了邮政旅游年票,看到其中有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免费票,就在端午节的时候带着儿子去“当好汉”了。经历了京藏高速的拥堵、八达岭景区的接驳车排队,到了买长城索道票窗口的时候,才被告知:免费的是古长城,不在这里!!!于是再查导航,重新去探索了,毕竟不能轻言放弃。好在高德导航还比较给力,开车几公里的山间公路,终于到了。

“八达岭古长城景区”在传统“八达岭长城景区”西南五公里处,地理位置是“张山营镇东门营村北”,处于八达岭长城防御体系的西大门。

目前开放区域大约7.5公里,这段长城基本保持了原生态风貌,没有大规模的后期修复,只是加固了危险坍塌墙体(估计也有一些墙面清理,毕竟看上去显得很新),增加了部分安全护栏。但严格说,这里也不能算是"野长城",因为毕竟有还是有人工的修补。

据说古长城景区在1644年有一个重要事件发生,闯王李自成从这里打开了北京的屏障,但似乎这段长城上并没有留下战争遗迹,仅仅是故事流传。

对还没去过或不熟悉长城历史的朋友,多说上几句。

“万里长城”是一个修饰语名词,表达了长城的规模雄伟,它本身是一种军事工程。中国长城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抵御战争,先在边界上建起烽火台,后来又在烽火台和列城之间修筑高大厚实的墙体,逐渐发展成众多区域性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防御边疆少数民主政权,将北方各国长城扩建连接起来,第一次有了万里长城的规模,也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历史背景。之后的两千年间,长城在不断的被损毁和修建,似乎只有唐、元、清三代没有正式修长城,目前保留的长城主体大都是明代修建的。

景区的长城墙体平均高 7.8 米,墙基平均宽 6.5 米,墙顶平均宽 5.8 米左右。墙体内部是夯筑坚实的泥土和石块,外面用花岗岩条石包砌。墙顶两侧都有墙,内侧的叫女儿墙或宇墙,高约一米。外侧叫垛墙或雉堞,高约两米,垛墙上凸出的部分叫垛口,底凹的部分称堞口,每个垛口上面有望孔,以便瞭望,下面有射孔,可以射箭。墙顶上还有排水沟和吐水嘴,吐水嘴做成长长的石槽伸出墙外,以防雨水淋湿墙体。

长城城台有两种,即墙台和敌台。墙台设施简单,与墙体在同一平面,突出墙体的平台叫“马面”筑有垛墙,可供巡城守卫的军士们暂时避风御寒。敌台结构就要复杂多了,它是高出墙体,跨墙而筑的两层或三层的建筑。上层供守城兵士瞭望,下层储存粮草,弹药,也是守城兵士的住处。

另外在古长城景区有两处具有考古价值的遗址,一是石料厂,二是砖窑群,都是明代修筑长城工程材料厂。

爬长城是一个体力活,因为长城都沿着山脉的走势修筑的,在山脊上蜿蜒起伏,虽然墙上是砖石步道或台阶,但很多地方都非常陡,台阶的宽度又大小不一,有地地方很难下脚,用“爬”字一点都不夸张。

古长城景区目前有十二座烽火台可以到达,但时间关系我只走了三座,远方的只好用镜头去拉近了。爬长城是一项很好的训练,体力与意志的打磨,就是门票有点贵!

1935年10月,毛泽东主席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建国后“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成为了众多长城景区的“第一宣传口号”,的确一个中国人如果没有登上长城,那么人生是不完整的。

掐着手指头算一算,由东至西,已经去过了丹东虎山长城、山海关长城、蓟县黄崖关长城、北京古北口野长城及金山岭段、慕田峪长城、居庸关长城、水关长城、八达岭长城、张家口大境门长城、山西雁门关长城,今后还会一直走下去!

相关文章